摘 要:学导课堂一直是教师倡导的方向。课堂阅读教学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应怎样做才能称得上是顺学而导,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呢?应从学生疑难处、激情处着手,关注文本的品词析句、写作的指向。
关键词:疑难处;激情处;写作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导”的本义是以手牵引、引导,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之一。在课堂阅读教学中,什么地方该导?要导什么?该怎么导?这些都是学导课堂的关键。那么,怎样才能做到顺学而导,从而导出有效的课堂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例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顺学而导,导在疑难处
“顺学而导”是学导课堂的核心理念。教师要学会“顺应学情,铺路搭桥”,进行引导、启发、疏导,引在重点上,导在疑难处。在公开课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上课伊始,学生提出一个疑难问题:“为什么说‘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说居里夫人和丈夫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不惜以自己的健康生命为代价,忘我地投身于提炼镭、发现镭的过程。也正是这个过程,居里夫人实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也为那坚毅、执著,无私忘我的科学精神找到了最好注脚。但是这是一个很抽象 的道理,对于孩子们,他们可能难以理解期间的深刻道理。因此,此处我没有直接和孩子们讲授这背后的深意,而是先同孩子们一起梳理居里夫人发现提炼镭的艰辛过程,找到相关的语句,反复体味,感受提炼过程的不易,为理解本句奠定基础。
此外,本文是说理性很强的一篇文章,很多句子含义深刻,学生不易理解,为此,我的教学没有止步于此,理解完本句话后,我顺势一导,“课文中还有没有类似这样含义深刻的句子,能不能用上老师刚才说的方法加以解析呢?”学生活学活用,结合句子联系上下文就能大体读懂文章,避免了无谓的分析,突破了本课教学重点,这样的教学是轻松高效的。随着教学进程的推进,学生提的所有问题,一一有了着落。这样做是对学生学习的尊重,学生的思维被激发,学生勤学好思的习惯日渐养成。
二、披情入境,导在激情处
语文课堂是听说读写的课堂,但是要读好却不容易,朗读要在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学生在读课文时,很难快速进入情境,而课堂40分钟是有限的,教师创设情境,是为了提高课堂的效率。以《老人与海鸥》为例,我在指导学生品读老人外貌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老人爱海鸥胜过爱自己的情感,适时引入一组数据,体会作者从特殊角度写老人外貌的用意,力求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达到共鸣。
教学片段:
“在喂海鸥的人群中很容易认出那位老人。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师:你读出了什么?句子中哪些词打动了你?(褪色)作者不写他的五官却写他的服饰,这是为什么?
师:看,这就是海鸥老人——吴庆恒,作者在这里抓住他的外貌进行描写。(板书:外貌)猜猜右边是一组什么数据?(308元,老人一个月的工资;4元5角,老人给海鸥买一斤4元5角的饼干;两个、一碗,一天两个馒头一碗干饭加点小菜就打发了。算个账,他把一半以上的工资用来给海鸥买食物,自己却舍不得花1分钱坐公交车。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和海鸥
相伴。)
师:现在,你对这三个“褪色”又有新的感受吗?
生:(老人勤俭节约,就为了海鸥)(对自己节衣缩食,对海鸥毫不吝啬)(有的学生用感情朗读来表达)
师:褪色的是布衣,是蓝布包,是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不褪色的是老人对海鸥如同亲人般的爱。
其实通读完课文,老人对海鸥的爱无处不在,相信每位孩子都能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但是可能却找不到一个宣泄点、喷发点。日常教学中常出现“人人心中有,个个下笔无”的场景。通过材料的补充,情感的渲染,学生很容易便理解了老人爱海鸥胜过爱自己,情到深处自然真,老人对海鸥的爱不言自明,要读好这一段内容便不是什么难事了。
三、关注写法,导在语言运用上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教学的核心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不能把阅读教学的重难点仅仅停留在对内容的理解上,而应放在研究课文“怎么写”上,阅读教学的终极指向应该是写作。
同样以《老人与海鸥》一文为例,文章运用外貌、动作、语言和神态多种描写手法,生动刻画老人形象。教学中应把“怎么写”作为教学重难点,在引导学生体味老人与海鸥亲人般感情的时候,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巧妙运用提示语表达说话人心情的句子,如:“你看你看!那个脚上有环的是老沙!”老人得意地指给我看,他忽然对着水面大喊了一声:“独脚!老沙!起來一下!”谈起海鸥,老人的眼睛立刻生动起来。“时候不早了,再过一会儿它们就要回去啦。听说它们歇在滇池里,可惜我去不了。”老人望着高空盘旋的鸥群,眼睛里带着企盼。“得意地指”“眼睛立刻生动起来”“望着”“眼睛里带着企盼”,这些词和短语让我们感受到老人
与海鸥亲人般的感情。由此找出语言实践的训练点:写几句老人喂海鸥时与海鸥亲昵说话的句子,用上合适的描写动作、神情的词取代“说”字,表达情感。学生现学现用,精彩的句子不断呈现。一个学生这样写道:老人扶着栏杆,小心翼翼地边走边放。走累了,便停下来歇歇,擦擦额头上的汗珠,露出一丝微笑,眼里充满了爱怜:“灰头,别着急,慢点儿吃,别噎着了!”另一个学生这样写道:老人从袋子里抓出一小把饼干丁,轻轻放在“公主”的旁边:“来,吃吧!前两天没看见你,是不是饿坏了?”只见“公主”优雅地叼起一块饼干,放在嘴里细细嚼着。“呵
呵……你举止还是这么美,真是一位高贵的公主呀!”老人笑着,抚摸着它洁白的羽毛,满脸慈爱。
教师适时点拨,让学生悟得快,学得快。
四、品词析句,导在学习方法上
“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生受益。”学导课堂,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适时、有针对性地运用精湛的评价语言让学生领会文章的写法,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肯定、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
前两年,我曾尝试过一堂初小衔接的公开课——朱自清的《春》
中,我是这样引导孩子细读、品味语言的:
师:让我们再来细细品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通过语言向我们展示一副春意盎然的画卷。
师:作者盼望春天,在文章开头就表现出来了。读一读,好在哪里?
生1:拟人的手法写出作者喜爱春天。
生2:作者用了两个“盼望着”,写出对春天的渴望。
师:这是一个反复的手法,“盼望着、盼望着”,把对春天的盼望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师:在第二部分,也有许多这样的句子。把你喜欢的句子或自然段划出来,读给同桌听,或在旁边做批注,说说为什么喜欢?
(生阅读,师巡回指导。)
交流:
生1:我喜欢第四自然段,(生读)。作者用了拟人、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春天的美,表达自己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师:谁来点评她读得怎样?
生1:她读得很好,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生2:如果能突出“遍地”“杂样儿”“散”这三个词更好,因为它们写出了野花的多。
师(欣喜):很好,抓關键词是品读的好办法。
回看学生的发言,似乎句子的大体意思基本都能体会,但是仔细一看,学生们主要的关注点都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上了,这些多半是从语法修辞上来着眼,但是对于句子真正的好,孩子可能并未真正体会。这也是日常教学中,老师和同学犯的通病。当然第二个学生,无意中提到“遍地”“杂样儿”“散”,这很显然是从字词入手来赏析句子,作为老师,我利用评价语,把这一点拉长放大。直面告诉孩子抓关键词是品读的好办法,既鼓励了学生,又积极发挥了教师评价语的导向功能,一举多得。
顺学而导巧妙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定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实现有效教学。学导课堂是高效课堂的现世砥砺,也是理想课堂的彼岸召唤。
参考文献:
[1]周一贯.重构语文“学导课堂”的应然性和可燃性.语文教学通讯,2012.
[2]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成尚荣.语文特质语文素养语文实践:新课标核心概念及其内涵解读.语文教学通讯:小学[C],2012(3).
作者简介:刘英姿,女,本科学历,就职于福建省福州市钱塘小学教师,研究方向:“学导相融”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