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凤云
摘 要:课堂上要进行合作学习,应该抓住时机,适时而用,教师在合作学习的指导上要授之以渔,精熟技能,在评价激励机制上,教师要把握住有效信息,做到点拔到位,评价客观,不挫伤学生讨论发言的积极性,同时又要把学生讲解不到位的知识进行适时补充。在总结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科学建组、培训骨干是有效合作的保障,责任分担、随机提问是有效合作的关键,同学之间的相互协调、积极探讨是有效合作的条件。
关键词:合作学习;小组骨干;多元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合作学习,这是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它打破了学生被动接受、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知识储存的学习习惯,也颠覆了教师垄断整个课堂的权威,突破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单维交流。这一教学策略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更融洽,更和谐。在实践“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很多成功的地方,比如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充分的发挥,团体意识、平等意识、竞争意识得到了激发,承受能力、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但也存在很多不足。
一、合作学习中的误区
1.把“合作学习”与“小组讨论”等同起来
在县组织的优质课评比中,某老师上了一堂展示课《细胞呼吸》。6位同学为一个小组,坐成马蹄型,并且确定了一名小组长。他在课堂上围绕“细胞呼吸与体外燃烧的区别”“有氧呼吸的过程”“影响有氧呼吸的因素”,共列出了6个问题,前后讨论了6次。学生个个你争我辩,看上去大家都在讨论,每个问题讨论结束都有一个代表小组的发言人起来发言,然后老师作总结点评。最后我发现了所有的问题都是这个小组长起来回答的,而其他同学坐在那里都无所事事。
2.“好学生”代替了“好老师”
在一次课题成果汇报课上,老师同样采用了分小组讨论的自主性课堂模式,在成果展示时,老师指定了小组其中一位发言人发表演讲,果然,他讲得非常好,赢得阵阵掌声。听课的众位都感叹学生讲得精彩。这种现象在公开展示课中经常会遇到。很显然,如果把这样的小组推广为一个班级,那个讲得精彩的同学又会是谁呢?“老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的、单向的、不平等的师生交流方式,不就变成了现在的“好学生讲,差学生听”了吗?
二、针对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一定程度上会消解合作学习本身的积极意义,这要求全体教教师去思考,认真探索,积极谋求改进的良策
1.科学建组,培训小组骨干
科学建组是有效合作的保障。一是表现在小组的人数不宜多,4~6人为宜,过多了不利于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过少了则不能形成交流的氛围;二是要遵循组内不同层次的学生合理搭配,形成优势互补,兼顾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性格特点、性别差异等因素,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在合作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优秀学生更自信,让学困生在相互帮助中获得提升;三是小组长的人选和培养,老师要慧眼识珠,善于选拔和培养小组的骨干,提升其组织、安排、协调、归纳能力,促进合作交流的有效进行。
2.责任分担、随机提问
(1)不吃“大锅饭”推行责任分担制,生物老师在明确学习目标之后,應该把学习的任务分解落实到每个小组,组内再落实到每个成员,使各组有各组的任务和探究的方向,小组成员个个有事做,“一个也不能少”。
(2)克服“侥幸心理”,推行随机提问制、积极发言加分制。随机提问小组中的任一个成员,根据他的表现来衡量和评价小组活动的质量,让那些有侥幸心理的学生无机可乘。
3.老师要授之以渔,精熟技能
合作学习中,学生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不仅取决于学生的个人责任,还取决于学生的合作技能。老师要授之以渔,以保证学生准确表达和交流、彼此接纳和支持,让学生学会倾听、表达、求助等合作行为的技巧。
4.反馈及时,多元评价
为有效开展合作学习,提高生物课堂的实效性,老师要及时反馈合作学习的成果,对合作学习进行多元的评价。作为有效课堂的管理者,老师要适时地对全班的学习活动状况进行监察,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保证所有成员都达到目标底线,最后总结活动中有益的经验。
总之,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组织能力,是提高学习效率,鼓励那些已经掌握某种知识和技能的学生把知识和技能教给其他成员。生物学科是一门自然科学,有些学生会对这一学科非常感兴趣,也会学得非常好,这样在合作学习中会带动其他同学学习生物学科,提高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合作学习中,作为讲授者的学生,为了能够教得更清楚、透彻,必须对所学的材料进行认真的阅读和分析。其他学生也希望在课堂上表现出色,因此他们会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认真预习教材知识,遇到不会的就会主动地查询资料。这样下去必然会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凌驾于教材之上,课堂之外,成为一个发展全面的学生,这将是终生受益的良策。
参考文献:
[1]伍新春.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董洪亮.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 江苏省滨海县八滩中学)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