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要开学了,特想我的孩子们……翻动着历届学生的相册,往昔岁月的印记历历在目。18年的班主任生涯,几多困惑、几多艰辛,也有几多坎坷。但我收获最多的还是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的快乐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刚毕业那年,学历史的我抱着地球仪游历了半年的时光。就在我还要继续教授我的地理课的时候,我们的老教导主任找到我说,“祥林呀,有一个担子要交给你,做一年一班的班主任,而且从这学期开始,你改教数学吧……”当时我脑子就轰一下,要知道,这个一年一班可是一个了不起的班呀,名头大着呢!有拿着刀片追着初三学生满操场跑的,有上课时抢下女老师的教鞭向老师示威的,有家庭贫困读不起书经常辍学的,还有一个男生都畏惧三分的女汉子……
老主任的信任与希望,自己想干班主任的热情,年轻气盛的我没有犹豫,接下了这个“丰富多彩”的班级。
班里有一个学生叫蔡×,是这个班的“反动核心”,此人高大帅气,霸气十足,在我教地理的时候早有领教,那个拿刀片砍人的就是他。不过说实话,之前我们关系处得不错,因为我上课时只要学生完成任务后,可随便聊聊天,我从没训过他,他也就愿意和我交流。我发现他其实有许多优点的,高大帅气自不必说,爱看武侠书,特讲义气,喜欢吹笛子。还写得一手好字……想改变一个人,就要先走近这个人。我到商店买了一支竹笛,下午放学后,我单独留下他,他很纳闷,以为我要批评他,头发一甩脸一扬,一副对我不屑一顾的样子。我说:“蔡×,老师想求你件事,你笛子吹得好,教教我行吗?”他都不太相信自己的耳朵,“真的,好呀!”他脸上一下子爬满了微笑。“可是我也不能欠你的人情呀,我发现你挺喜欢学英语的,就是基础差了点,老师给你辅导英语,怎么样?”“好!”他爽快地答应,我也暗自庆幸他中了我的“计谋”。
就这样,我每天晚上去他家给他辅导一个小时的英语,休息的时候他教我吹笛子,在长时间的交流中,我发现他其实是一个爱班级,爱同学,爱心十足的人,只是武侠书看多了,身上多了一点所谓的义气和匪气,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于是我们便约法三章:(1)用自己的上进心和意志力约束自己的行为。(2)把老师当朋友,互相帮助,有问题随时找老师。(3)做我的班长,用他那“高大威猛的形象”帮助身躯瘦小的老师管理班级。他爽快地答应了。两个月下来,奇迹出现了。他像变了个人,表现积极了,成绩提高了。快乐和微笑取代了那桀骜不驯的眼神。
要想自己成为幸福的人,就应当对别人关怀备至,体贴入微,赤诚相见。我想,正是我们彼此的赤诚相见,正是我们彼此对别人关怀备至,使我们都品尝到了幸福的滋味。
自从改变了蔡×,整个班级的面貌焕然一新,几年下来,我的班主任工作也小有成就。可是,在后来的工作中,也走了一些弯路。我曾经实行过一个政策,那就是学生犯了错误老师要连带受到惩罚,我的出发点是“学生出错,老师有责”。结果却适得其反,有的学生故意犯错误,目的就是为了在自己受惩罚的时候看到老师也受到惩罚而感到特过瘾。还有一个阶段,我认为,只有采取高压政策才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于是我疯狂打压学生的个性,一味地强调学习,完全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当然,后果可想而知。
我静下心来,认真反思,回忆前几年我的工作方法。虽然现在和原来的我都是怀着一颗热爱学生的心去工作,但之前的爱孩子喜欢,因为公正宽容,有人情味,方法得当,学生乐于接受。而现在的爱荒唐冷漠,过于急功近利,忽视了学生的感受。有位名人说过:“孩子是成人的一面镜子。”老师在每天声嘶力竭地吼叫、责骂,孩子又怎么能转变态度,潜心向学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我们没有一颗爱生之心,就教育不好孩子,学生也不会爱我们。
去年又新带了一个班级,一个叫董××的学生引起了我的注意。很多老师都向我反映,他不学习,还爱惹事,没有一个老师不烦他。魏书生老师说过,你如果把学生看做是魔鬼,那你就生活在地狱里;你要是把他看作天使,那你就生活在天堂里。班级一成立,我就对他处处关心,给他创造机会表现自己,他体育好我就让他做体委,他个子高我就让他管理窗帘……我还故意将我的背包让他保管,故意在科任老师面前夸奖他,协调老师去表扬他的优点。在学生面前表扬他,引导学生发现它的优点向他学习……所有这一切都让他感觉到,老师是喜欢他的,他是有优点的,不是人人都烦的学生。有一天,他哭着对我说:“老师,以前很多人都烦我,现在你不但不烦我,还喜欢我,我一定要学出个样来!”
班主任的教育,是爱的教育,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才会回报老师真挚的爱。有了爱,才会有纪律的威严;有了爱,才会有洁净的空间;有了爱,才会有学习的动力……让我们做个孩子的加油者吧!为他们点亮一盏明灯,鼓励他们满怀信心地去追求。让我们做一名孩子的欣赏者吧!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每一个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赏每一个成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们班很早就实行了小组自主合作的学习管理方式,现在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氛围,老师在与不在,学生们都能够自主管理班级的一切事物。每周五的班会成了学生的节日,他们总结一周成绩,品尝成功的快乐。落后小组的才艺表演令学生们捧腹大笑,优秀小组的成功经验也让人受益匪浅。
其实对于班主任来说,所有的教育方式和方法,都源于对学生那无私的爱,而真爱,才是最好的教育。只要我們在平凡中追求极致,就能在平淡中心满意足,就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真爱。我是一名男班主任,男人是山,他的爱是厚重而深沉的,我愿为了我的学生奉献一生的真爱。
作者简介:陈祥林,男,出生于1974年5月,学历:本科,就职于吉林省敦化市秋梨沟镇学校,研究方向:数学教学。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