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如火如荼的今天,各种新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诵读教学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提高语文能力有效途径之一。试从诵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诵读的作用、诵读的基本要求、诵读的具体实践指导以及诵读教学的多种形式等方面,阐述诵读教学在当下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语感;想象力;应试能力
诵读教学是我国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教法。诵读是语感形成的基础,是分析、研讨语言的前提,是积累语言、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所以我们应该重视诵读教学。
诵读是语文传统教学的当下回归。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大凡在文学方面有深刻造诣的文豪,他们大都要经历诵读的历练。由此观之,古人读书是非常重视诵读能力的训练的。而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语文课程文化的今天,诵读教学的意义与作用越加明显,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一、诵读有助于语感的培养
我们知道,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语感是人对语言的直觉感知,是对语言文字从语表到语里,从形式到内容,包括语音、语义、语法等在内的一种正确而丰富的理解力。而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又主要表现在语感上,最大强度的取决于语感的强弱,同时也决定了语言审美能力的雅俗。虽然培养语感有很多方法,但我认为诵读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
二、诵读有助于想象力的培养
“诵读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进对文字的鉴赏力,同时也是语文教学进行思想感染的特殊手段。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语文教材大多选择易刺激、易诱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的典范作品。學生首先在诵读过程中透过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再造出具体鲜明的新形象,感受作品的内涵;其次要调动自己积蓄的原有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经验去填补、充实、完善作品的意境。没有想象的诵读,只能是冷冰冰的、死气沉沉的读,而有了想象架起的这座由文字作品到有声语言的桥梁,文字就插上了翅膀,成为立体的听觉想象。
三、诵读有助于高考应试能力的培养
在高考形式迫切的需要下,梁实秋先生在他的《论考试》中曾经谈到:“考试就和选举一样,属于‘必须的罪恶一类,在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之前,考试还是不可少废的。”所以到目前为止,高考是我国相对公平的选拔人才的形式。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我们是否应该在语文课堂上带着镣铐跳舞,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再因为高考变得枯燥乏味,我们可以用更加科学有趣的方法达到我们的训练目标呢?众所周知,高考试卷中有选择题、阅读题、古诗鉴赏、作文等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听、说、读、写、用等方面的能力。诵读教学方法就是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平时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能力,使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诵读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对文本不断往复吟咏品味之间,体会、揣摩文章的深沉意蕴,达到与文本对话交流,所以诵读教学应该大致分为下面四个过程。
1.在初读中整体感知文本
这是对诵读最基本的要求。要求学生读准文章字音、读通语句,做到不增不减字,不颠倒字句,不错认字句,不重复字句,达到上口的程度,从而对语言进行初步感知。这在文言文教学中尤为重要。
2.在次读中品味文本语言
这一步是在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深层次的含义,发挥自己想象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3.在再读中感悟意蕴
这个阶段是对诵读较高层次的要求。学生对作品经过由浅入深、由局部到全面理解的心理活动过程,因此需要把感知、思维、想象以及情感等心智活动的积极性全面调动起来体现整体功能。其次,诵读过程除了要对作品感情、理性进行理解,情感进行体验外,还要诵读者自身具有生活体验。这三者是互为依赖、互相统一的辩证统一的整体。
4.在仿读中塑造声音形象
在前三个阶段学生通过多次的吟咏已经具有一定的诵读基础,能够按照自己的理解对文章的内容思想通过诵读的过程再现。但学生的认知水平毕竟有限,在诠释文学作品时往往不够准确和到位,这时让学生模仿名家名段的诵读是非常必要的。
诵读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为了更好地发挥诵读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情绪,在诵读教学中不妨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将多种艺术形式与诵读结合起来
在诵读教学中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利用音乐、美术、影视等方式创设出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情境,调动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感情诵读中,达到一种最佳的心理状态。
(2)采用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
可以采用教师范读、学生个体朗诵、集体诵读、扮演角色诵读、自由诵读、上台演绎等形式。
(3)在语文课外活动中进行诵读训练
可以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课文朗诵或背诵比赛。这些活动多姿多彩,学生在参与中会对诵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无形中提高了诵读能力。
总之,教师将诵读教学切实地运用到语文教学课堂,通过读的形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而建立大语文观,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作者简介:廖鑫莹,女,出生年月:1980.9,本科,就职于重庆綦江中学,研究方向: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