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茂
提及通商口岸,最先让我们想到的便是五口通商口岸,即普通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一的“《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1],此外还有《天津条约》的十口通商口岸,以及《马关条约》中的四口通商口岸。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高中教材中所明确的通商口岸多为沿海、沿江城市,而且这些也被高中师生所熟知。同时,也容易使得我们陷入一个认识惯性,认为通商口岸基本上都是沿海沿江的。殊不知,深入内陆的西北地区在近代中国也有通商口岸存在。
西北地区的通商口岸对接教材中所讲的“特别是俄国,乘机强占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2],以及后期的中俄外交中,不断开通西北地区的五处通商口岸:伊犁、塔尔巴哈台、喀什噶尔、嘉峪关和乌鲁木齐。
据《西疆交涉志要》中的《伊塔通商之约》记载,“道光季年,俄人乘我东南变乱纷起,锡伯利亚统督摩刺维夫,既遣哥萨克舰队测量黑龙江航路,更溯额尔齐斯河上流,欲于伊犁,塔尔巴哈台,喀什噶尔三处开辟商埠,经连嘉峪关以通秦陇腹地商务”[3],之后通过中俄协商,最后议定于1852年开通伊犁、塔尔巴哈台两处为通商口岸,其中制定的《伊塔通商章程》第十三条规定:“俄商来往贸易,存货住人,必需房屋,即在伊犁、塔尔巴哈台贸易亭就近由中国指定一区,令俄商自行盖造,以便住人存货。”[4]这就为俄国在这两处通商口岸的贸易圈发展提供了便利,也是近代中国西北开辟通商口岸的开始。
此后的喀什噶尔是1861年《中俄北京续增修约》中开通为商埠的,其俄国贸易圈的大致区域为:“汉城北门外接连回城大路适中之奇里河迤南,有旷地一块,周围量计三百六十丈,南距汉城二十里,北距回城七里,俟俄商到日,以便指给建盖贸易房屋。至刍牧之区,亦在盖造房屋地基之西,相距五里许,有草滩一段,周围有三十里,并有水泉数道”[5],此地驻有俄国领事馆和英国领事馆。
嘉峪关和乌鲁木齐是1881年《中俄改订伊犁条约》开通的。据文献记载,“俄国照旧约在伊犁、塔尔巴哈台、喀什噶尔、库伦设立领事官外,亦准在肃州(即嘉峪关)及吐鲁番两城设立领事……俄国在肃州(即嘉峪关)及吐鲁番所设领事官,于附近各处地方关系俄民事件,均有前往办理之责。按照一千八百六十年,即咸丰十年,北京条约第五、六两条应给予可盖房屋、牧放牲畜、设立坟茔等地,嘉峪关及吐鲁番亦一律照办”[6],嘉峪关从此成为西北的一处通商口岸,从此,俄商可以从新疆地区很便利地进入内地。此外,我们不容忽视的一个历史细节为哈密、吐鲁番和古城不是通商口岸,其理由如下:1.《中俄改订伊犁条约》第十条规定“吐鲁番非通商口岸而设领事,各海口及十八省、东三省内地,不得援以为例”[7]。2.“其余如科布多、乌里雅苏台、哈密、乌鲁木齐、古城五处,俟商务兴旺始由两国陆续商议添设”[8]。也就是说,从条件来讲,哈密、古城因商务尚不兴旺,不具有开埠环境;从法理上讲,哈密、古城开埠须有两国商议而设,但此后并没有见相关条约、协议等说明此事。而乌鲁木齐则另当别论,因为1895年俄国将吐鲁番领事迁入乌鲁木齐,成为俄国在新疆地区的总领事,并在乌鲁木齐拥有大片贸易圈地,似于东部的租界。其中缘由,我们认为,设领事于吐鲁番,俄国最初是想扼守新疆东部商业门户,以便更好进入内地,但现实并不遂俄人所愿,故借机将吐鲁番领事迁入乌鲁木齐。更为重要的是:乌鲁木齐不论是经济地位还是政治地位都优于吐鲁番。况且嘉峪关(肃州)作为通商口岸,已经拥有了进入内地的很好站点。
我们在论述过程中,特别强调和大篇幅地引用论述西北通商口岸的俄国贸易圈的范围、内部及形成,其重要原因在于沿海通商口岸一般分布有各国租借地。西北通商口岸类似于租借地的是俄国的贸易圈,其名称的得名源自,最初中俄贸易于两国共同商定的贸易亭周围展开,此后为了通商的方便和通商口岸的开辟,在贸易亭周围设立俄国特权居住地。贸易圈中有俄国领事馆、洋行、银行、教堂和坟地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成为俄国在中国西北地区开辟的通商口岸中的特色而存在。
注释
[1]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历史1(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51.
[2]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历史1(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53.
[3]甘肃省古籍文献整理编译中心.中国西北文献丛书二编11·西疆交涉志要[M].北京:线装书局,2006:27.
[4]甘肃省古籍文献整理编译中心.中国西北文献丛书二编11·西疆交涉志要[M].北京:线装书局,2006:32.
[5]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第三编)[M].北京:中华书局,1929:1196.
[6]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组.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资料选辑(上卷第一分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375.
[7][8]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M].北京:三联书店,1957:383.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