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
关于课堂讨论,历来存在多种看法。有的认为,课堂讨论太浪费时间,对于那些平时基础知识掌握得较好的学生来讲,就是他们的表演时间,当然这些学生也只是少数。绝大多数学生只不过是从“听老师讲”转变成“听同学讲”,他们要么沉默寡言,要么和同小组的其他学生借机谈笑,没什么效果。教师最终无法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还有的认为,课堂讨论只是讲形式,学生不能真正从讨论中有收获,甚至讨论到别的不相干的内容,抓不到中心,最后通常是不了了之。其实,如果教师做好课前的精心安排,课上精心组织,在恰当的时间让学生讨论(当然,这就进一步在检验我们教师的能力),学生一定会在讨论中对所学的历史知识留有深刻的印象,并加深理解,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这样的讨论节约了时间,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
一、历史课堂讨论应做好的准备
1.设计具有综合性、拓展性与多维性的问题来讨论
教师在新课设计时,应当针对新课的知识点把新课要点凝结在一两个问题中,这样学生围绕这一两个问题开展讨论,也就解决了新课知识点的把握问题。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美国南北战争》时,可以把这课的知识点浓缩成这两个问题:北方战胜南方的原因,谁是这场战争的真正获益者。如果学生把这两个问题解决了,也就真正学到了这一课新的历史知识点。要注意,讨论的题目不应是学生能在书上直接找到答案的那种。它应使学生通过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纵向和横向的联系、比较,从课前查阅的相关资料、图片中甄别提炼出来。所以,设计这些问题应当具有综合性和的拓展性,能让学生多角度去思考。
2.课堂讨论的小组要做好分工,明确责任与要求
教师事先把设计的讨论题先布置下去,让学生提前几天上网搜索,并提供某些带启发性的思考点(可以是以前讲过的类似的事件)。讨论前,先让每一个学生自己先静静思考,然后根据组内收集到的资料和教师展示的多媒体史料进行讨论,按顺序发言。然后进行自由讨论,即对其他组员的观点作评判。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对各小组进行巡视,并对学生争着发言的热情给予适当的鼓励。在讨论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仅要听正在发言学生的观点,同时还要留心听下边学生的小声议论,必要时进行指导或澄清某些观点,以便让参与者听懂发言者的真正想法,并指导各组记录员做好记录,归纳讨论结果。最后由小组长到讲台宣布本组的讨论结果(这个小组长是轮流的,这样可以“逼”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去思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当然,我们不能故意为求异而“异”,为创新而“新”,必须基于一定的价值观的基础上。对那些“标新立异”的观点,我们要充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也应善意地指出其发言是否科学。
二、适时组织开展课堂讨论的作用
1.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历史创新思维的能力
有教育家曾指出:“只要学生能提问题,就有利于形成学生对学习的内部诱因。”因为发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其创新意识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学生从中可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实践证明,勤学善思,对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知识的分析、归纳、判断的能力会逐渐增强。学会思维就等于找到了获取知识的金钥匙,自学能力也会增强。
2.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学生对讨论往往有兴趣,教师一布置讨论类的学习任务,他们会充分地抓时间,利用各种途径去查资料作准备。上课时,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因为教师上课的观点可以检验他们的讨论结果。讨论时,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同时课堂讨论的收获,使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加求知的热情和自信心,形成了“兴趣—钻研—提高”的良性循环,进而再充满信心地去学习、去思考、去收获。例如在让学生讨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原因后,教师与学生一起找出了评价战争的几条标准,于是学生们又把前面学过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的抗日战争进行了研究,有的学生甚至组成了历史研究兴趣小组,写出一些颇有心得的历史小文章。
3.历史课堂的讨论,能真正让“教”变为“不教”
如今的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有多种,初中所有学科的知识几乎都可以从互联网上获取。教师的最大作用其实是教学生学会方法、能力。把以前逐句逐段的讲解,变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提升其学习能力,真正实现从“教”到“不教”的根本性转变。学生通过自己或思考和激烈的争辩,认识到自己观点的正确或错误,去伪存真,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
(责任编辑庞丹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