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灵灵
初中历史课上如何让学生学会倾听与表达?对于每一位初中历史教师来说,这是一个任重而道远却又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提高课堂效率、改变课堂生态已成为课堂改革深水区的两大课题,让学生学会倾听与表达正是研究这两大课题的重要突破口。
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倾听历史
课堂片断:黑白图片,一帧帧缓缓地切换着,浑厚的声音在悲伤而沉重地讲述着南京大屠杀的过程……讲台下寂静无声,但学生们微红的眼眶、悲愤的神情已说明了太多。
这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课堂上的一幕。课标要求本课通过典型事例“南京大屠杀”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野蛮侵略行径,激发学生仇恨法西斯的情感,树立为人类和平、民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精神。此时已经无需教师多说,该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已经得到体现,而学生通过倾听一则则资料的介绍已经深深地沉浸在这一课的情境过程中。
倾听,就是凭借听觉器官接受言语信息,进而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理解的全过程。倾听,不应只有听的姿态,还要有心灵的碰撞与交流。初中历史课堂有很多时候需要学生学会倾听。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时,可以让学生于叮当作响的铁器敲打声和黄牛的哞哞声中,倾听那个时代平静背后风云变幻的声音;在教学八年级下册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时,可以让学生从伴随着国旗在联合国前冉冉升起的国歌声中,感受新中国在全世界面前挺起腰杆的欢呼……通过图片、视频、文字、实物等等,让古老、遥远的历史在听觉里靠近,在心灵里复苏,在情感上苏醒。让学生试着学会倾听历史的一点点声音,窥一斑而知全豹。
历史课堂上学生的倾听,应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而不是“你们听我讲”的刻意为之。让学生学会倾听历史,我们首先要做一个会倾听历史的教师,用心寻一则好的素材,备一堂细致认真的课,才能“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叩开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灵,触动学生的心灵感知。
二、此时无声胜有声:让教师学会倾听
课堂片断:“日本人真是太可恨了……”忽然,一个男孩愤怒地站了起来,举着拳头哇哇地表述着内心的怒火。沉静的课堂如沸腾的开水,滔滔怒气、阵阵声讨直达屋顶……
这是一场在预料之外又是预料之中的讨论。教师预料到了年轻易怒的心,始料未及的是预定课堂流程之内的提前讨论。教师是应该挥手制止这些义愤填膺的年轻人,恢复既定的课堂秩序呢?还是默默注视这一段激情的探讨过程,暂时互换角色做这个课堂的倾听者?
历史课堂常常有各种突发情况,那边忽然皱着眉头注视窗外,这边一个简单的问题磕磕巴巴、词不达意,半天无法表达清楚;A说他其实挺赞同焚书坑儒,B说秦始皇真是坏透了……学生常常有惊人的言论和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是果断打断,说“这段历史不应该这么理解”“这个答案应该是这样的”,还是耐心细致地听完,从他们幼稚不完整的语言中拼凑出正在逐渐长成的历史新思维?
历史虽有很多是大部分人认同的史实,却有很多值得争辩的地方,而一分为二、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历史正是我们要求学生掌握的方法;历史虽然古老,却也允许年轻的心用他们的方式进行解读;历史课堂上,能完整流利地讲出一个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意义、影响等要素固然值得赞赏,但能够逐渐走近历史学习的学生同样需要鼓励。所以,很多时候的历史课堂,并不仅仅需要学生学会倾听,一个合格的历史教师也应该学会倾听。倾听可以帮助学生实现自己,倾听能传递教师的关爱和理解。课堂中的倾听不是被动地听,而是主动地探询和发现。
教学流程可以随着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而调整,历史课堂是为了学生学会学习历史,而不是为了完成历史教学过程而设。
三、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倾听而后会表达
课堂片断:短暂的讨论后,课堂重归平静。教师抛出问题:“当前,日本国内的右翼势力极力否定南京大屠杀,并不断篡改历史教科书。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中学生应该怎么做?”“你如何看待钓鱼岛事件?”因为有了学生前面的“热身”,之后学生的手刷刷地举起了一片,从而使对本课难点的讨论也变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如何让学生学会在课堂上表达是每个教师都遇到过的难题。倾听与表达是密不可分的。因为学会了倾听,深入了课文的学习,才能够学会表达;因为要组织语言去表达,所以每一个表达都期待真诚的倾听。因为学会了倾听与表达,所以才成就了一堂精彩纷呈的历史课。历史课堂上那个永远举手说出精辟答案的学生是教师心头激赏的对象,而林立般的举手却是所有教师最终也是最欣慰的努力目标,毕竟“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责任编辑庞丹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