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小桃
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是我国历代教育共同遵循的理念,先贤早已认识到培养有德之才是长远之计。当今社会,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
对于一线的历史教师,学科渗透就是实施德育最基本的途径之一。历史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德育资源,缜密制定教学环节中的德育目标,把落实基本知识点和进行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将德育贯穿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下面笔者就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新课改的理念及所进行的《中国历史》(八上)的教学实践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浅析。
一、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培养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铸就的坚不可摧的思想堡垒,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是贯穿历史教学的一条主线,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有效途径。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应“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中,教师更应突出爱国主义这一主旋律。
例如,在学习“五四运动”时,教师可以提前布置这样的作业:如果你是五四运动时期的一名学生,请撰写一篇题目为《天安门前的演讲》的演讲稿。教师从中选出最好的一篇,并让其作者把演讲稿背诵下来,以便在上课时作演讲。正式上课时,教师先做好知识点的铺垫,然后讲道: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十几所学校的学生3000多人,在天安门前举行示威游行,只见学生队伍里一位学生正高声作以下演讲。
亲爱的同胞们:
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将不国矣!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我们捍卫正义的中华民族毅然加入了协约国阵营。我们的工人前往欧洲的工厂劳作,我们的农民将自己都吃不上的粮食供给了前线战士。但是,换来的却是什么呢?是盟友的背叛和抛弃。我们赢了,这本应是载歌载舞的时候,谁知欧美列强欺负我们弱小和落后,竟私自将我国的领土利益作为与日本谈判的筹码。
泱泱华夏,怎甘只沦为刀俎下的鱼肉,任人宰割!我们肩上承载着的是传承了千年的文化星火啊!醒醒吧,同胞们!现在日本那头恶狼的牙齿已经刺入了我们的皮肤,想将我们的肉一片一片地吞噬。我们已经没有时间再睡了。如果将现在的境况比作深沉的黑夜的话,我们愿化作那照亮黑夜的火焰,但火焰终究会熄灭,只有待国人真正看向黑夜时,黎明才会真正到来!还我河山!
情景演讲的方式突出了爱国主义这一五四运动的主旋律,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当时学生的先锋模范行为深深地激励着学生们。同样都是学生,当班上的学生了解到那个时代的学生连在教室里安放一张平静的书桌甚至都是一种奢望的时候,会对自己所处的和平时代的幸福生活倍加珍惜,会更加体会到拥有一个强大祖国的重要性,也愿意好好学习为祖国的更强大贡献一份力量。
二、渗透理想教育,指导学生初步树立正确远大的理想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科学、崇高的理想,揭示出人生的奋斗目标和方向,是人生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动力。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期,是学生身心发展最快也最重要的阶段,此时,教师应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初步确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并鼓励他们为理想而奋勇前进。在近代历史上,涌现出无数的胸怀大志的杰出人物,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加以渗透。
例如,下面是《辛亥革命》一课的教学片断:
(幻灯片展示孙中山的图片和简介)
师:同学们,屏幕上的人物是我国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大家在课前查阅过他的相关资料,请问他的出身如何?
生:贫苦农民家庭……
师:他的受教育情况又如何?
生:在檀香山、香港等地都读过书,受西方先进的思想影响较深……
师:孙中山的理想是什么?
生:救国救民;推翻清王朝,振兴中华……
师:为了实现理想,他进行过哪些努力?
生:勤奋读书,学医、行医,投身革命……
师:同学们对此有什么感受?
生(情绪激动):要做一个有理想的人,关心国家民族命运,努力奋斗,实现理想……
师(总结):孙中山出身贫寒,对人民的苦难有很深的感受,这使他有着与生俱来的反抗和革命的精神。在看到国家的屈辱和清廷的腐朽时,他毅然将“振兴中华”作为其一生的理想并为之奋斗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