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婧,蒋 亮
(西华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成都 610039)
从2013年高考作弊事件探析当代学生的作弊原因
张婧,蒋亮
(西华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成都 610039)
摘要:古今中外,考试和作弊“如影随形”。作弊的出现,不应该只是拷问学生的道德品质底线。钟祥县的高考事件如同一个万花筒,折射出了多方面导致作弊行为的社会百态。本文从学生、教育者和供需关系三个角度详细分析了当代学生作弊的原因,最后提出建议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考试作弊;学风考风;制度建设;诚信教育;校园文化;以人为本;和谐校园
高考是现今国内最重要的国家级考试,然而层层防范和重惩之下,仍有大量人铤而走险,其中不少还得到父母和教师的协助。2013年高考最引人震惊的作弊事件发生在高考“强”县---湖北省钟祥县:6月8日高考结束后,数千名钟祥市考生和家长一起涌向钟祥三中校内的考点办公室,用谩骂和投掷文具来报复那些阻止学生作弊的外地监考老师。一直到晚上8点半,被围困的监考老师们才在特警的护送下安全返回各自区县。
尽职尽责的监考教师为何遭到谩骂甚至殴打?作弊未果,学生和家长为何如此理直气壮?一个高考强县,为何会有此等大规模作弊的歪风?本文从学生、教育者和供需关系等角度来探析当代学生作弊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方法。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1],作弊与学生性别、年级甚至道德发展水平都没有显著相关关系,但与对作弊的态度、道德职责和道德开脱等主观因素关系密切。即若对作弊行为认可或持有“中立化”特殊态度,抵制作弊的道德职责感低,或者作弊前无视、降低对自己道德要求,那么作弊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笔者认为,群体认同感、读书无用论和对公平的渴求是“坦然”心理生长的重要原因。
1.1群体认同感
Trevino与Butterfield[1]的研究表明,群体对作弊的态度与行为在所有变量中对大学生作弊行为的影响程度最大。中国自古便有“罚不责众”的风气,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是一种团体内部责任的分摊[2]。成绩优异的学生,由于付出收益的不平衡和对团体的依懒性,作弊团体数量的上涨形成压力,也有可能放弃个人行为随从大流。中国大学生是在集体主义的环境下成长起来,更看重团体合作的重要性和内部成员的关系[3]。
1.2读书无用论
“书本上的知识现实生活中基本用不到”,从应试教育走过来的人对这句话大有体会,许多作弊的学生也常把这句话当做借口。缺少了对知识的敬畏和尊重,那么为了获取知识所做的努力自然显得多余。从成本效益的经济学分析来看,“立竿见影”的作弊便显得格外诱人。
1.3对公平的渴求
钟祥事件中,愤怒的考生家长不断重复着“我们要的是公平,不让作弊就没法公平”。杜绝作弊本是为维护考试公平,然而细想这啼笑皆非的话语,反映出作弊者本身也有对公平的渴求。为整顿钟祥的高考之风,三中是这次唯一实行异地交叉监考的考区,意味着其他考区的学生将能继续“享受”的松弛监考。在不公平的环境下追求小范围的公平,三中的考生感觉自己成了试点的牺牲品,因此激化了与监考老师的矛盾,最终造成场面的失控。
从钟祥高考事件的调查中发现,有相当数量的教师不仅没有捍卫考试的庄严,反而成为了作弊歪风的“助推手”。教师的“反戈倒向”无疑是钟祥近年作弊现象快速蔓延恶化的催化剂。
2.1身份荣誉感降低
中国自古便有“尊师重道”的悠久传统,“人类灵魂工程师”“蜡烛”“人梯”“慈母”“春雨”等等美好而伟大的词汇都献给了教育工作者。教育工作应该是一份神圣、高尚的职业,教育者应该受到尊重和赞扬。可惜的是,在目前“钱”“权”主导的社会秩序下,教育工作者的工资普遍偏低,导致其话语权低,时常出现教师权利得不到保障的社会事件,大大降低了教师这一身份的荣誉感。
2.2利益驱动
教师的奖金通常与升学率或者名校升学率挂钩,直接导致“学生考得好,老师收入高”的逻辑关系。当地政府为追求政绩、学校领导为追求业绩,对此类违法违规行为放任。在“宽容”的大环境下,教师们自然就跟着“升学率”的“指挥棒”无所顾忌地展开对利益的追逐,罔顾自己神圣的教师职责。
2.3私德泛滥,公德缺失
调查表明[4],45.3%的师生表示老师监考太严会遭到学生的怨恨,30.4%的师生认为老师不愿意让学生在他的考试课上“挂住”。这说明,老师无论是在监考还是阅卷的过程中,都会对熟悉的学生“手下留情”。钟祥的老师们之所以会助长作弊之风,除了利益诱惑,跟随大流,也有部分是私德泛滥,公德缺失的原因。
“学而优则仕”是根植于中国人脑海的观念,考试被认为最主要的一条通向成功的方法。自国家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后,高学历毕业生数量猛增,呈现出供大于需的局面,考试作为筛选人才的功能被过分放大。学生一方面失去了对知识本身的兴趣,另一方面跨越“考试”独木桥的心理越发显得急功近利,会倾向采取最为简单直接的方法。
4.1提倡诚信校园文化
由于作弊现象的普遍性,许多学生已对作弊行为的道德属性陌生。通过校园诚信文化的宣传,重建“考试作弊”的道德承载,唤醒学生对作弊行为危害的认识。诚信文化的宣传可以通过多种类型的活动展开,比如文字宣传、辩论会和征文等。
4.2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之所以作弊是源于对知识掌握的不自信。一旦能够较好地掌握知识,应付考试就不再是难事。加强教师的课堂授课技巧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最直接的方法。因此,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之外,教师要善于利用新事物、方法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对于大学生而言,除了提高他们对知识本身的兴趣之外,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帮助他们找准就业的定位,有的放矢,才能更有效地避免作弊[5]。
4.3把控试卷命题
调查研究发现:思想品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邓小平理论等以考察记忆为主的试题是作弊比例最高的。因此,在命题的内容上,应该尽量减少书本或课堂讲义上重复的内容,重点考核学生的理解能力;在命题的题型上,应该尽量减少选择题、填空题等简单题型的分值比例,重点考核计算、简答或分析类的题型。
另外,要避免作弊现象,还需要解决考试“一刀切”的问题,降低考试的功利性。可以将平时考核以及个人才艺等也作为升学的考量因素,减少考试带给学生的集中压力。
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有“考试”的地方,就有“作弊”。本文以2013年钟祥高考作弊事件为例,从学生、教育者和供需关系三个角度详细分析了当代学生作弊的原因。笔者认为,除了科技手段应对作弊工具,对参与作弊者采用重罚之外,还需要从营造诚信校园文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把控试卷命题三个方面着手,做到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候晓辉,岑国桢.大学生作弊的研究现状与展望:心理学的视角[M].心理科学,2011(06):1441-1447.
[2]卢愿清,张春娟.“坦然”作弊:大学生作弊的道德心理研究[M].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01):112-114.
[3]周海涛,蓝石.中美大学生对作弊态度和看法的比较分析[M].比较教育研究,2009(08):27-31.
[4]万明钢,曹汉斌.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研究[M].高等理科教育,2002(03):79-84.
[5]何爱霞.成人教育心理研究的回顾与前瞻[M].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05):29-32.
资助基金项目:四川省教改项目“基于协同理论的水电行业系统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探索”;西华大学水电站建筑物校级重点课程(项目编号:11zdkc3020)
作者简介:张婧(1986-),女,湖北武汉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山区水沙灾害、泥石流风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