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质疑”的权利还给学生

2014-10-20 04:30苏凤梅
学周刊·下旬刊 2014年9期
关键词:质疑权利思维

苏凤梅

质疑是思维的启动器,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策略。而目前的大多课堂,提问的权利却牢牢垄断在了教师手里,学生只能规规矩矩地应答教师抛出的一个又一个问题。不想质疑,不敢质疑,不善质疑,缺乏积极的自我展示,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成了众多学生的一大顽疾。面对当前知识经济的挑战,面对我国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上的差距,作为工作在一线的教师,不能再彷徨,不能再等待,还学生“质疑”的权利,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是每个学生的权利要求,是当今教育的呼唤。

一、观念更新是前提

学贵生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实践证明,由学生自己引发的疑问,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容易引起探究欲望。而目前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却很少有学生质疑,即便安排了“质疑”这一环节,也只是走走形式而已,收不到实际的效果。

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二:一是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仍热衷于自己的讲,把教学目标定位在“教懂”“讲会”上,课堂上惟恐自己讲不全、讲不深、讲不透,可谓面面俱到、滴水不漏,致使学生无疑可质。二是教师有“两怕”,怕学生“节外生枝”,自己调控不了,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怕学生提出的偏难问题,让自己“卡壳”,使自己难堪。

因此,要使学生“质疑”落到实处,教师须改变“学适应教”为“教服务于学”,树立“以学为本”的教育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权利还给学生,把时空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环境优化是关键

袁振国先生在《反思科学教育》中有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述:“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问题,‘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这一论断一针见血地道出了当今中国教育的最大弊端。

爱动脑筋的学生哪里去了?原本有着丰富个性,充满朝气和灵气和孩子为什么在步入学校的几年后甚至更短的时间,就变得目光呆滞、神情木然、暮气沉沉?是谁滋长了学生思维的惰性,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那单调呆板的学习环境,尤其是缺乏民主意识的教师和枯燥乏味的课堂,不能不说是一个关键的“杀手”。

实践证明,如果能给学生学习提供一个适宜的气候和良好的土壤,学生的好奇心仍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想”、“乐问”

和谐的氛围是学生主动质疑的重要前提。要营造宽松、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教师首先要敢于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和学生平等相处;其次,教师要勇于承认学生的“参差不齐”,允许异步发展;第三,减轻学生过重的心理负担,不做太多的“规定”;第四,教师要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以饱满的激情、信任的目光、富有启发性的语言等影响每一位学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才能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才能大胆地去质疑。

2.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会想”、“善问”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应由“权威传授者”转为“与学生并肩研究者”,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已有的知识经验、认知规律等,在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以问题为载体,以思维训练为主线,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唤起学生思维的能动性,从而引导学生乐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

三、时间给予是保障

一节课成功与否,不仅要看解决了多少个问题,更要看学生提出了多少个有价值的问题。所以,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质疑的权利还给学生,为学生质疑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课始进行引导性质疑,课中进行深入性质疑,课后进行拓展性质疑。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否定所谓的“权威”。提倡生生互问,以强化思维密度,增强思维广度;提倡学生问,教师答,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尝试“教”。

总之,如果学生质疑的权利受到重视、尊重并得到保障,那么学生质疑的兴趣就会增强,思维就会更加活跃、敏捷,自主学习也就落到了实处。

(责编 金 东)

猜你喜欢
质疑权利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我们的权利
论不存在做错事的权利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权利套装
爱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