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
图片是历史学科中重要的教学资源。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使图片资源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得到前所未有的开发和利用,这更有利于引导学生的思维向高层次发展,达到“以图启智”的目的。在多媒体教学中,可以将无序分散的图形信息组成能够有效阐释历史概念的“图式文本”,充分发挥历史图片的教学价值,把历史图片用准、用好、用活。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课堂实践后,我对如何在历史课多媒体教学中活用图片有了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通过设计制作图片创设历史情境
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教师可以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自己的意图设计制作相应的图片,创设情境,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例如笔者在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明清反抗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一课教学中,当进行戚继光抗倭内容教学时,首先展示自己设计的少年戚继光遥望大海的图片和明志的诗句,并配合画外音:明朝后期,一位十六岁的少年遥望着东南沿海的方向,赋诗明志,其中有这样的两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声画结合使学生很快融入这一情境中,而且对展现的情境产生好奇与疑问,笔者趁机提出问题:图中人物是谁?他为什么不愿追求功名利禄?他心中所愿“海波平”指的是什么?这样自然地引出明末戚继光抗倭的内容。当然,这种根据教师意图制作的图片是一种艺术的再加工,虽然不能强调其历史真实性,但制作时要尽量贴近历史真实,烘托出历史背景。
二、通过排列图片的互动活动帮助学生有效识记历史事件
以往的历史教学对图片的利用不够充分,常常只是用历史图片再现史实,学生虽然印象较深刻,但是对史实的认识是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如何突破这种使用历史图片的被动模式呢?应该让图片和学生一起“动”起来。笔者在教学《“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一课时这样考虑:“文化大革命”的过程涉及的史实比较繁杂,学生对“文革”的主要事件识记存在一定难度。如果教师详细讲解“文革”过程就会占用过多课堂时间,冲淡对其他内容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充分使用图片,设计了“我的图片库”这样的课堂活动。课前,笔者精心筛选了九幅反映“文革”重要史实的图片,比如1966年5月16日的日历、刘少奇同志照片、“文革”时庆祝上海市革委会成立的宣传画、“四五运动”天安门悼念活动照片等等。上课时有意识地把这些图片的顺序打乱,利用多媒体以图式文本的形式呈现,要求学生在事先阅读课文、资料的基础上,观察图片并按图片所反映的史实发生的时间顺序正确排列图片。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在识图、排序的过程中不仅对史实进行了再认,还培养锻炼了对历史材料的观察能力。而且整个过程学生都兴趣盎然,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认知,既加深了记忆,又使其自身作为课堂主体的作用得到发挥。
三、利用图片整理活动开展启发式教学
课堂上使用历史图片,不仅要达到形象、直观的视觉效果,更要启发学生的思维。围绕教学主题,设计整理图片的活动,有利于开展启发式教学。例如在《明清反抗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一课教学中,教师首先利用“寻找图片之间的联系”这样的设计导入新课,展示一组反映本课史实的图片,即倭寇图、荷兰侵略军图、沙俄侵略者图,以及我国东南沿海地图、台湾岛地图、中俄边界图,请学生说出这些图片彼此间是否有联系,有什么联系。笔者通过这一环节,一方面对学生预习和课外知识情况进行了解,另一方面启发学生探究图片的深层内涵。学完本课内容作最后总结时,笔者让学生根据已学史实将导入新课时使用的图片重新进行分类、归纳和整理,并说出理由。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图片的启发下,将之前了解的史实从表象认识升华到理解历史现象的本质,引导学生的思维向高层次发展,有利于开展启发式教学。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进入“读图时代”。“图片就是形象的历史”,借助多媒体技术平台,我国古代“左图右史”的优良史学传统得到发扬光大。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看图说史”,可以促使学生再造想象,突破时空限制,从而进行深层次思考。在这一基础上,再进一步培养学生“借图说理”的能力,挖掘历史图片的内涵,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能达到“以图启智”的目的。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