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
俗话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学校教育不仅仅是要培养知识达人,更重要在于要让学生“德才兼备”,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传授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借助课堂教学这一平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那么,对高中历史教学来说,教师究竟应该如何在课堂上进行德育教育才能让学生欣然接受呢?笔者将围绕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为了具体说明德育教育如何与知识教学相结合,笔者将以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一课《鸦片战争》教学为例来说明德育教育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史实要真
“史实要真”这一教学原则是德育教育中最为基本的一个原则,也是德育教育最为核心的原则。不少教师为达到目标,人为地夸大史实,把历史随意打扮成漂亮的“花姑娘”,向学生传递错误的信息,这种教学方式的危害极为严重。在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教师任何一个不负责任的谎言都有可能被拆穿,学生也会质疑自己在课堂上所接受的知识。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讲真话,讲实话,尽量做到“论从史出”,向学生灌输的每一个观点都要有史料支撑。
例如笔者在讲授《鸦片战争》一课的时候,通过播放一段马格尔尼带领使节团访华的故事录音,让学生了解到最初英国是想通过和平方式来和中国进行对外贸易的,但是遭到了愚昧无知的中国统治者的拒绝。为了寻求更为广泛的市场,英国对中国发动了武力战争。这个世界性强国很快打败了日趋衰落的中国,于是就有了不平等条约。通过这样的课堂导入,让学生明白:“鸦片战争的爆发绝非偶然,而是必然发生的结果。”
二、情感要真
“情感要真”是实施德育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原则。少数教师为开展德育教育,会故意夸大情感,矫揉造作,容易让学生产生反感,反而造成了负面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保证自己的教学情感丰富而真挚,为激发学生的情感渲染气氛,让学生对历史有正确的情感评价。俗话说“动人心者,莫乎于情”,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的情感方向,不仅能更好地进行知识教学,而且对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也大有裨益。情感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料,让他们从历史材料出发而非从主观臆断的角度出发去得出正确的结论。
例如有的学生在学习鸦片战争有关内容的时候,分析了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以及看到了鸦片战争失败结果的基础上,就会认为近代中国遭到列强侵略完全是咎由自取,丝毫不需要同情,从落后的祖先那里也没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这样的态度明显过于偏激,教师就应当及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教师还可以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一讲有关三元里抗英的故事:1841年5月,英国的军队攻下广州城,清朝的大军统帅奕山等求和并与英订立和约。转眼间,英军就去骚扰三元里地区。广大民众奋起抵抗,诱敌至牛栏岗,将英军分散包围并用刀砍伤不少印度雇佣兵。通过一些人民群众自发反抗的例子让学生明白,尽管当时的中国无论在财力、物力、武力都不是英国的对手,尽管清政府腐朽无能,但是当时很多坚强不屈的中国人还是英勇抗战,谱写了一幕又一幕可歌可泣的抗战历史。这种精神是需要我们学习的。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应当为中国崛起而读书,增强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求实忌空
学习历史就是让学生从中吸取教训来反思自己的实际生活。历史要联系实际,这对于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同样重要。教师不能把知识和德育教育割裂开来,而是要把历史和实际生活自然地联系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抓住机会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把历史和德育教育都落到实处,做到有的放矢,学生就会对德育内容产生共鸣。
例如某教师在教《鸦片战争》这一课时给学生提供了一幅1799年到1839年期间英国对中国鸦片输入的有关情况表。从这个表可以看到,在这段时间内英国对中国鸦片输入量不断增加。教师进而让学生谈谈大量鸦片输入中国会对中国造成哪些危害,学生很快就能联系自己在新闻或者是现实生活中看到的有关吸毒的例子,并对这一问题进行回答:白银外流,银库亏空;吸食鸦片会让人丧失劳动能力,过量吸食还会让人丧命;老百姓为了吸食鸦片会去抢劫、偷窃,不仅让自己妻离子散,而且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总结一下吸食鸦片的危害,从而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仅仅依靠在课堂上开设专题的德育课就能完成的。德育教育最佳的模式就是把德育教育自然地融合到知识教学当中。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对贯彻德育教育的方针是大有帮助的。作为历史教师,一方面要不断落实德育教育的目标,另一方面也要巧妙地通过德育教育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