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虎门销烟》看言语训练的优化

2014-10-17 16:16朱海龙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4年9期
关键词:虎门销烟涵泳鸦片

朱海龙

一、 语境涵泳,潜心会文,触摸文字的温度

在教学“撒”“抛”“倒”这些词语时,我引导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反复品味,去感知词语所蕴含的情感,从“语言、行动、表情”等角度揣摩这些动词的表现方式。刚才所做的几个动作,其实都表示在“倒”,可书上为什么用了“撒”“抛”“倒”几个不同的词语呢?学生们反复读,有的边读边做动作,反复涵泳,最后学生领悟到盐巴不能堆积在一起,要平均分布,所以用“撒”更好些;还有的学生体会到“抛”的特别用力,仿佛抛出去的不仅仅是罪恶的鸦片,而是利用鸦片来侵略中国的可恨的侵略者。这样让学生准确地把握词语中所蕴含的冷暖,读着这些词语,同学们脑海里浮现出来的,是百姓把对侵略者的仇恨狠狠地“抛”进销烟池的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当词语成为鲜活的画面时,就被赋予了情感的温度。

要想使学生动情,教师自己首先得动情,用饱含感情的语言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在提炼中心句:“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并进行朗读训练时,通过三次语境的创设,“让我们再次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告——”;“让我们再次庄严地告诉每一个中国人——”;“同时也激励我们自己吧——”来引导学生反复涵泳。这样一来,这句话所表达的情感就以独特的意象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样几个来回地读,情感步步推进,合理地发挥了语言的魅力。

二、 想象补白, 丰实文本,深化对文字的感悟

文本、作者的思想情感不仅可以通过字面来表达,也可以隐蔽于文字的“空白”处。有时,“空白”之处的情感甚至分外浓厚,是作者“言不及而情自生”的有意为之的妙笔,其目的就是构成一个巨大的“情感体验场”。语文教学就应抓住“言外之意”,不断充实文本。教学课文第5自然段时,教师引导学生把目光集中在两个数字上:“23天”“二百多万斤”,意味着什么呢?想到了些什么?在你眼前仿佛变成了什么样的画面?如果不是卷进了咆哮的大海,那么它们变成了什么?学生将平时书中、影视作品中的经验与文本反映的经验进行同构,丰富的想象使文本更加具体化、形象化、立体化,学生更感悟出文本的文化、思想和情感。让文字仿佛镜头在学生的眼前渐渐拉近、定格,又切换、跳跃……这两个触目惊心的数字,在学生心中变成了一座座鸦片堆成的小山;变成了一个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一瞬间变得骨瘦如柴的画面。在这样的心境下读文,怎能不“言由心生”?当教师沉痛地叙述:“而在这之前,如果不禁烟,在这之后,又会有多少个二百多万斤源源不断地运到中国,像魔爪般掠夺着中国的财富,像毒蛇般吞噬着中国人的身体和灵魂。”……教室里安静极了,义愤填膺的学生握紧小拳头,眼里喷射出的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怒火!那是每一个“不可欺侮”的中国人的愤怒!

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舒展地联想,入境地朗读,读出了词语的内涵,读出了自己的情感。这一过程把词语由静止的语言符号变成一个灵动的世界,词语只有与精神同构了,心灵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活力。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东海县和平路小学)

猜你喜欢
虎门销烟涵泳鸦片
涵泳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具象思维”的实践探索
鸦片种植与甘青社会经济互动(1928—1937)
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
毒品极其昂贵,为何晚清穷人也抽得起鸦片
基于“鸦片泛滥”的史学阅读及教学价值追寻*——以《鸦片利益链条上的中国人》的探究为例
原创音乐剧《虎门销烟》的人物造型创作
涵泳: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林则徐“虎门销烟”事件对我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影响研究
例谈古诗词涵泳教学的三个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