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益民
学生的阅读过程是一种认知和思维结合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安排好教学环节,做到有系统、有节奏、有规律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审美乐趣、文化积淀、语言发展的同时,实现自我建构,达到教与学的平衡。从优化阅读教学的过程看,大体包括四个阶段。
一、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妙导激趣,融情于文
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活动的特点考虑,阅读教学起始环节的设计,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情感和兴趣,点燃其思维的火花。首先,要精心设计导语。一个成功的导语,可以使这堂课先声夺人,为整堂课教学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导语的设计要讲求方法和实效,可根据文章的内容和体裁的特点来确定,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心抓住,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增强教学效果。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设计的《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课的导语是这样的:有这样一个人,全中国人民都觉得他是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他博学多才,对国防外交、教科文卫、工农商兵各个行业各个领域都给予及时具体的指导;他精力过人,在全国各地党委政府被夺权,公检法被砸烂,军队被严重冲击的情况下,他力撑危局,事无巨细亲自处理;他廉洁一生,无儿无女无遗产,联合国破例为他的逝世降半旗致哀。正如魏老师自己所说:“这样全班同学的情绪很快沉浸在对周总理的怀念中,学习这课的兴趣更浓了。”
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若能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进入主动接受新知识的状态中,时间一久,就会形成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心理定势,学生既有情趣,又目标明确地阅读课文,品评作品的精妙之处。
二、阅读教学的深入阶段:抓准文眼,突破重点
文眼,是我国传统的、独有的关于文章写作的术语,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通俗地讲,文眼是文章的精妙之所在。如能抓住文眼巧设疑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让学生按照认知和思维活动的规律循序渐进,诱导学生深思,就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陈涉世家》的文眼为“鸿鹄之志”。在文章中,陈胜的“鸿鹄之志”,就是“举大计”。围绕这个文眼可以设计出很好的问题,提纲挈领地将课堂串起来。如:陈胜的“鸿鹄之志”具体指什么?他有能力完成自己的“鸿鹄之志”吗?其实,文章后面具体叙述陈胜、吴广他们秘密谋划、困境中为起义做舆论准备、最后揭竿而起并迅速进军,到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这个过程就是陈胜践行诺言,实现“鸿鹄之志”的行动过程。这样,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阅读设计,不但使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都在设计流程中得以解决,而且也使学生的再现思维、创造性思维得到训练。
三、阅读教学的高潮阶段:强化训练,授之以法
从阅读教学的环节来看,教师在阅读设计中,以强化训练为手段,以传授阅读方法为目的,设计操作性强的训练,让学生按阅读要求深层次地品读课文。《守财奴》这篇课文,节选自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家庭的苦难”一章,可以说是这一章的高潮部分。小说通过“抢夺梳妆匣”“诱骗继承权”“看守密室”“临死抓法器”等一系列描写,深入刻画了守财奴的丑陋嘴脸。这一系列的精彩描写表明,在葛朗台眼中,父女之情、骨肉之亲,都比不上金子,金子比女儿还重要。金钱已经异化了葛朗台的人性,使他的灵魂变了形。他为了财产竟逼走侄儿,折磨死妻子,剥夺独生女对母亲遗产的继承权,不许女儿恋爱,断送她一生的幸福。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在平时强化训练,授之以法,抓住文眼,才能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
四、阅读教学的结束阶段:巧设疑问,引发思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在阅读教学中,只有伴随积极活跃的思维,才会通过疑问激发学生进行深入的阅读、思考。因此,语文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产生疑问并解决疑问。教师认真对待学生的每一个提问,能满足学生希望被重视、受尊重的心理,使师生间产生畅通、和谐、愉快的交流。切不可对学生的提问置之不理,或因问题太简单、幼稚而不屑一顾,甚至讽刺、挖苦。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提问的勇气和胆量,表扬他在阅读过程中进行了认真的思考,能产生疑问。如在教学散文《紫藤萝瀑布》时,抓住课文最后一句:“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引导学生思考:“我”为什么要加快了脚步?在《明天不封阳台》中引导学生质疑思考:明天“我”家的阳台究竟封不封?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教师的鼓励,消除一部分学生在提问过程中的害羞、怕被笑话等心理,心理障碍一除,学生便可大胆地毫无顾虑地把自己阅读中的不解提出来,形成一种良好的质疑问难的学习气氛。
总之,一堂课成功与否,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关键的一环,就在于阅读教学的优化设计是否科学化、艺术化。只有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思维规律,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思考感悟,在读中升华情感,才能真正提高阅读水平。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