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婆罗门时代,印度人就开始对人体进行研究,而且在外科上已经有很高的成就。他们能够运用100余种外科手术器械,比较合理地处理骨折、脱臼、蛇咬伤等疾病。他们将外科手术操作方法分为切除、牵引、抽吸、缝合、摘除、划痕等多种,能做截肢术、膀胱结石摘除术、剖腹术、胎儿倒转术和眼科手术,并能运用药物进行麻醉。
可以看出,古印度的医学已经相当发达。那么,我们就来看一下,他们进行的眼科手术是一个什么样的手术呢?
我们都应该听说过白内障,就是病人在患病后,他们眼睛的晶状体逐渐变得混浊,以至于最终完全阻挡了进入眼睛的光线。白内障在老年人中是很常见的。
其实古印度所做的眼科手术,主要就是治疗白内障。
现代做这这种手术,主要是将晶状体切除,这人就能重见光明,尽管要看清楚还需要借助眼镜。即使在今天,成功地施行这种简单但却精细的手术也似乎是一种奇迹。想象一下,近3000年前的印度,苏斯塔第一个进行这种手术,引起了怎样的轰动!
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来看一下,苏斯塔是如何治疗古代白内障的。
他让白内障的病人挺直做好,手术开始时,他向病眼呵气,使眼睛温热,然后用大拇指揉搓,直到看到瞳孔内的白内障。接着,他让助手扶住病人的脑袋,病人目不转睛地盯住自己的鼻尖,他用一根金针从角膜的外侧边伸进瞳孔,刺破内障,让水和黏液流出来,把内障推到眼底。最后,他在创口上敷上油棉,敷7天。
油棉去掉后,病人就可以重见光明,虽然不是很清楚(即使现代,也需要戴眼镜才能看清东西),但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这并不是苏斯塔所做的唯一的手术。大约在公元前750年,他写了一本名叫《苏斯鲁塔萨姆伊塔》的专著,是当时唯一涉及外科的专著。
在我国古代,中医古籍中无白内障之名。今之所谓白内障一病,包括在内障眼病这一大类之中,如圆翳内障、如银内障证等。唐代《外台秘要》将本病称为“脑流青盲眼”,谓:“无所因起,忽然漠漠,不痛不痒……小珠子里,乃有其障,作青白色,虽不辨物,犹知明暗三光。”症状描述颇为仔细。
由于各人睛珠混浊的程度、颜色、形态、位置及原因不同,名称各有所异。宋元时代《秘传眼科龙本抡》一书,对内障眼病分类有23种之多,每种症候,均作了具体论述,后世的《世医得效方》、《审视瑶函》、《证治准绳》、《目经大成》等医书也多有论及。在病机方面,《龙木论》认为主要由肝风或肝脏积热所致,元代倪维德则强调“阴弱不能配阳”,肾阴不足为其本。明代《针灸大成》认为其病因为“怒气伤肝,血不就舍,肾水枯竭,气血耗散。”
在治疗方面,我国古代治法也多种多样,药物治疗,《千金要方》中的神曲丸(即磁株丸)被后世医家誉为“开瞽第一品方”,《龙本论》中还载有20首治疗白内障眼病的专方。针灸治疗,早在《针灸甲乙经》就有记载,以后的《千金方》、《龙木论》均有许多介绍。《针灸大成》在提出针灸处方的同时,也客观地指出“亦难治疗”。此外,中医还较早运用手术治疗本病,如《外台秘要》“用金篦决”,《龙木论》较详细地论述了金针拨障术。“金针拨障”,就是用针将晶体周围的悬韧带拨断,造成晶体的脱位,游离的晶体下沉到玻璃体腔内,原先被混浊的晶体阻挡的光线就可以进入眼内。金针拨障只能暂时的解决部分的问题,由于没有了晶体屈光作用,患者相当于19D(1900度)左右的远视,晶体沉入玻璃体腔后,难免会发生炎症,最终导致视力的完全丧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