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瑛
摘 要: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是小学语文老师必须重视的问题,小学生阅读主要目的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关注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就要关注理念的更新,关注兴趣的激发,关注书单的开列,关注方法的指导,关注知识的积累,关注历练的强化。小学生课外阅读不仅仅是知识积累的好办法,也是识字认字,理解语句的好办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多关注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 语文 阅读 品味
小学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写作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要使学生真正具备独立、自主的阅读技能,加强课堂阅读的训练固然重要,但课外阅读的补充必不可少。我们要对课外阅读指导给予足够的重视,使“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目标真正实现。为此,本文将从六个方面谈谈关注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问题。
一、关注理念的更新
“新概念阅读”的倡导者曾祥芹先生指出:新的时代、新的教育、新的阅读,要求人们从读者和读物、读者与读者、读者与社会、读者与自我四个角度解释阅读的本质特征,认清“阅读是披文得意的心智技能,是缘文会友的交往行为,是书面文化的精神消费,是人类素质的产生过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籍的酷爱,使书籍成为他们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脱出传统的阅读只限于课堂的苑囿,让学生把目光由课堂移向课外,树立大语文理念,确立课外阅读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意识,自觉地把课外阅读当做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利用点滴业余时间,博览群书,充实自己,完善自我。
二、关注兴趣的激发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小学生以读书为乐,必须使他们好读书。让他们能感受到古今中外卷帙浩繁的文学典籍中,流淌着的是上下五千年的智慧,挺立着的是纵横几万里的尊严,涌动着人类的悲欢离合,调和着的是世态的炎凉冷暖。让他们与纯真的心灵沟通,与古圣先贤对话;与清风明月相伴,与天光云影交流。在阅读中受到智慧的引导、理智的启迪、情感的陶冶,积累经验,整合知识,提高技能,从而能好读书,读书乐。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读书习惯。“天下无难事,在乎点滴勤。”有了兴趣作前提、良好习惯垫底,交给学生打开阅读之门的钥匙,让他们畅游书海,吮吸大众智慧的琼浆,捕捉人类文化的精华。
三、关注书单的开列
人生短暂,读书时间少而弥足珍贵,因此,要启发学生在读书中追求大境界、高品位。必须读好书,读名著,读精品。《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高中阶段,学生课外自读文学名著(5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30万字(每学期读5万字以上)。并开列了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文化典籍10部。除此而外,学生还应读些“文化快餐”式的优秀报刊,如《语文报》《作文指导报》《作文向导》《读者》《文苑》《新作文》《读写月报》等。面对学生普遍手头书籍少的实际,教师要做有心人,鼓励学生自购书籍,或常跑书店、跑图书馆,保证手头有书可读。同时,应高度重视《语文读本》的阅读指导,使其成为学习运用语文的好阵地,放松心灵、调节生活的必需品,打造自我、完善素质的奠基石。
四、关注方法的指导
课外阅读不同于课内阅读,要学生自主探究完成。为保证有效,必须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寻找适合的读书方法,形成个体阅读风格。读书之法,一般有浏览、速读、精读、略读之分。在遵循阅读一般规律前提下,读法可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影响久远的名文佳作应当再三细读,玩味其中奥秘,挖掘思想精髓。一般性文章可略读,大概了解内容即可。
五、关注知识的积累
许多专家指出中国学生的想象力不足。很难想象:一个空无一物的头脑可以“思接千载”,一双茫然的眼睛可以“视通万里”,一个知识贫乏、孤陋寡闻的人,即使你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引导他,也是“两处茫茫皆不见”。语文学习是不断积累的过程,阅读也是点滴功。有目的、有选择地广泛阅读,终会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积累的方法主要有诵读、联系文本比较读、摘录、写书评、写心得随笔等。对于一些精美文段应当熟读成诵,使自己的资料库中有积累;对于与课文有关联的文章,应与课文比较阅读,鉴赏其内容的侧重与风格的异同,比较中提升鉴赏的能力;对于清词丽句、佳联妙语应当随手摘录于笔记或卡片上,以备查考之用;对于自己心向往之、读后有许多思想不吐不快的文或书可写随笔或书评。要经常倡导学生边阅读边记读书笔记,引导他们写课外练笔,定期收阅,督促他们形成读书习惯。
六、关注历练的强化
阅读的积累要达到自能阅读、自能作文的目的,必须注重历练。一是在读法上多角度、多层次的反复历练,二是写法上触类旁通的历练。读精美华章,学别样写法,做个性文章。从仿写开始,在意境、语意、句式、修辞多方面模拟训练。使学生从仿写中渐悟构思立意之法,说话为文之道,不断提高个人的写作技能。只有经过这种由读到写,再由写到读的反复训练,学生才能逐渐学会自读自写,使语文教学取得实质效果,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才能结出仙葩奇果,语文教坛才会呈现一片艳阳天。
参考文献:
崔 峦.小学语文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4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