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出声思考”之我见

2014-10-16 13:46郑敏芝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思维发展尊重小学生

郑敏芝

摘 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出声思考,借助具体问题和理答帮助学生发现知识、规律、找到解决具体问题的方向,感受数学知识及公式的产生、发展和日趋完善的过程,在过程的体验中实现数学方法和结论的记忆和应用,并将其最终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经验。

关键词:小学生 思维发展 出声思考 尊重

传统课堂内,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但反对学生坐在位置上“胡言乱语”,但新课程理念下,我们无意中发现学生的“出声思考”可以为无声的思维提供足够的支撑,是数学教学高效的一项技术。教学实践证明,在小学数学的概念、知识、公式、思想方法教学中,教师在问题链设计的基础上,借助“出声思考”特定的言语形式(说、画、写、做),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可帮助学生看到或感觉到自己的思维,廓清思路,促进学生的深度理解和高品质学习,利于数学问题的最终解决,提高数学学习水平。

一、为什么要“出声思考”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性较强的学科。小学数学尽管对成人来说并不深奥,但对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正在逐步形成的小学生来说,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以至于有些地区已经尝试在低段教学改为语文为主,待学生思维能力逐步提升到一定程度后再重点进行数学学习。传统的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习惯将问题讲得非常细致周到,甚至各类型题目解题的策略、结论等规律性的知识,教师也以知识框图的形式告知学生,对解决问题关键点反复强调,课后反复训练,但结果还是有部分学生不能真正理解,听懂,实际应用时仍束手无策。

笔者为此苦恼,对学生的课堂回答、练习及考试进行跟踪分析,发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有脱节,教师的讲解是建立在我们对数学概念、知识规律全面理解的基础上的,将学生看做理想状态的接受器,所以试图将知识讲得完美无缺。其实,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从未知到已知的曲折过程,学生是不可能像教师一样看清道路的。我们发现一些老年人到了一定年龄,都会絮絮叨叨,那是因为他们身体和思维能力跟不上普通人的节奏,这个有声思维正是他们弥补晚年智力退化的工具。小学生大脑发育还没有完全成熟,我们有什么理由指责他们的“自言自语”呢?

怎么引发学生的思维,提升数学素养?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解决此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借助特定的言语形式(“边想边说”、“边想边画”、“边想边写”、“边想边做”) 进行外显的思维,即“出声思考”、“对话式教学”。“思维和语言一样,也是一种语言习惯,或称为语言形式的思维。”心理机制表明,“出声思考”的关键在于借助说、画、写、做,廓清思路,发现思维问题,思维者可以看到或感觉到自己的思维,使思维变得可感性更强、更清晰,其规律性可能更易显露出来。

二、“出声思考”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一)数学概念、定义形成的“出声思考”

传统教学认为数学教学是在概念、定义已知的条件下进行的,注重如何运用这些概念或定义,而忽视了这些概念、定义本身就是问题,挖掘它的内涵实质,本身就是知识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值得深入思考与探究。

例如,在教学生学习梯形的时候,让学生在了解梯形的基本知识基础上,让学生自由发言,提出自己的建议。一位学生会说:“我觉得梯形具有稳定性,因为梯子是矩形的,在使用时是很稳定的。”在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将这个问题抛给学生,学生们之间会争论不休进行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让学生对各种各样的梯形进行验证,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寻求答案,然后达成共识:梯形不具有稳定性。

(二)数学问题分析的“出声思考”

数学公式和计算方法以及由此引申的问题占据了小学数学的大半“江山”,为让学生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教学过程必须揭示这些公式与学生现有知识结构的逻辑联系,发现论证的思维过程。当然学生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时,必然有思考的过程,完全可以采用“出声思考”的策略,把学生的思维呈现出来,让学生言说分析问题的思路,选用什么样的解决方法,为什么要选用这种方法,需要注意什么条件,是否有需要完善的地方,从而培养学生对思维形成自我监控的能力。

例如,和学生一起探究“分数、小数与百分数的互化”,笔者引导学生揭示出分数化成百分数的一般方法后,要求学生对教材结语进行自主分析:“把分数化成百分数,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遇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化成百分数。”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学生与教材对话的过程,在学生品读后,笔者提问:“你们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1:这里为什么要用上两个“通常”?

生2:这里两个“通常”意思相同吗?

生3:这里两个“通常”之外的含义是什么?

师:读得细致,想得深入!对于这些问题,你们能否结合刚才的例题做出合理的解释?可以先讨论一下。

生1: 第一个“通常”之外的意思是,如果分母扩大若干倍,恰好是10、100、1000,可以直接把分数化成百分数。

生2:第一个“通常”之外的意思还有一个,当分母缩小若干倍后是10、100、1000时,也可以直接转化。

生3:第二个“通常”之外的意思是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时,如果有特定要求,应按要求保留小数位数。

从上述的案例,笔者反思当学生的疑问出现时,立刻“送上”正确答案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应顺着学生的思维作为突破口,引导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生本对话。学生逐词逐句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发声式解读,通过发声思维实现对数学知识初步的感知,对“通常”一词,展开分析与研究,学生对数学结论的认识更为全面、更为深刻,在发声、对话的过程中构建和接近数学知识的意义和本质。

三、实施“出声思考”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营造情境靠问题

教师教授知识,不仅要教授教材中基本的数学知识,也需要从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出发,将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直至完善呈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搭好从旧知识通向新知识的桥梁。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营造促进学生思考的环境,提出的问题清单,要能抓住问题的本质和核心,使之成为学生深入思考的“脚手架”。同时运用“出声思考”策略,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内隐的思维过程,发现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缩短了学习的周期。

(二)提供机会进行出声的互动

课程的开始是教师对课程的理解,课程的结束是学生对课程的领悟。课堂上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和实践的时间、空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开展“出声思考”,让思维互相“看”得见,并让学生自己经历探究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理解的同时,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三)教师给予一定的示范

学生的学习是基于模仿的创新。因此,进行“出声思考”时,教师要先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认知示范,让学生陈述理由,然后通过学生间相互合作、相互提问,教师给予个性化的指导,逐步培养学生运用“出声思考”策略。

(四)抓住思维的起点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应努力了解并解读学生,从学生的想法出发,准确把握教学的起点,运用对话放开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质疑,在课堂上发出不同于教师预设的声音。小学生的思维也许稚嫩,甚至存在错误,我们需要耐心引导,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

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的最好方法,就是学生亲自去发现。不同理解能力的学生,从各自的视角出发,总有着一份属于自己的发现。过去,我们将学生上课出声当做单纯的纪律扰乱,或者说是不能独立高效思考的表现。现在我们发现,“出声思考”是学生运用口语对自己思维的进一步强化,是小学生内部思维水平尚未成熟时的一种辅助工作,是促进内隐思维形成的媒介,更是小学数学教学走上高效之路的法宝。

参考文献:

[1]张兴华.儿童心理与小学数学教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黄希庭.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思维发展尊重小学生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在读说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发展
初中英语阅读活动的分析与重构
关于深入开展文化养老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探究小学品德课与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结合
寄宿制学校的班级管理更需要“以人为本”的心灵沟通
教若三“点”成线 注定别开“生”面
我是小学生
新课标下的语文有效教学研究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