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嘉陵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阳光体育理念与大学体育文化构建相互交融,相互影响,不仅体现在阳光体育理念对大学体育文化构建的丰富和引导方面,也体现在大学体育物质、精神和实践行为文化向阳光体育内涵的延伸方面。为提高大学体育课程的质量,为社会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我们要基于阳光体育的理念,从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学校体育精神的发扬及体育社团的组建和学校体育的监管等方面着手,加强大学体育文化的构建。
关键词:阳光体育;大学体育;文化构建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加强体育锻炼,不仅是大学生自身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加强高校科研和促进祖国建设的保证。随着“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实施,要建设大学体育文化,就要基于阳光体育的理念,重构大学体育文化,以树立学生终身运动的意识,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下面,我们就从阳光体育的内涵和阳光体育理念与大学体育文化相互交融的现状出发,基于阳光体育的背景,构建大学体育文化。
一、阳光体育的内涵探析
阳光体育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是指全国上下几亿几万学生的体育运动,由中共中央提出,事关全国学生的身体素质。我国高校为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出在阳光体育背景下构建大学体育文化的要求,以促使大学生在户外操场的阳光下享受自然,鼓励大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促进身心全面发展,以便更好地投入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二、阳光体育理念与大学体育文化的相互交融
阳光体育理念与大学体育文化的相互交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下面,我们就这两个方面分别加以探析:
1.阳光体育理念丰富并引导大学体育文化的构建
阳光体育理念对大学体育文化的构建主要体现为两点:首先,阳光体育理念不断丰富大学体育文化。现代社会不再单纯要求学生的智力发展,而是要求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尤指身体素质高的人才。阳光体育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通过鼓励大学生走进自然,树立终身健身理念,使阳光体育理念灌入大学体育文化之中。其次,阳光体育理念引导大学体育文化的构建。大学体育文化的构建实施是建立在学生对体育的喜欢并进行参与基础上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积极性,使学生养成主动锻炼和终身锻炼的习惯。
2.阳光体育理念下大学体育文化内涵的扩展实施
大学体育文化本指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高校文化,在阳光体育理念下其内涵不断得以扩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精神文化内涵的延伸。在阳光体育理念下,大学体育文化逐渐向全民健身和终身健身两方面扩展,使学生树立阳光体育运动的健康理念。第二,物质文化内涵的延伸。在阳光体育理念下,大学体育文化要求革新体育设施,增加物质投入,开设露天体育场,促进大学体育文化构建。第三,实践行为文化的延伸。传统的体育运动为了运动而运动,而阳光体育运动则主张激发人们的斗志和挑战人们的身体极限,良性竞争,重在参与。
三、基于阳光体育背景下大学体育文化的构建
阳光体育内涵丰富,且与大学体育文化构建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为促进基于阳光体育理念下大学体育文化的构建,我们就要探究其构建措施。
1.促进大学体育课程的构建
体育课是大学体育教学的关键环节,关系到体育文化建设的质量。对于大学体育课程的构建主要表现在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灌注和学生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方面,坚持以学生为根本,顺应学生群体发展的要求,变更教育教学思路,重构大学体育课程。
2.促进大学体育场馆的设置
促进大学体育场馆的设置是基于阳光体育背景下大学体育文化构建的另一重要措施。为改善大学生体育运动的环境,我们要加大资金投入,构建篮球、足球等体育活动场馆,满足不同体育课程重建的构想,实施阳光运动。
3.促进大学体育精神的发扬及体育社团的构建
为形成体育建设的规模效应,在课内外和校园内外引导人们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状态,我们就要宣扬终身锻炼和全民锻炼的体育精神,开展一些集体性活动,凝聚集体力量,增进学生情感,锻炼学生体能。
4.加强大学体育文化的监管
阳光背景下体育文化的构建实施最终需要得到学校领导的倡导实施。这不仅是指学校领导需要在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中发挥带头的作用,而且需要学校领导对大学阳光体育课程改革的管理、监督和评价。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阳光体育内涵的探析,研究阳光体育理念与大学体育文化构建相互交融的现状,探析基于阳光体育背景构建大学体育文化的措施,以促进大学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过程中,我们还要加强阳光体育背景下大学体育文化的构建实施,促进其双向结合,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吕芳.阳光体育背景下大学体育文化构建[J].当代体育科技,2014(14).
[2]邓威.阳光体育背景下大学体育文化构建[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3]赵强,姚旭霞.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发展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0(9).
[4]姜志明,刘甄悦.中外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比较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9).
[5]顾春先,邬红丽,肖波,何文涛.中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指标体系研究[J].体育科学,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