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兵+彭蝶飞
摘 要 空巢村影响农业现代化建设,其新型农民的培养至关重要。对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衡龙桥镇5个村调研发现,空巢村新型农民培养供需驱动失衡、体系不健全、经费不足、政府重视不够;健全的空巢村新型农民培养体系应含政府管理、学校教育、社会培训、企业培养、综合评价等多维体系和实现机制;构建空巢村新型农民培养体系需从政府认识、培养模式、培训方式和培养目标等方面采取措施予以落实。
关键词 空巢村;新型农民;培养体系;农业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16-0065-06
一、空巢村新型农民培养的必要性
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农业村由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永久性或暂时性地向城镇迁徙,导致许多村庄的常住人口数量锐减,留守村中居住和生活的大部分是老弱妇孺,很多房屋无人居住,成为“空巢村”。“空巢村”面临着经济萎靡、人口迁出、新型人才匮乏等一系列问题。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须加强空巢村新型农民培养。实证研究发现,构建空巢村新型农民培养体系十分必要。
为研究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空巢村新型农民培养问题,2013年7~8月在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衡龙桥镇组织了以“湖南省新型农民培养”为主题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农户家庭基本情况、农民文化素质、培训供需与预期等。遵循调查对象设定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原则,随机抽取衡龙桥镇A村、B村、C村、D村、E村五个行政村62户农户(每户1人)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2份,回收问卷62份,其中有效问卷61份。此次调查采取调查员询问,被调查者口头回答,调查员替被调查者填写答案的方式进行,问卷回收利用率为98%。在问卷调查基础上,实地走访了衡龙桥镇A村、B村、C村、D村、E村五个村委会及衡龙桥镇和赫山区农业有关部门,以了解现代农业发展及新型农民培养相关情况。
衡龙桥镇位于长沙市宁乡县和益阳市交界处。国土面积88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33866亩,其中水田32087亩,旱土1779亩。辖33个行政村和3个居委会,共483个村民小组。全镇总人口4.94万人,城镇人口8000人,农业人口41400人。
(一)空巢村离土不离乡农民工过半,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
此次调查的五个行政村,每个村的农民工(包括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工)都超过了劳动力人口的80%,见表1。村民们说,年轻劳动力不出去干点活,根本养不活自己和家人,所以绝大多数有劳动能力的村民都会外出打工,或在家附近找点活计。而这些农民工中,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工占到农民工总数的一半以上。根据各村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情况,离土不离乡农民工占农民工总数的比例从30%到70%不等。交通便利、经济发展水平好的村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工居多,如益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附近的很多村民在产业开发区上班,离土不离乡的比例很高,占农民工总数的70%左右。相对而言,交通闭塞或经济发展水平较差的村离土离乡的农民工稍多。总体来说,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工占农民工总数的一半以上。
表1 样本村庄劳动力人口数及农民工人口数
注:此处劳动力人口指男16~59岁、女16~54岁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劳动适龄人口。数据来源于调查所得。
村官外出务工更是显出农村人口外出务工的普遍性和紧迫性。衡龙桥镇A村、B村、C村、D村、E村5个村庄共有村官32人,其中外出务工的村官便有13人之多,占村官总数的41%,见表2。由此可见,外出务工是很多农民的必须选择。
调查发现,虽然益阳市赫山区衡龙桥镇农民工占劳动力人口比例很大,但这些农民工中过半数是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工,其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导致农村农业生产劳动力缺失,但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新型农民培训市场广大。
表2 样本村庄外出打工村官情况
注:数据来源于调查所得。
(二)空巢村农田集中化种植初具规模,新型农民培养迫在眉睫
益阳市赫山区衡龙桥镇很多农村劳动力人口外出打工或就近在家附近的城镇打工,农田都转包给村里的几户人家,农田集中化种植初具规模。如E村80%的水田由村里的五、六户农户租种。村里大部分农户没有种田,小部分农户只种自家的口粮田,其他都转包给了他人耕种。调查显示,衡龙桥镇土地经营权流转已超四成,全镇参与流转的耕地面积有14000多亩,占全镇常用耕地面积的40%多,有4000多农户将自家承包的土地“流转”给了别人,占总农户数的39%。
以往“单打独斗”式的小农生产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当前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发展现代农业要求农业实现规模化经营,只有实现规模化经营,才能实现农村土地、新型农民、资金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升级,进而改变我国当前农业劳动生产率普遍较低的窘况,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又快又好发展。益阳市赫山区衡龙桥镇农田集中化种植趋势急需政府加快构建新型农民培养体系,以快速走上农业规模化经营之路。
二、空巢村新型农民培养体系构建的内在动因
(一)空巢村新型农民培养需求旺盛
从此次对于农民培训的需求和预期情况来看,农民对于培训的需求十分巨大。在61份有效问卷中,参加过多种农民培训的只有8人,占全部样本农民总数的13%,见表3,且多为离土不离乡农民参加的企业培训,或农民工个人想提高自己而参加的商业培训。而被问及培训意愿时,77%的人愿意参加相关培训,见表4。由此可见,农民对培训的需求仍然旺盛。
表3 样本农民参加培训情况
表4 样本农民参加培训意愿
从样本农民目前最迫切的培训需求内容来看,见表5,当前我国农民对于培训的需求正呈现出多样化的显著特征。其中,农民对于获得“农业生产技术”这一农业现代化核心要素的愿望最为迫切,约47%接受调查的农民表达了这一愿望;第二迫切愿望是希望通过培训获得农业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知识与市场信息,约38%接受调查的农民表达了这一愿望;也有相当一部分接受调查的农民选择了“政策法规与道德”和“文化素质”作为其当前最迫切需要的培训内容。
表5 样本农民对培训内容的需求
从样本农民参加培训的最主要目的来看,见表6,绝大多数农民都把提高自身技能和切实提高家庭收入作为参加培训的主要目的,这一比例高达90%,其他目的均只占了极小比例。可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通过实现农业现代化切实提高农民家庭的整体收入是当前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广大农民最迫切和最实际的愿望。
表6 样本农民参加培训的目的
(二)空巢村新型农民培养供给不足
从表7样本农民近年接受农业技术培训情况看,虽然当前我国广大农民参加培训的愿望十分迫切,但真正接受过正规培训并且能够把培训内容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人数并不多,所占比例也不高,仅占接受调查农民总数的5%,而高达87%的农民则表示从未接受过任何正规培训。这一方面表明当前对于农民现代化农业方面的培训力度还远远不够,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当前对于农民培训资源的分配还不尽科学合理,农民培训的实效性不强,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改善。
表7 样本农民接受培训情况
当被问及所在村“是否组织过提高农民个人素质和增长知识的学习性活动”时,71%的人表示所在村没有,11%的表示不清楚是否组织过,18%表示很少组织。当然这与农民的主观意识和对培训情况的了解程度有关,但由此也可看出,政府对空巢村农民培训的供给严重不足。
同时,调查也显示,样本农户不愿意参加培训的原因,一是担心收费高,不愿负担;二是觉得学不到东西;还有部分人担心没有合适的课程,学不到东西。可见,部分农民对培训是不信任的,认为培训要么是赚钱,要么是走过场,无法真正落到实处,真正使农民受益,见表8。
表8 部分农民不愿参加培训的原因
而通过对益阳市赫山区衡龙桥镇具体情况的分析发现,当前,受困于资金不足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政府对新型农民培育还不够全面和广泛,培育范围有限,总数量还不够,整体培育质量不高。
三、空巢村新型农民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样本农民反映的情况来看,当前培训存在诸多问题,见表9,这严重影响了新型农民的培养质量。从产生以上问题的根本原因进行分析,可以归结于如下三点:
表9 农民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培养体系不健全
首先,培训内容形式化。农民对培训的要求表现出多样性,如图1所示。现有培训几乎忽视农民的实际需要,对农民的培训过于形式化,满足不了农民对培训的现实多元化需求。其次,培训方式单一。当前农民培训形式单一,以课堂宣讲为主,加上农民文化本来很低,对课堂上教师讲的是“雾里看花”,“看不见,摸不着”。农民喜欢现场面授、课堂面授与现场面授相结合的方式,因而现有的培训成效甚微。
图1 农民较喜欢的培训方式
(二)培养经费欠缺
目前上级拨付的农民培训经费不足,其中很大一部分培训是农民自费。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民认为培训费用太高不愿参加培训,他们只愿接受100元以内的教育培训费用,如图2所示,这无疑影响了农民培训的效果。
图2 农民对培训费用的接受程度
(三)政府重视不够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农民培训工作重视不够,制定的相关政策和措施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在组织农民培训和农民培训监管方面不能取得很大实效。调查发现,农民对基层政府在组织农民培训工作方面的评价不高,见表10。
表10 农民对基层政府组织培训工作的评价情
四、空巢村新型农民培养体系与机制建设
(一)新型农民培养体系
1.新型农民培养的管理体系
空巢村新型农民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众多部门的共同支持才能完成。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统一规划,科学管理。需设立一个完善的专门负责空巢村农民培训的管理机构,制定空巢村农民教育政策、规划和培训计划任务,将培训任务和责任落实到各单位,实行各单位领导负责制。
2.学校教育体系
学校教育作为新型农民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渠道,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我国当前的学校教育体系中,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是两种主要也是较为普遍的教育形式,其中,普通教育又主要由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三种不同层次的教育组成。结合我国现实条件,目前主要是通过抓好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为农村学生提供更多的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机会,能够使更多新型农民掌握农业现代化方面的技能。另外,也可以通过成人教育对一些农民文盲进行文化知识补习,帮助其识字;对有一定文化底子的农民进一步帮助其获得中高级技术能力。
3.社会培养体系
社会培养体系主要是政府开展的各种培养形式和村委会对村民的教育培训形式。社会培养可以使农民得到全面发展,促进农民思想素质、技能素质的提高。
4.企业培养体系
企业培养体系主要是企业针对为企业服务的农民工进行的系列培训教育。通过在空巢村办厂,对招收的当地农民工进行岗前、在岗、转岗培训,从而提高部分农民的技能,使农民实现较为稳定的就业。
5.综合评价体系
为提高空巢村新型农民培养的质量,必须有一套与之适应的较为完善的综合评价体系。评价内容既要考虑到农民的人均图书量、人均师资投入量、人均资金投入量、人均仪器占有量,又要考虑到施教的手段、方法和教学内容适用情况等,还要考虑到农民培训后运用所学知识取得的经济增量或农民就业情况。
(二)新型农民培养的机制
1.动力机制
空巢村新型农民的培养中,农民、政府、施教机构的动机有所不同,如何将它们之间的动机有效结合,需要建立相关制度,对三方需求进行协调,并加强激励和约束,使它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这样,既达到了政府全心履行职责,又使施教机构的合法利益得到保障,同时农民又获得了相关技术知识。
2.教学运行机制
在不断增加空巢村新型农民培育数量的基础上,如何有效提高其应用技能和综合素质对于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至关重要。从师资队伍、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方面构建一个良好的一体化教学运行机制则是提高空巢村新型农民培养质量的必要条件。为此,可从制度层面规定施教机构,确定教学方法、教材,以构建一个良好的教学运行机制。
3.信息传导机制
空巢村新型农民培养的信息主要靠政府将培训内容传递到农民,然后是农民被动接受培训。当然很多培训机构也收集信息,争取培训项目。这与空巢村农民真正需要学习的信息往往不一样,势必影响培养效果。因此,政府必须用制度规范农民培训信息的传递,并尽量满足农民的培训需求。
4.经费保障机制
学费和食宿费在空巢村新型农民培养项目中的比例较高,很多农民不愿自己出钱。但目前由于培养项目的性质和来源不同,政府给予农民的投入也不同。有的资金来源是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一部分,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一部分。因此,只有建立经费保障机制,才能确保农民培训的顺利实施。
五、构建空巢村新型农民培养体系的措施
(一)增强政府部门对空巢村新型农民培养重要性的科学认识
农民的增收能力和竞争能力的提升,受到知识、技能、经验和信息不足的严重制约,培养新型农民既是战略任务,也是治本之策。各级政府部门要摒弃以往对于空巢村新型农民培养重要性的轻视态度,不断强化对于空巢村新型农民培养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以及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重要作用的科学认识:首先,加强科学发展观学习,提升政府部门对新型农民培养的科学认识,正确认识农民在农村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工作核心要以农民为中心,工作成效以农民满意作为衡量标准,在方法上要统筹社会资源,全面协调城乡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增强社会责任感,各级地方政府都应积极行动,及时成立农民素质教育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来负责具体事务,增加对培训项目的经费支持,积极开展相关培训活动。
(二)构建合理有效的空巢村新型农民培养模式
农民培训具有不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属于准公共产品。而且,加大农民培训投入,符合WTO“绿箱”政策,是公共财政的扶持方向[1]。在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大部分地区农村家庭积累水平不高,农民接受教育的程度难以满足现代工业发展的要求,除部分经济条件较富裕地区农民适当发展市场引导型培养模式外,对空巢村农民而言,主要还是需要政府予以扶持,应大力发展政府主导型新型农民培养模式,培养其成为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实用性人才。具体应采用“政府+专家+农民”和“政府+学校+农民”模式,根据空巢村地区的资源优势,重点培养农村实用性人才。在强化政府型培养模式的同时,要根据农民的需求合理地安排培训内容。首先,培养人数和培养目标要根据基层组织充分征求农民意愿基础上来确定,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乡镇政府对村委会调查,把调查结果上报县级农民素质教育办公室,然后科学合理地安排培训计划,交由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负责实施。其次,政府部门要履行职责,加强培训过程的管理和培训资金的监管,防止培训流于形式,杜绝套取培训资金现象的发生。第三,合理确定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比例,对于贫困地区应适当减少或免除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以减轻地方财政负担,提高基层组织工作积极性。
(三)加强空巢村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力度
一是进一步加强对于空巢村农民的教育力度,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在提高农村地区人员整体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二是要改变以往那种重“学历”走过场式的教学培训形式,更加注重对于农民农业技术、农业经营管理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和教育,要积极主动邀请现代农业专家到农村地区开展教育和培训,着重从种植、栽培、养殖、防治病虫害等专业性较强的农业技术方面对农民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使教育和培训工作能够真正为现代农业培养出大量高素质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三是大力实施空巢村农民“走出去”战略,引领他们到农业示范园和专业示范户参观学习现代农业的新技术和新成果,有效提升空巢村农民的现代农业“理念”和科技意识。
(四)整合优质资源培育新型农民
一是积极鼓励引导各类科技人员下乡,使他们在培养新型农民中发挥更大作用。可以聘请高校教师,或者是政府农业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还可以聘请农村“土专家”,指导、服务农村。农村“土专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懂得当地方言,培训效果最好,但政府要为他们下乡创造良好的氛围。二是要加强与高等农业院校的合作,构建农、林、畜牧等院校的定向培养机制。高等农业院校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储备了大量农业专门人才,能传授农民生产生活所需的知识与技术。有关部门应在政策和资金等方面引导和吸引这些农业专门人才到农村自主创业,投身到现代农业的建设和发展中去。他们的到来和加入必然能够带动和培养出一大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新型农民。
参考文献
[1]莫鸣,刘晓阳.贫困地区农民培训长效机制的构建[J].中国集体经济,2008(19):156-157.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Farmer Training System in Empty Nest Village During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 Analysis Based on Henglongqiao Town of Heshan District at Yiyang City in Hunan Province
ZHANG Shi-bing1,2,PENG Die-fei2
(1.Tourism and Air Service College, Guizhou Minority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25;
2.Department of Economic Management, Changsha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100, China)
Abstract Empty nest villages seriously affected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train the new farmers. 5 villages of Henglongqiao town of Heshan District at Yiyang City in Hunan province were chos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study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rinsic and external motivation were imbalance, the training system was inadequate, money was not enough and government paid inadequate attention. How to build the training system, it included government management,school education,society training, erterprise training and running mechanism. Some countermeasures are given to ensure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farmer training system in empty nest village such as government recognition, training mode, training methods and training objectives.
Key words empty nest village; new farmer; training system;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收稿日期:2014-04-12
作者简介:张世兵(1968- ),男,苗族,湖南龙山人,贵州民族大学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副教授,长沙师范学院经济管理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农村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彭蝶飞(1968- ),女,湖南醴临人,长沙师范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空巢村”治理与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11YBB029),主持人:张世兵;湖南省软科学基金项目《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空巢村新型农民培养体系研究》(2012ZK3111),主持人:张世兵;贵州省社科规划课题《贵州农民工市民化与空巢村减贫研究》(14GZYB15),主持人:张世兵;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人类学方向博士建设点项目,建设点负责人:龚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