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士明+刘建花
摘 要 中高职有效衔接是我国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是我国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中高职培养目标描述过于宽泛,差异性不明显;中职升高职的通道不畅;中高职专业尚不能有效衔接;中高职课程重复、脱节、断层现象严重。建议建立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的中高职培养目标衔接制度;提高中职升高职比例,实行多样化的高职招生考试制度;合理对接中高职专业目录;采取一体化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方式。
关键词 中职;高职;有效衔接;关键问题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16-0031-05
中高职有效衔接是我国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国务院于2014年5月2日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教育部等六部委于2014年6月16日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发[2014]6号]》,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有效衔接已经成为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中高职衔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中高职培养目标的衔接缺乏可操作性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包括培养规格、层次、人才类型、适应的工作岗位等内容。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2012年,教育部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提出: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现代农业、工业、服务业和民族传统工艺振兴需要的一线技术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1]。上述文件为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科学地定位了中高职教育的宏观要求。但是这种培养目标的描述还相对过于宽泛,缺乏实施细则。因此,教育部门还需进一步在操作层面对中高职人才培养的规格、层次、类型等加以明确定位与界定,制定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培养目标来指导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通过分析近几年的相关文件看出,我国中、高职培养目标的差异性不明显。如中职培养技能型人才,高职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高职的“高端”如何衡量与把握,在文件中则没有找到相关的说明与体现。《十二五规划》将中、高职培养目标都定位于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两者的差异也仅体现在“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上,这在操作层面也不好把握。因此,职业教育不仅要明确其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总体要求,更要使目标具有可操作性;不仅要规定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的差异性,更要明确具体人才培养规格、层次、要求的差异性,以更好地实现中高职培养目标的要求。
(二)中职升高职通道不畅
2012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招生约754.13万人,高职(专科)院校招生约314.77万人[2]。高职生源目前还主要来自高中毕业生,只有少部分生源来自中职毕业生。如,2006年颁布的《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关于编报2006年普通高等教育分学校分专业招生计划的通知》指出,“各地安排高职院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教育应届毕业生的规模不得超过当年本省(区、市)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的5%。”[3]接下来的几年中,高等职业教育实行招生考试改革,到2010年,高职学校招生310万,其中,高职学校对口招收中职学校毕业生45万人,也只占到当年高职学校招生总数的14%[4]。2014年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2350万人,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1480万人。”由于招生政策的限制,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学校继续学习的通道尚未打开,使得大部分高职院校只能把普通高中毕业生作为主要生源。然而,目前不仅中职招生困难,高职也出现了招生困难的局面,有的省市甚至出现计划招生数多于考生数的状况。据民盟安徽省调查显示,2012年,安徽省有17所高职院校录取率不足50%,按报到率统计,生源不足50%的学校已经超过1/3[5]。同时,由于普通高中毕业生缺乏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训练,要求这部分学生通过两到三年的高职学习达到高级工水平,在实际操作层面存在一定难度。相反,中职学校的许多学生愿意升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据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期刊编辑委员会对重庆、河南、广西、吉林、浙江、上海等地中职生的调查显示,81.6%的重庆中职生愿意升入高职,河南为74.59%,广西为70.58%,吉林为61.84%,浙江为54.97%,上海为35.59%。这说明大部分地区的中职生有意愿升入高职(六地区平均值为63.20%)[6]。从我国产业大军的比例来看,我国高级工、技师的比例不足5%,迫切需要加大高职人才的培养。因此,打通中职学生升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的通道十分重要。中职学生升入高职的通道不拓宽,不仅导致中职教育成为“终结性教育”,中职学生的升学需求难以满足,而且也导致高职院校招生困难,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与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三)中高职专业设置尚不能有效衔接
2004年10月26日,国家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目录分设19个大类,各专业大类下共设78个二级类,532种专业。由于经济发展、产业升级,2010年我国对2000年颁布的中职专业目录进行了修订。2010年3月8日,教育部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新的专业目录共分为19个专业大类,下设321个专业,专业技能方向927个,对应的职业工种也达1185个,此专业目录考虑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高职专业目录的对应关系。
通过对中高职专业目录的分析发现,中高职在专业大类名称衔接方面,“完全一致”、“基本一致”、“不一致”分别占21%、63%和16%,如表1所示。专业名称不对应将影响到中高职相关专业的有效衔接,如中职的“石油化工”、“休闲保健”专业大类在高职专业目录中没有找到与其对应的专业大类。
进一步分析发现,2010年颁布的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加入了“继续学习专业举例”。经统计,中职学生毕业后可以继续在高职院校学习的专业有356个,可以继续在本科院校学习的专业有198个。大部分中职学生毕业后可升入一个或几个高职专业继续学习,其中有166个专业可以继续就读1个高职专业,72个专业可以继续就读2个高职专业,43个专业可以继续就读3个高职专业,如表2所示(依据2010年中职专业目录)。但是,“医药卫生类的农村医学专业”、“休闲保健类的美容美体和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财经商贸类的客户服务专业”、“旅游服务类的钟表维修专业”等5个专业没有对应的继续学习的高职专业。这5个专业是否应该设置继续就读的高职专业,还有待相关专家进一步论证。此外,“能源与新能源类的反应堆及核电厂运行专业”只有接续的本科专业,没有接续的高职专业。
(四)中高职课程重复、脱节、断层现象严重
一直以来,我国中高职课程普遍采用以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文化基础课为主导的“三段式”课程模式。由于中、高职院校缺乏统一的课程开发与制定标准,导致各自确定自己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造成部分课程内容重复。据统计,河南省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相同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重复率达30%以上[7];湖南省中高职院校同一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重复率高达30%以上;对上海市同类专业中职和高职教学计划做比较,结果是医学类相关专业重复率达70%以上,工科类相关专业重复率在45%~55%之间[8]。再者,目前我国高职生源包括普通高中毕业生和部分“三校生”,由于两种生源高中阶段的教学目标与课程计划不同,导致中高职课程存在脱节与断层现象。主要表现在:“三校生”升入高职后,学习文化基础课普遍感到吃力,尤其是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物理。而普通高中毕业生升入高职后,由于在高中阶段缺乏相关的技能训练,导致其实习实训与专业技能课的学习跟不上整体进度。一项对“高职教师对中职教学内容的了解”的调研结果显示:了解较多的占10.17%;了解一点的占51.69%;一点也不了解的占38.14%[9]。中高职课程的重复、脱节与断层现象,一方面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资源的重复建设与浪费;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学生理论水平与实践技能的提升。
二、实现中高职衔接的对策
(一)基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确定中高职衔接培养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实施职业教育与国家职业分类、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实施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国家职业标准是在职业分类的基础上,根据职业的活动内容以及任务要求,对从业人员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的严格规范。因此,国家职业标准应该成为中高职培养目标衔接的现实依据。按照国家职业标准,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分为五个等级,即初级技能(五级)、中级技能(四级)、高级技能(三级)、技师(二级)、高级技师(一级)。从对应的职业能力要求来看,国家职业资格的四级要求培养的人才“能够熟练运用基本技能独立完成本职业的常规工作;并在特定情况下,能够运用专门技能完成较为复杂的工作;能够与他人进行合作”[10]。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其职业能力的培养应对应国家职业资格四级的要求,达到中级工培养目标。国家职业资格的三级要求培养的人才“能够熟练运用基本技能和专门技能完成较为复杂的工作;包括完成部分非常规性工作;能够独立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能指导他人进行工作或协助培训一般操作人员”[11]。高等职业教育职业能力的培养应对应国家职业资格三级要求,达到高级工的培养目标。职业资格三级(高级技能)的认定应建立在职业资格四级(中级技能)的基础之上。这种基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中高职培养目标定位奠定了中高职培养目标衔接的可行性基础。
(二)拓宽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学习的通道
第一,逐步提高中职学生升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的比例。针对当前中高职的现实情况,可以采取渐进的方法,每年适度增加中职学生升入高职院校的比例。在国家层面,组成由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组成的专家评估小组,对提高比例后的中高职教育发展情况进行全面评估,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依据评估结果,再逐步提高中职学生升入高职的比例,接着再评估、再纠错,形成良性循环,逐步扩大中职升高职的比例。
第二,实行多样化的招生考试方式。一是改革高职院校招生考试制度,实行“知识+技能”的考核方式。在招生考试中提高专业课所占比重,降低文化课的难度要求,并重点突出技能操作的考核,突出中职学生的优势,提高中职学生的升学率。二是扩大高职院校招生自主权。对于国家级、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以及部分办学较好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提高其自主招生比例。对于在国家、省、市等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名次以及其中的优秀选手或者在学校表现突出、具有某一方面技能特长的中职学生可以免试进入高职学习。三是对各省市比较成功的中高职衔接方式进行推广。如可以对江苏省的注册入学制、北京市的分级制度进行小范围内推广,逐步拓宽中职学生升入高职的通道。
(三)合理对接中高职专业目录
专业的合理设置、有效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基础。经过表1和表2的分析,我国中高职专业大类的相似度达86%,新修订的中职专业目录已有316个专业可以找到对应的继续就读专业(除能源与新能源类的反应堆及核电厂运行专业只有接续的本科专业外,其余315个专业除了有接续的高职专业外,大部分也有接续的本科专业),奠定了中高职专业衔接的可行性基础。如何解决没有接续的中职专业,还需要相关主管部门进一步研究。同时,天津职业大学中高职专业衔接的做法值得借鉴。该校根据中高职专业目录,在中高职专业衔接环节采用三种方式:一是“相近对接”,二是“拓展对接”,三是“宽口径对接”[12]。所谓“相近衔接”是指中职学生升入高职选择和自己本专业基本一致的专业。如中职的中草药种植专业与高职的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衔接;“拓展对接”则是中高职的专业基本属于同一大类的衔接。如同属于水产养殖类的中职海水生态养殖专业可与高职水产养殖技术专业对接。“宽口径对接”则是将不属于同一大类的中高职专业的对接。如中职精细化工专业与高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衔接。通过上述三种衔接方式,基本上可以使中职专业目录中社会需求量大、技术含量高、专业技能训练周期长的专业找到接续的高职专业,使每一个专业的中职学生都能找到想继续就读的高职专业,满足中职学生升学的愿望。而对于中高职专业目录在名称、内涵、个数不统一等方面的问题,建议相关部门尽量研究,以期解决应该解决的问题,争取中高职专业目录基本一致,实现我国中高职专业目录的合理衔接。
(四)实现中高职课程的一体化设计
中高职衔接不是简单的学历衔接,最终要实现中高职课程内容的衔接。有研究认为,中高职衔接中的“衔接”是指,“使得在同一专业中,高职教育能清楚知道中职教育的课程内容,中职教育也能清楚地知道高职教育的课程内容”[13]。针对当前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有两种解决方案。第一种方案是从课程开发方面,建立一种“渗透式”的课程模式。首先,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工作原理、操作步骤等相关理论和操作要通过工作过程提炼而来。然后,再通过具体工作对理论知识进行验证。这时的理论知识已经不再是纯理论阐述,而是与工作过程以及实践活动相渗透的“应用性”理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清楚地知道这些理论知识与工作过程的联系和作用,或者说未来工作过程中的机理是怎样的。基于这种课程模式,按照职业岗位和职业岗位群开发相应的课程,进而建立一种中高职统筹规划、分段实施,低阶段是高阶段的基础,高阶段是低阶段的延伸的中高职贯通的课程体系。第二种方案是对中高职现有的所有课程进行重新定位与整合。中职和高职两个不同的学历层次所学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是有区别的,所以从中高职两个层次的职业资格标准入手,研究中高职课程内容与各自人才培养目标的对应性,确定中级技能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分割点,然后对中高职现有的课程进行认真辨析与论证,明确定位中高职各自应该学习和掌握的课程内容,并通过实行弹性学分制来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脱节与断层。
三、结语
我国职业教育已经进入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中高职教育的衔接也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与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站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高度,立足中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招生考试制度、专业设置以及课程衔接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我国必将建立起中职与高职有效衔接、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使职业教育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强大助推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通知[EB/OL].[2012-06-14].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0/201207/139702.html.
[2]教育部.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学生情况[EB/OL].[2012-01-18].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567/201309/156896.html.
[3]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编报2006年普通高等教育分学校分专业招生计划的通知[EB/OL].[2006-01-24].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9/200612/18778.html.
[4]职教发展进入历史新阶段[N].中国教育报,2011-08-04(1).
[5]搭建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立交桥”[N].光明日报,2013-01-19(4).
[6]李玉珠.中高职衔接:理想设计与现实难题[J].教育与职业,2012(13):28-33.
[7]闫梅红.中高职协调发展视角下的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2(27):16-19.
[8]李玉珠.中高职发展踏上“和谐号”[J].教育与职业,2011(16):28-34.
[9]于志晶.关于中高职协调发展调研报告[EB/OL].[2012-05-31].http://www.docin.com/9-413392645.html.
[10][11]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级别详细说明[EB/OL].[2010-12-03].http://wenku.baidu.com/view/63c7f4c65fbfc77da269b12f.html.
[12]教育部.加强深化中高职衔接 优化三二分段教育[EB/OL].[2011-05-18].http://edu.sina.com.cn/l/2011-05-18/1044202349.shtml.
[13]徐国庆,石伟平.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论研究[J].教育研究,2012(5):69-73,78.
Study on Key Issues of Effective Connection between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ZHU Shi-ming, LIU Jian-hua
(College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China)
Abstract The effective connection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he key point fo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construction of modern vocational system. However, there are such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nection as follows: the diversity is not obvious due to the wide-ranging description of its training objectives; the road is not smooth for the raising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specialties can not be joined effectively; the phenomenon of repetition and disjunction of the curriculum is serious. Therefore,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are necessary: establishing the system of cohesion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national vocational standard, increasing the proportion of its raising and implementing the diversity of entrance examination fo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asonably joining the catalogue of specialty for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dopting the integrative mode for the connection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effective connection; key issues
收稿日期:2014-03-26
作者简介:祝士明(1963- ),男,天津人,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刘建花(1987- ),女,河北张家口人,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重点规划课题《“四位一体”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VE2015),主持人:祝士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