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莉亚 毛轶凡 安徽省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 241000
目前认为影响产妇是否可以成功阴道试产的因素有很多方面,但孕妇的产力、产道及精神因素、胎儿客观情况已被公认为最主要的四个因素[1]。产力主要由子宫收缩力、膈肌对腹盆腔的压力、盆底各肌肉群的支持力等组成,只有有效的产力方能使胎头压迫宫颈,促使宫口扩张及胎头下降。临床上常出现产妇入院后由于不规则宫缩、环境精神因素等导致夜间休息欠佳,进入产程后伴疲劳、宫缩乏力,导致产程延长、酸中毒,以至于试产失败及引起相关产后并发症等情况。为剖析病情,总结经验,指导治疗,对我院产妇阴道试产过程中伴疲劳及宫缩乏力者,采用全身支持处理,结果表明较单独使用缩宫素加强宫缩差异明显,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6月阴道试产的初产妇,第一产程为6~12h,伴疲劳及继发性宫缩乏力。年龄22~28岁,孕37~41周,预测胎儿体重为2 500~4 000g,无明显头盆不称及妊娠并发症者。依据产程中处理的不同,分为两组。分别编号,各随机抽取50例进行研究。
1.2 方法 所有病例在产前均行正规产前检查并行胎心监护,观察组产妇在产程中出现疲劳、宫缩乏力等情况时抽取动脉血气分析,明确二氧化碳结合力,必要时给予5%碳酸氢钠200ml纠正酸中毒,同时给予吸氧,5%葡萄糖加缩宫素2.5U,平衡液补液对症处理。必要时指导产妇正确呼吸方法。对照组在处理时仅吸氧及使用5%葡萄糖+缩宫素2.5U调整宫缩。分别对比两组产程进展情况、阴道试产失败几率、产后出血量、新生儿窒息率。
1.3 判断标准 产程进展情况以临产时间至第三产程结束时间统计(h),产后出血量计算方法均以称重法计算[2]。新生儿窒息以1min Agpar评分为标准,评分7~10分无窒息,4~7分轻度窒息,0~4分为重度窒息。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实验数据分析,因样本数量较小,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数据比较时采用t检验,以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
通过对以上4个指标的观察发现:观察组产程进展时间为(6.54±0.98)h,与对照组(8.24±1.34)h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产后24h出血量>300ml和>500ml的患者相比较统计学差异明显。新生儿窒息率亦有明显统计学差异。仅阴道试产失败几率差异较小,可能与社会因素及精神因素影响较大有关。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实验结果比较
影响产妇分娩的4大因素为孕妇的产力、产道及精神因素、胎儿客观情况,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异常,均会使阴道分娩受到阻碍[1]。临床工作中,许多产妇于自然临产前多因有不规则宫缩,或使用缩宫素诱导宫缩1~2d,加之以生活环境改变,夜间因宫缩痛入睡欠佳。临产后对于阴道试产缺乏信心,害怕最后需要行剖宫产终止妊娠而拒绝正常进食,甚至频繁呕吐以及临产时错误的呼吸方法,导致酸碱平衡紊乱,影响肌细胞电活动。而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是子宫肌细胞电活动基础[3]。从而直接、间接的导致子宫收缩乏力。
早年已有充分动物实验表明催产素受体(OTR)广泛存在于子宫平滑肌及蜕膜上,其特异性与缩宫素(OT)结合而发挥作用[4]。其信号传递方式为膜激素受体和经G蛋白偶联的第二信使(IP3Ca+)间相互作用。不论是细胞膜上受体的数量还是第二信使都是有限的,产程的延长导致产妇疲劳,宫缩乏力时,仅使用缩宫素加强宫缩必然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不失时机的联合使用平衡液、葡萄糖酸钙、维生素C等可稳定机体内环境,使细胞液中钙离子浓度升高,加之IP3生成增加,亦可进一步使细胞内钙离子释放,直接加强肌细胞收缩力,增强宫缩。
目前研究认为增加母体供养是改善胎儿缺氧的唯一有效途径[5],但绝大多数产妇在阴道试产过程中血氧饱和度均在99%左右,机体携氧能力已近饱和,通过单纯吸氧来纠正胎儿宫内缺氧的效果极为有限。试产过程中因为长产程、机体疲劳、急而短促的呼吸,孕妇多合并酸中毒情况。有文献报道,经阴道分娩的新生儿,血氧饱和浓度仅34.68%[6]。胎儿窘迫,缺氧时会进一步降低,故给予5%碳酸氢钠溶液纠正酸中毒。酸中毒纠正后,氧解离曲线左移,可以使相同浓度下高氧亲和力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增强,从而增加胎儿循环内血氧饱和度,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几率。
虽然统计学认为对于阴道试产失败几率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但就临床情况来看,此因素同时受到精神、社会因素影响,结果可能差异较大。可以明确的是,对于疲劳、宫缩乏力产妇给予全身支持处理后,促进子宫收缩,增强携氧能力后,行剖宫产终止妊娠或成功阴道分娩,产后出血量及产后大出血几率明显降低。
综上所述,在对于长产程、疲劳伴有宫缩乏力的产妇处理时,应根据其全身情况合理使用吸氧,5%碳酸氢钠、维生素C、葡萄糖酸钙、5%葡萄糖、平衡液等要灵活处理,同时使用缩宫素加强宫缩。可明显加快产程,降低新生儿窒息几率,减少产后出血,促进母婴健康,临床工作中值得推广。
[1]谢幸,苟文丽,主编.妇产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孙丽英,王义,裴淑娟.科学计量产后出血的方法及临床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03,18(10):635-636.
[3]朱大年,王庭槐,主编.生理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4]戴凌,沙金燕.子宫平滑肌细胞膜的收缩相关蛋白〔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07,18(4):321-323.
[5]张陵娜,刘蓉.第二产程静脉滴注晶氧与碳酸氢钠改善脐血血气酸碱平衡〔J〕.实用妇产科杂志,1999,15(4):208-209.
[6]徐望明,杨菁,王大刚,等.正常妊娠及合并胎儿窘迫孕妇与新生儿不同分娩方式时血气及酸碱平衡变化〔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4,29(4):217-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