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银凤
内容摘要:中国近代史上的严复的教育思想对我们当代教育的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梳理了严复相关方面的教育思想,以达到对严复教育思想再认识的目的。
关键词:严复 教育思想 再认识
思想启蒙家梁启超曾这样评价严复:“西洋留学生与本国思想界发生影响者,复其首也。”严复研究专家王栻认为:“在中国两千多年特别是中国近代的思想史上,严复占有显著的地位。严复生平活动的主要时期是在甲午战争以后,当时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严复正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介绍西方学术、提倡资产阶级思想与文化的旧中国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①
19世纪到20世纪的中国处于一个风雨飘摇的历史时期,内忧外患非常严重。严复认为,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应当从教育入手,并进而提出了教育救国、科学教育思想、“三民”教育思想、女子教育思想、国民素质教育思想、实业教育思想、留学教育思想、翻译教育思想、家庭教育思想等一系列教育思想,这些思想虽然是针对近代中国的具体实际而提出来的,但对于21世纪中国的教育来说,严复的教育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大的方面:
一.教育目的方面——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是负责文化和社会地位再生产的社会行动,也就是说,为了个人和社会地位的继续生存对儿童和青年进行教育②。教育目的就是社会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理论,考虑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与个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的总体设想或规定。教育目的论主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这正是教育的根本问题③。
严复的教育目的思想是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首先,严复在近代中国的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发现,“凡国种之灭绝,抑为他种所羁糜者,不出三事:其种之寡弱,而不能强立者也;必其之暗昧,不明物理者也;终之必其种之恶劣,而四维不张者也。”④同时,严复教育思想受西方思想的影响特别是斯宾塞的《教育论——智育、德育和体育》一书的影响特别深刻,他指出,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就必须贯彻实施他的教育学说,对下一代从智德体三方面进行全面教育。为实现这一教育目的,严复超越了前人仅从器物、制度层面来比较中西文化的局限,他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从文化心理、精神这一深层次上进行整体把握,希望通过教育革新,培育出他所期望的人才。
他指出,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为国家培植官吏,替统治阶级充当工具,而是让每一个人明白自己对社会群体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严复认为,国家的竞争表现为国民素质的竞争,人才培养的多少是一个民族兴衰强弱的标志。这种观点在他发表的《拟上皇帝书》中表现得非常明显,他写道:“夫人才者,国之桢干也。无人才则所谓标、本之治皆不行。”他肯定了人才关系到国家盛衰的重要意义,并指出,当代的人才不仅要具有道德修养,有渊博的知识,还必须有健康的体魄,高尚的情操。他认为学校应有培养人才的责任以及陶冶国民的义务,对传统的人才观赋予前所未有的内容。严复将人才的培养乃至教育改革的实行看成社会变革的关键和救国的根本,强调提高全体国民的综合素质,从而达到“民智既开,则下令如流水之源,善政不期举而自举,且一举而莫能废”⑤的教育目的。
为了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严复在1906年的《中外日报》上发表了《论教育与国家的关系》一文,并在文中谈到“是以讲教育者,其事常分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⑥,即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与德智体三者并重的教育思想联系在一起,这不仅在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对我们当今的教育目的思想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教育方法方面——多种教育方法的综合运用
重视教育方法是严复区别同时代教育思想家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他对中国近代教育的重要贡献之一。严复认为,如果教育方法使用得当,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指出,“虽涂中小儿,其必为此,与大哲家圣人无以异,特精粗完缺大不侔耳。方其始也,必为其察验,继乃有其内籀外籀之功,而其终乃为其印证,此不易之涂术也”⑦。也就是说,学生学习科学,首先必须观察试验,接着要以归纳法和演绎法来推理,最后又必须在实践中检验。严复所倡导的教育方法,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启发式教学
受西方教育家赫胥黎等人的影响,加之长期的教育实践,严复总结出比较科学的启发诱导式的教育方法,严复曾说:“赫胥黎谓教育有二大事,一是以陶练天赋之能力,使毕生为有用可乐之身;一是与之以人类所阅历而得之积智,使无背于自然之规则。是二者,约而言之,则开渝心灵,增广知识是已。然教育得法,其开渝心灵一事,乃即在增广知识之中。故目下问题,在教育少年于有限学时之中,当用何种科学为之,庶不徒所增广者,乃人类最要之智识,且于开擒心灵有最大之实功也。”⑧严复指出,之前的教育方法是教人死读书,束缚了学生的智慧,那是违反人性、扭曲人性的。
严复在近代史上提出的启发诱导式教学方法就已经告诉我们,“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人才的培养,这种启发式教学要求我们要积极探讨教学改革,承认、尊重受教育者的个体地位、个体差异、个体自主性。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2.实践教学法
严复教育方法论的核心是注重实践。他非常重视观察、实验、实践在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培养学生重视实践、实证的思维方式中的积极作用。严复曾说:“一切物理科学,使教之学之得其术,则人人尚实心习成矣。”又说:“欲变吾人心习,则一事最宜勤治:物理科学是已。……其治之也,首资观察试验之功,必用本人之心思耳目,于他人无所待也。其教授也,必用真物器械,使学生自考察而试验之。且层层有法,必谨必精,至于见其诚然,然后从其会通,著为公例。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严复对实证方法的重视。他认为自然科学的“教授之法,与他项学业划然不同。苟而同之,犹无益也。”他认为,大抵学以穷理,可分为三种情况,即考订、贯通和试验。考订指通过实践取得具体经验,贯通指把具体的局部性的经验经过分析综合,上升为理论,而试验则是指把既得的理论放回到实践中去检验,验证其真实性、正确性。他的这种实践教学方法,为中国教育近代化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endprint
三.对严复“三民”教育思想的思考
梳理严复的“三民”教育思想,收获颇多,特别是面对当今——智育第一的严重弊端,更让我们觉得前人的高明之处——德智体并重。半个多世纪以来,新中国的教育成就显著,为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毋庸讳言,对智育的过分强调现象也非常严重,有时候甚至很极端,这在很大程度上又阻碍着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也因为教育设施的落后和教育思想的缺陷,教育成了学生之间相互“残杀”的结局,高考成了学生们独木桥上的竞争,那些生命力旺盛的学生,那些本来拥有巨大创造力的青少年,却在这残杀中纷纷落马;那些真正的神童却被人造的神童所破坏,提早发育,耗竭生命;那些死记硬背的高手成了人们效仿的榜样;那些只逞一时之能而无恒久能力的考试高手却登上了上大学的高速列车。更为极端的是,那么多幼小的生命因为高考而丧失,当然,这和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很大关系,但这不得不又让我们去重新审视高考指挥棒下的教育。
此外,学校轻视体育、学生体质下的情况降比比皆是,社会上英年早逝等现象不绝耳目。这种现象是不遵守教育规律的必然结果。目睹如此现状,联系严复等近代教育思想启蒙,令人感慨万千。有资料显示,“13岁的中国学生每年功课的天数为251天,高居世界榜首。而前苏联为210天,英国190天,美国180天,法国164天,就连学习竞争十分激烈的日本,也不过240天。另一项中美联合调查显示,美国一年级儿童娱乐和运动的时间每周为18.4小时,中国的小孩中只有9.2小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中国,最劳累、压力最大、最少休息时间的社会群体,就是当今6~18岁的中小学生”⑨。
对于以智育为教育唯一目的危害,斯宾塞的话引起了我们的共鸣:“长期的身体毛病使最光明的前途蒙上阴影,而强健的活力就使不幸的境遇也能放金光。因此我们认为这种过度的教育在各方面都坏;坏在给予一些不久就忘的知识;坏在引起对知识的厌恶;坏在忽视知识的组织,而那比获得知识更重要;坏在削弱或损耗精力,而缺了它训练好的心智就无用处;坏在产生健康不良,即使成功了也无法补偿,而失败了要加倍痛苦”⑩。这是一位150多年前的哲人写就的话语,这话语仿佛就是说给我们今天所有的教育者,他揭开了所有从事教育和接受教育者的困境与苦楚,他指出了古今中外各类教育病症。这也是我们当今的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注 释
①论严复与严译名著[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②(美)理查德﹒D﹒范斯科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译:美国教育基础——社会展望[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29页.
③莫江平.论严复教育目的论对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影响[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④王栻.严复集(第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66-167.
⑤王栻.严复集(第5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339.
⑥王栻.严复集(第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⑦论今日教育应以物理科学为当务之急.严复集(第二册)[M].第278-286页.
⑧王栻.严复集(第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00页.
⑨中国孩子最累【N】.羊城晚报,1998-06-18(16).
⑩斯宾塞.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作者介绍: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专职辅导员,西南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