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逢勇
摘 要:职业学校的学生数学基础薄弱,在初中学习阶段已被烙上“后进生”的烙印,他们身上仍然保持以往的不良习惯,没有学习的觉悟和进取心。教师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对学习数学没有兴趣,感到学习数学并不快乐。因此,改进教与学的方式,是职业学校数学教学的“新课程”,职校新课程要求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关键词:中职数学;情境;兴趣
数学是自然的,是清楚的,是有用的。如果我们能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数学概念、方法与思想的起源和发展都是自然的,水到渠成的,浑然天成的,学生就会喜欢数学。因此,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本人结合平时教学中常用的创设情境的几种方法,谈谈它在激发兴趣方面的作用。
一、生活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通过分析分段函数的基本性质,进一步巩固基本函数的性质,提高学生对函数的认识,而且它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
案例1:夏天,大家都喜欢吃西瓜,而西瓜的价格往往与西瓜的重量有关,某人到一个水果店买西瓜,价格表上写的是:6斤以下,每斤0.4元;6斤以上9斤以下,每斤0.5元;9斤以上,每斤0.6元。此人挑了一个西瓜,称重后店主说5元1角,1角不要了,给5元吧,可这位聪明的顾客马上说,你不仅没少要,反而多收了我的钱,当顾客讲出理由,店主只好承认了错误,照实收了钱。你们知道顾客是怎么晓得店主在坑人的?
本题利用口算就能得知原因,那本题中是否存在着变量与变量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能否从中抽象出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转化成所学过的函数问题,并通过对函數的研究,来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通过分类讨论,得出三个函数解析式,初步感受分类讨论的思想,把实际问题和所学知识建立联系,转化为函数问题,进行初步的建构。
二、趣味性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案例2:在等比数列一节的教学中,可创设如下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入概念:阿基里斯(希腊神话中善跑英雄)和乌龟赛跑,乌龟在前方1里处,阿基里斯的速度是乌龟的10倍,当它追到1里处时,乌龟前进了(1)分别写出相同的各段时间里阿基里斯和乌龟各自所行的路程;(2)阿基里斯能否追上乌龟?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数列的特点引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学生兴趣十分浓厚,很快就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这样的教法既有趣味性的探索,又能将思维引向深入,让学生形成深刻的印象。
三、坡度型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教师设计问题应合理配置几个级别的问题,对知识的重点、难点,应像攀登阶梯一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学记》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案例3: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引入。情境:泰姬陵坐落于印度古都阿格,是十七世纪莫卧儿帝国皇帝沙杰罕为纪念其爱妃所建,它宏伟壮观,纯白大理石砌建而成的主体建筑让人心醉神迷,成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陵寝中有一个三角形图案,以相同大小的圆宝石镶饰而成,共有100层,奢靡之程度,可见一斑。
问题1:你知道这个图案一共花了多少颗宝石吗?即计算1+2+3+…+100。问题2:图案中,第1层到第n层一共有多少颗宝石?即计算1+2+3+…+n。问题3:设数列{an}是等差数列,求a1+a2+…+an。通过层层设问,步步加难,把学生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引向求知的高度。因此,设置坡度型充分体现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模式。
四、悬念型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追求新知,了解未知是青少年学生的天性。正因为如此,设计悬念情境,将他们引入“心欲明而不能、口欲讲而不会”的境界,就会对新知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案例4:在讲指数函数这节课前,老师先拿出一张白纸说:“同学们,这张白纸厚度只有0.1mm,经过对折27次,纸的厚度将是多少?大家猜猜看,有七八层楼房那么高?”学生不得其解。老师略作停顿后说:“那将超过世界最高山峰——珠穆朗玛峰的高8848米。”学生定会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揭示事物的矛盾,引起学生认知冲突,使学生一开始就有一个形成意向和感知的阶段,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把教与学自然而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师生“合作学习”,这符合今天职教的新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何宇红.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J].学园:教育科研,2013(06).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