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苗
内容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写什么?怎样写?是长期以来学生写作面临的两大难题,也是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文本教学,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积累学生写作素材,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关键词:激发兴趣 积累素材 以读促写 学会创造
在我们农村中学里,学生的作文水平普遍不高,因为他们脑海里没有什么素材——无事可写;又缺乏语言的表达——无话可说,所以写的文章往往是空洞无物,又或是无病呻吟的。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我们除了教学生掌握课本知识外,还可以利用文本教会学生作文,提高作文水平。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谈谈我是如何利用文本教学来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
首先:利用文本,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要布置作文,他们就会感到头痛,这主要是他们对写作缺乏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写,就不会有好的作文。为此,要想学生写作文或是写好作文,是可以利用文本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就看老师在教学中怎么去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了?
如语文版七年级第一单元的《石榴》《海燕》《白鹅》《鹤群》这些文章,描写的对象是在我们生活中都经常看到或接触的,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就要提醒他们这几篇课文都能抓住事物的某些特征来写,既绘其形,又传其神。如石榴的热烈,燕子的伶俐,白鹤的傲慢,鹤群的团队精神,在作者的笔下都是那样的生动感人。
其次:利用文本,积累素材
学生在作文的时候,受作文题材的局限,经常会出现无人可写,无事可叙的局面,选材的范围往往很狭窄,常常会出现母亲送雨伞、母亲送衣服、老师背同学到医院看病等雷同的题材。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文本教育学生如何学会积累写作素材。例如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这篇文章,就是从对作者的具体教育中来表现莎利文老师教育的耐心与爱心:用手指拼写,教会作者拼写;在手心中拼写,学会了事物的名词;在大自然中教学,体会到自然的美与丑等。结合这些内容,就提醒学生其实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只是我们没有做生活的有心人罢了。然后我就布置了一个任务:每个同学都要将每天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生活小事、学习小事等以日记的形式记下来,以便积累写作素材。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我发现同学们的作文不再像以前一样空洞无物,而是变得“有血有肉”了。教会学生只要细心观察,用心思考,注意事物的发展变化,并认真写好观察日记。就能积累许多作文素材,只要有了好素材,学生才能写出好的文章。
再次:利用文本,以读促写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但以读促写的“读”不是简单的从文章的内容理解课文,而是教学中要求学生在阅读时须从文章的选材、主题、构思、结构、语言、详略安排、写作手法、等多方面去阅读文本,使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写作的训练,还是要从阅读说起。虽然文章不等于生活,是‘流不是‘源,但同样可以影响写作。”可见阅读教学是写作教学的基础。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就要引导学生去阅读课文,并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从而在阅读中领会并掌握写作技巧,逐步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最后:利用文本,学会创造
作文是创造性作业,模仿是创造的基础,记得曾经有人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也就说明我们在语文的教学中,可以教学生根据文本进行模仿写作。但我们还要注意,结合文本要学生写作,不能机械简单一味地仿,必须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记忆积累中,正确引导学生拓宽思路,在原有的文本中,从模仿进行适当的创造,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作文。例如有一次我在教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时,我明确地告诉学生,这篇课文是通过母亲煮饭、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等具体事例来表现主题的,以后我们写类似的文章可以这样选材。讲完课,我就布置学生写了一篇《我的妈妈》,要求写记叙文。等作文收上来,我一看不禁目瞪口呆。全班几十个同学的“妈妈”和朱德的“母亲”几乎一样,都是写妈妈煮饭、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等的。后来我就把作文发回去重写,但这一次我吸取了教训,先不急着让学生写,而是让他们自己谈谈妈妈的外貌、性格、工作等情况,然后再参考文本的写作方法进行作文。这一次的改进,每个学生都写出了自己妈妈的特点。因此,在文本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在模仿中适当创造,这样才可以使文章有血有肉,更具可读性。
结语: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利用好现有的文本,与作文教学联系起来,就可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作者单位:广东省英德市西牛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