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双金老师的教学三味

2014-10-13 20:27林春曹
江西教育B 2014年7期
关键词:语文课味道语文课堂

林春曹

孙双金老师,是我语文教学之旅上的引路人。记得那是上世纪90年代初,在一所乡村小学里,我初登语文讲台。一天,在学校阅览室里,无意间我看到了《江苏教育》上的一篇文章——紧扣语言,层层剥笋——《落花生》一课重点句子的教学。嘿,这不正是我明天要上的课吗?第二天,我就依样画葫芦按照这篇文章中的教学设计,上了一节《落花生》。说也怪了,这堂课效果特别好,课上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表达深刻,就连平时不爱听课的孩子也被吸引了。回到办公室,再次翻开那篇文章,我要看看作者是谁,以表达一份无言的敬意。“孙双金”这个陌生的名字,在我眼前似乎一下子变得亲切起来。从那时起,我与孙老师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未见其人,先读其文,循着他的文字,我走进了一节又一节充满魅力的语文课堂——《白杨》《泊船瓜洲》《天游峰的扫路人》……再后来,我与孙老师越走越近,从相识相知到一起共事,我有更多的机会一次又一次走进他的课堂,聆听他的教诲,感受他的博大。

朱家珑先生曾这样赞誉他:“孙双金老师在讲台前,风度翩翩,光彩照人,他出众的才华,缜密的思维以及和学生之间特有的默契,把教学活动引入艺术的殿堂。”的确,——你听,在他的语文课上,孩子们书声琅琅不绝于耳,真的是“读你千遍也不厌倦”;你看,在他的语文课上,孩子们品味语言不断咀嚼,时而静思默想,时而奋笔疾书;你瞧,在他的语文课上,孩子们思维碰撞语出惊人,俨然变成了一个个思想者、小诗人。

20多年来,我已记不清学习了孙老师多少节语文课,在他的课堂上,可以分明感受到其间弥漫开来的三重教学味道,吸引着我,熏陶着我,指引着我。

一、文本解读,让语文课堂充满智慧的味道

孙老师语文课堂的精彩,首先是源于他独特的文本解读,他总能在寻常文字之中看到“波澜起伏”,一般教师看到的是一个个线性排列的文字,而他看到的则是文字背后诠释的内涵,层次清晰,聚合有序。这种力透纸背的文本解读能力,自然使他的语文课“出乎预料之外,却在文本之中”。因而,听孙老师的语文课,从头至尾,你都能感受到一种智慧的味道。这种教学智慧不是教师一味地在“炫技”,而是以教师的智慧解读,引领学生走向文本的深处,读到他们从未留意到的那一部分,最终把阅读智慧传递给孩子们。这样充满智慧味道的语文课,没有陈词滥调,也不循规蹈矩,每一课都是全新的,展开的是一次新鲜的文字之旅,孩子们乐此不疲。

请看孙老师《我的战友邱少云》教学片段设计:

出示“我的心绷得紧紧的……泪水迷糊了我的眼睛”这段话。

1.“我的心绷得紧紧的”写出我的什么心情?(紧张)我为什么如此“紧张”呢?

2.“这”指什么?我们来看看这是怎样的火,联系上文,找出写火的句子。

3.平时手指头被火烫了一下,你会怎样?而此时,邱少云被烈火包住了,该是多么痛苦啊?

4.想到这些,我此时的心不但紧张而且……(担心)为什么担心呢?(年轻的战士)为什么年轻的战士我会担心呢?除此之外,还担心什么呢?

5.我不敢看,又忍不住不看,这又是怎样的心情?(矛盾)“眼巴巴”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敢看啊?哪又为什么忍不住不看呢?

6.朗读“我的心像刀绞一样……”

这时我的心情怎样?(痛苦)把文中“刀绞一样”改成“针扎一样”,好不好?

7.小结:这一段作者细腻地写出了我“紧张——担心——矛盾——痛苦”的心情变化,从中也可以看出邱少云的处境怎样?(越来越危险)

一段文字之中,或隐或显地潜藏着“紧张”“担心”“矛盾”“痛苦”四种复杂的心情,文字是一条线,心情是四颗珠。孙老师引导着学生循着这条文字之线,慢慢地采撷到这四颗心情之珠。我们叹服于孙老师文本解读的火眼金睛与独具匠心,这段文字之中隐秘着的情感密码,就这样被深入浅出地解读出来了。这样的语文教学,文本越读越饱满,学生越读越智慧。

二、巧妙组合,让语文课堂潜藏发现的味道

孙老师语文课堂的精彩,还源于他对文本独特解读后的巧妙组合,他总能巧妙地把一篇文本中的字词句段全部激活,给它们设置最佳解读空间,让它们释放最大语言魅力。因而,他的语文课堂充满极大的变数,熟悉的文本,熟悉的语言,不同的排列组合,不同的呈现方式,就自然潜藏着独特的味道。学生们走进他的课堂,就是和孙老师一同经历一次文字发现之旅,魅力无限,引人入胜。

请看孙老师《二泉映月》教学片断实录:

师:刚才同学们都用心去朗读了课文,读得非常好。这篇课文有许多生字词。(出示词语灯片,每行三个词,共五行)认识吗,谁来读读?

生:月光如银 双目失明 委婉连绵

月光似水 卖艺度日 升腾跌宕

静影沉璧 经历坎坷 步步高昂

月光照水 热爱音乐 舒缓起伏

水波映月 向往光明 恬静激荡

师:读得很好,很认真。他是横着读的,你还可以怎么读,有什么发现?

生:我准备竖着读。

师:你有什么发现?

生:第一列都是讲月亮的。

师:月亮、月光的。

生:第二列是讲阿炳的感情的。

师:是讲阿炳的身世的。

生:第三列是讲《二泉映月》的美的。

师:是啊,讲的是《二泉映月》的旋律。

第一列,那么美的月光,你怎么读呢?

生:(柔和地,深情地)月光如银、月光似水、静影沉璧、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师:第二列是讲阿炳的身世的,怎么读呢?

生:(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鼓掌)

师:他读出了自己的感情。谁来读第三列乐曲旋律?

(生充满感情地读,掌声再次响起)

……endprint

孙老师的这个词语教学片断,可谓匠心独运,充满内蕴。在引导学生实实在在的朗读词语时,孙老师突破了传统朗读的樊篱,他在形式上巧作设计:横着读,字正腔圆,读准每个字音;竖着读,发现体悟,读出三组词语的内蕴,月亮月光——阿炳身世——乐曲旋律;感情读,渗透语感,读出三组词语中的感情色彩。此外,孙老师的词语教学暗合重点,课上出示的三组词语,是孙老师从文本中精心选择的,它们串联起文本解读的内容。课堂上,学生们一遍又一遍地朗读词语,不机械,不枯燥,每一遍的朗读有每一遍的新发现、新体会,其中潜藏的味道慢慢透析出来。这样充满发现味道的语文课谁会不喜欢呢?

三、品味语言,让语文课堂弥漫诗性的味道

孙老师语文课堂的精彩,更源于他善于引导学生聚焦语言、品味语言,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段话,甚至是一个标点,在他的课堂上,常常会被“擦拭”得熠熠生辉。他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总是弥漫着浓浓的诗性味道。这种诗性不是刻意为之,往往都是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这种诗性也不是教师的口吐莲花,而是学生们语言、思想、情感的自然升华。在孙老师的语文课上,我们越来越多看到的是他正在悄悄地隐藏自己,让自己尽可能地“矮化”下去,但恰是这样的语文课上,我们越来越多看到的是学生们灵动起来了,情趣盎然,智慧盎然,诗意盎然。

请看孙老师《儿童诗》教学片断实录:

出示《阳光》:阳光在窗上爬着,阳光在花上笑着,阳光在溪上流着,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

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指名读,集体读。

师:你喜欢诗中的哪一句?为什么?

生:我喜欢“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它让我感到了妈妈的温暖。

生:我喜欢“阳光在花上笑着”,把花儿当作人来写。

……

师:“阳光在窗上爬着,阳光在花上笑着”,这两句里的“爬”和“笑”可以交换位置吗?

生:不可以。盛开的鲜花像娃娃的笑脸,所以说“阳光在花上笑着”。

生:我也认为不可以。阳光在窗上慢慢地移动,只能说“阳光在窗上爬着”。

师:阳光他有脚啊,会在窗上爬着;阳光他有脸啊,会在花上笑着,写得多生动啊!它们都是拟人句,可这里第三句“阳光在溪上流着”不是。我对第三句不满意,溪水本来就是流着的,这句话可以改一个字——流,改得比诗人还要好。谁来做个小诗人?

生:我觉得应该改成“阳光在溪上跳着”,因为小溪上有波纹,在太阳的照射下一闪一闪的,像太阳在跳动一样。

(鼓掌)

师:跟我们的小诗人握个手,“阳光在溪上跳着”,太棒了!

生:我觉得可以改成“阳光在溪上跑着”,因为小溪在流动,阳光和它一起流动,就像在奔跑一样。

……(学生先后说了“游”“走”“飞”“飘”“滚”“睡”“跃”“玩”“摇”“唱”)

师:你们一个个真是了不起的小诗人!什么是诗呢?就是用恰当的语言,把没有生命的东西写得充满生命活力,写得和小朋友一样活泼可爱。你们能不能给这首小诗再加上一句,阳光在什么地方怎么样?同桌讨论。

生:阳光在树上睡着。

师:一个“睡”字,让我们好像看到了阳光那张恬静的脸,写得多好呀,有诗意!

生:阳光在我们的脸上笑着。

生:阳光在草地上打着滚儿。

…………

孙老师的这个《儿童诗》教学片断,从诗歌赏析,到诗歌改写,再到诗歌创作,引导着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品味过程中,慢慢走近儿童诗,并沐浴在儿童诗的氛围中。诗中一个“流”字,在孙老师的点拨下,于学生的心中激起了千重浪——“跳”“跑”“游”“走”“飞”“飘”“滚”“睡”“跃”“玩”“摇”“唱”……千万别小看了这一串动词,它们一旦融入诗句中,就变得灵动起来,诗句活了,学生也活了。此时,语言变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而学生们一个个在悄然中成了小诗人,他们思维活跃着,心灵开放着,语言丰富着,智慧喷发着。是呀,儿童天生就是诗人,孙老师的语文课就是顺应着儿童的天性,因而总是弥漫着浓郁的诗性味道。

书有三味——五谷、蔬菜、点心,而孙双金老师的课亦有这样的味道——智慧、发现、诗性。孙老师语文教学中的这三重味道,深深地吸引着他的学生们,也深深地引领着我们这些向他潜心学习的同道者,跟随着他行走在“12岁以前的语文”这条敞亮的语文之路上。(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文课味道语文课堂
中秋的味道
快乐的味道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夏天的味道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