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霞敏
“有效学习”主要是指学生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学习。“有效教学”就是有效率的教学,它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教学,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有效教学的唯一指标。如何提高聋校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在此谈谈体会。
一、提高聋校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认真备课是基础
(一)充分了解学生
我们常常是带着自己十分满意的教学设计,信心十足地走进课堂,结果大部分时间是怒气冲冲、垂头丧气地走出教室,我们常埋怨学生笨,但很少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哪里不适合学生。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那么备课“备”什么?教师备课的重要指导思想不是备教师怎样“教”,而是备学生怎样“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精心设计学生学习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了解学生薄弱点,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等,这样才能进行有针对性教学,有的放矢地教学,才能因材施教,科学设计教学过程,灵活使用教学方法,从而进行有效教学。
(二)深入解读教材
教材是承载知识的载体,是教师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的对象。其蕴涵着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面对静态的数学文本,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合理分析和解读,科学处理和有效组织。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正确地把握教材、用活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灵活地进行课程内容的加工、调整、组合、补充、延伸、改编、新编,才能落实于课堂教学之中,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效。
记得我在最初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时,我给学生总结出了计算公式,教给学生如何套用。结果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比如:求“做一个长方体的玻璃鱼缸需要多少玻璃?”“粉刷教室墙壁,粉刷面积是多大?”等问题时,学生往往不考虑实际情况,将五个面的鱼缸和教室,也机械地套入公式,按照六个面来计算。无论我怎样强调,学生还是如此。当我再次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时,我认真研读了教材,才真正体会到教材为什么不给出表面积计算公式的意图,这次教学,我结合表面积的意义、长方体的特征,反复地让学生看实物说、画图形说,以特征为基础进行计算,我发现效果比第一次教学要好得多。我深切地感受到:作为教师应该好好把握教材,理清教材的知识点、重难点、训练点和拓展点,最后理出一个更为合理更加贴近学生和更有利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二、提高聋校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关键
(一)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学习中,由于每位聋生的个体差异较大,对事物的观察和理解也不尽相同,教师可利用不同来引导学生交流,使学生互相促进。
例如,在初次教学“分数化成小数”时,我按照教材的处理方式先让学生用分子除以分母的方法,把1/4、9/25、17/40等分数化成了有限小数。然后再将各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最后由教师总结出能化成有限小数分数分母的特点(分母里只含有质因数2或5的分数),要求学生记忆这一结果并利用这一结果进行计算和判断。结果学生的表情是木然的,像机器一样跟着教师转,课后练习一塌糊涂。
当我再次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设计的问题是先让学生说一说喜欢什么样的分数,结果学生兴趣盎然,你争我抢地回答。有的说喜欢1/2,有的说喜欢1/5、2/5……,紧接着我又追问:“你为什么喜欢这些分数?”学生几乎都说出了同样的答案:“因为它们能除尽,能化成有限小数。”接着我又继续提问:“同学们再想一想,这些能化成有限小数、能除尽的分数有什么特点?”学生有的说分母是2的分数能除尽,有的说分子是1的分数能除尽,还有的说分母是5的倍数的分数能除尽,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讨论学习。在教师的点拨下,最后达成了共识:“分母只含有约数2或5的分数,它就能化成有限小数。”
师生、生生在互动中进行交流、合作,在合作中引争议,在争议中激活思维,发展语言,在思维中层层推进,使概念的本质属性越来越得到凸现,最后形成清晰的数学概念。
(二)动手实践—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做数学”是一种亲身体验的学习方式,它强调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自己的实践。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让学生每人想办法先自制一个圆模型供上课使用,学生在制作圆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观察思考和动手,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再通过课堂学习,对圆的相关内容会掌握得更好、理解得更透彻。
又如,在学完“长方体的表面积”后,我让学生想办法计算出教室里铁皮杂物柜用去铁皮多少,学生积极性很高,他们通过测量、计算最后求出了做这样一个铁皮杂物柜用去铁皮大约2.4平方米,这一活动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对于形象思维占优势的聋生来说,只有做过了,他们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实际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三)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我们常发现学生不会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大部分学生不懂得学数学的价值。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逐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兴趣、意识和能力。我们聋校的数学教材比较陈旧,知识的呈现方式很少与生活相联系,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乘除法时,我改变了教材上提供的例题,用学生比较熟悉的购物生活场景:“妈妈买了6条鱼,每条37.2元,一共花了多少钱?”“买一支铅笔需0.75元,10元可买多少支铅笔?”教学“长方形周长”时,要求学生帮杨师傅算一算教室一个铝合金窗户需用多长的铝合金做框等等,这样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深切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促进了学生形成自觉学习数学、学好数学的内驱动力。
总之,有效教学是一种过程、一种策略、更是一种理念。数学教学不仅是关注知识的教育,更是崇尚智慧的教育。让我们引领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追求有效教学。
(责编 金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