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血压调控对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预后的影响

2014-10-11 00:44陈红斌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年5期
关键词:脑血管病基底缺血性

陈红斌

广西北海市人民医院家庭病床科 北海 536000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危急重症之一,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脑卒中最为常见的类型之一,占所有脑卒中的80%左右。多项研究证实[1-2],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最为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缺血性脑卒中是高血压常见并发症,持续血压异常促进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病情发展。本文选取2009-01—2011-06在我院门诊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78例,观察家庭血压调控对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效果以及对预后的影响。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9-01—2011-06在我院门诊确诊缺血性脑血管病入住家庭病床科的患者78例,男45例,女33例;年龄63~79岁,平均(66.28±5.63)岁,所有患者均符合高血压[3]及缺血性脑卒中[4]的诊断标准。排除存在严重肝、肾功能不全、严重血液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性疾病以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临床资料不全的患者。根据患者是否进行家庭血压调控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观察组进行家庭血压调控:(1)首先制订合理的饮食计划,患者低脂、低热量饮食,限制钠盐的摄入(6g以下),合理搭配牛奶、肉类和蔬菜的摄入,且在家中禁止吸烟及饮酒;(2)制订合理的家庭运动方案,减少体内的脂肪比例,肥胖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之一,合理控制体质量是血压调控的关键步骤之一;(3)制订合理的降压药搭配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订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4)嘱患者积极与他人或者家属沟通,降低工作强度,避免巨大的精神压力加重高血压病情;(5)嘱患者定期进行血压自测,早上和晚上各1次,在血压控制稳定后可降低测量的频率;(6)医生最少每周1次定期上门巡诊,进行跟踪随访,并定期上门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实地评测;(7)嘱患者定期回医院进行各项相关指标的复查。对照组采用常规服药方案,未进行家庭血压调控。

1.3观察指标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的血压、血脂调控效果和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3.0统计学分析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治疗后血压及生存率比较观察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a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后血压及生存率比较 (s)

表1 2组治疗后血压及生存率比较 (s)

?

2.2 2组血脂的调控效果观察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后血脂调控效果 (s,mmol/L)

表2 2组患者治疗后血脂调控效果 (s,mmol/L)

总胆固醇 甘油三酯 低密度脂蛋白 高密度脂蛋白组别 n

2.3 2组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比较2组椎动脉血流速度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治疗后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比较 (s,cm/s)

表3 2组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比较 (s,cm/s)

椎动脉 基底动脉组别n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9 23.41±2.73 31.36±3.52 24.35±2.84 31.66±1.86对照组 39 23.32±4.13 25.15±2.73 24.62±2.57 27.44±1.51 t 1.925 13.964 1.863 12.983 P值值0.176 0.019 0.182 0.025

3 讨论

脑血管病主要是指患者在各种造成血管病变或血流动力学病变等病因的作用下引起的脑部相关疾病,病死率高。据相关报道显示[5],脑血管病的病死率为136.6/10万。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凸显,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老年人存在诸多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等均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其中高血压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最为常见的病因之一[6]。老年患者的动脉弹性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且随着年龄的进一步增大,患者动脉壁的僵硬度也逐渐增加,失去了动脉对血压变异的有效调控能力。同时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波动性明显增大,血压受外界影响程度明显增大,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容易导致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

血压调控相关措施对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刘傲亚等[7]发现血压调控可有效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并在一定程度上预防颈动脉斑块的形成,而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会导致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增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几率。黄延炎[8]报道血压调控可在降低患者的血压同时,改善血压不稳定的情况。本文发现进行家庭血压调控的患者较未进行家庭血压调控的患者更为有效地降低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并有效提高2a生存率,说明家庭血压调控措施能够在降低血压的同时,明显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预后。

血脂异常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危险因素之一,血脂异常一方面可损伤患者的内皮正常功能,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甚至是血栓的脱落;另一方面,血脂的升高可增加患者的血液黏稠度,进一步降低患者的血流速度,造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吴征瑜等[9]报道,血脂水平的异常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马文辉等[10]进一步发现,对患者进行血压调控(氨氯地平治疗)能够明显增强阿托伐他汀的调脂作用。本文发现,进行血压调控的患者血脂水平明显优于未进行血压调控的患者,说明血压调控能够帮助控制患者的血脂水平,从而达到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预后的目的。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最为主要的临床特征是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降低[11]。宣志红等[12]报道,对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进行有效血压调控后可显著改善椎基底动脉的供血,增加脑部供血。本文结果提示,对患者进行家庭血压调控后可显著改善患者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并显著高于未进行血压调控的患者,说明家庭血压调控确实可显著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脑部供血。

[1]漆群,肖华 .207例脑出血病例发病特点与预后分析[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9,8(2):154-156.

[2]刘蔚,李红云,李莹莹,等 .80岁以上老年高血压住院患者临床特点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3,32(2):138-141.

[3]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7):579-616.

[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3.

[5]姜勇,李晓燕,胡楠,等 .2004—2005年中国居民脑血管病死亡流行病学特征[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0,44(4):293-297.

[6]安雅臣,陈云霞,王玉浔,等 .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的构建[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1,32(8):816-820.

[7]刘傲亚,余振球,王文化,等 .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压变异的相关性[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6):484-487.

[8]黄延炎 .缺血性脑血管病及血压的调控[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4(6):670-672.

[9]吴征瑜,王亮,张扬,等 .缺血性脑卒中与血脂水平关系的初步分析[J].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09,3(2):62-67.

[10]马文辉,王建春,赵勇,等 .氨氯地平对阿托伐他汀调脂作用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杂志,2010,12(8):710-712.

[11]黄如训,粟秀初,郭玉璞 .椎-基底动脉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分类建议[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9,42(6):425-426.

[12]宣志红,傅海斌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2,31(9):794-796.

猜你喜欢
脑血管病基底缺血性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我要我们在一起》主打现实基底 务必更接地气
大跨度多孔箱涵顶进过程基底摩阻力研究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
杜蛭丸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第17次中国脑血管病大会2017’通知
可溶岩隧道基底岩溶水处理方案探讨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仙鹿活骨丸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