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耀中(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顾国和外国语学校)
以智慧之火点燃生本课堂
虞耀中(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顾国和外国语学校)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流,我备课没什么诀窍,就是那么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文章的妙处,读出自己的惊喜时,便敢走进课堂。”在生本课堂背景下,只有教师自己对文本品出味道,才能灵活地驾驭课堂,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每一堂课的课堂情景都蕴含独特的教学时机,一个教师只要对课堂情景有独特的敏感,就可以凭自身素质采用多种方式来表现临场的教学智慧。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生本课堂不是单纯的被动接受,而是一个积极参与的再生成的过程。如果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学生的经验与体验来进行教学,将真正打动学生的心。学生有着独特的感悟能力,无论多么陌生的文本,学生与之接触的过程中,总能以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领悟、去接受,尽管这些领悟可能不够准确、不够到位,但让学生自己和文本对话,体会遣词用语的特点,永远都比教师直接教给他更富于意义。
为使生本课堂产生魅力,趣味性也必不可少。枯燥乏味的语言如同一盘忘记加盐的菜一样破坏食欲,不妨运用清新活泼的口语,采用新颖有趣的比喻,把话说得新鲜灵活。经典名言和诗句感染力强,恰当运用能使语言顿生光彩。课堂行进过程中,学生情绪是有起落的,尤其是在等待第一只勇敢举起的手臂时,课堂极易陷入沉默,这时教师最忌急躁,要以高涨的热情随机应变,适时激起学生热情。比如学生在交流探究结果时,都不肯先举手,我灵机一动,故意激他们:“别人说沉默是金,但我今天不是来找金子的,而是来挖钻石的,看看今天第一颗钻石在哪里呢?”然后故作搜寻之态,终于第一只手举了起来,我便欣喜地说:“第一颗钻石终于发光了!”既打破了沉闷,又鼓励了学生,从而化解尴尬,创造美好。“精诚所致,金石为开”啊!在这种激情的感染下,一颗颗钻石发出耀眼的光芒。其实问题并不难,他们早已成竹在胸,在下面悄悄说,就是谁也不肯当出头鸟。我索性让大家一齐回答,结果答得很好,我便说:“看来大家很有团队精神,好事不愿独自享用,要留着大家一起分享啊。”就这样,教师根据课堂生成情况不停地调整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化腐朽为神奇,不断让生本课堂升温。
我们提倡生本课堂的真实性,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兴趣和灵感融入课堂活动,生本课堂将会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复杂性,它不可能百分之百按预定的轨道运作,常会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有意义或无意义、重要或不重要的新情况、新思维和新方法,这都需要教师走出为了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而重结果轻过程的误区,重视学生的反应,感受学生的表现,提高自身的敏感性。教师在生本课堂中的角色,不只是学习的指导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业的评价者,更应是生本课堂中呈现信息的重组者。只有教师走下来,蹲下去,与学生保持一种真正的亲密而平等的个人关系,才有可能敏感地发现和感受学生。
教学智慧要以丰富的学识做后盾,作为一名教师,平时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拓宽知识面,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文化素养。不仅要精通本学科知识,还要不断追求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境界,尤其是心理学、教育学等教师务必涉猎的领域,因为教书与育人是无法分开的;还要虚心学习他人的教育方法与经验。教师要学会倾听,不仅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更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并寻找点拨的最佳契机,追求课堂的生成。语文生本课堂要引领学生从“文本表面”进入到“文本深层”,从朗读中感悟文本的深层文化,触摸文本的灵魂,激活学生的“智慧潜能”,让他们对文本进行深层体验的同时得到精神的享受。
学生的思维能否开拓,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度与广度。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高低,决定着生本课堂的状态,要避免文本解读表面化,深挖内涵。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只有意识到这一点,生本课堂才会灵感丛生,智如泉涌。一次教研活动听《关雎》一课,当学生诵读完之后,教师问:“诗歌中的君子对女子怀有一种怎样的情感?”学生几乎是齐声回答“喜爱”或“渴望”。教师再问“这种情感表现在哪里?”学生答:“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教师接着说:“可见,这渴望之情、思慕之意是多么浓厚啊!君子为何有强烈的‘爱慕’和‘思慕’之情呢?”学生齐答:“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于是,教师小结:“哦,原来是一位‘窈窕淑女’啊!”课后,大家在讨论时提出:“君子喜爱的,仅仅是‘窈窕’吗?”《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行为是性情的表征,仔细品读“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的淑女采摘荇菜的动作,我们感受到君子喜爱的是“窈窕淑女”的品性,那一位“文静美好、善良勤劳”的女子,使人产生一种“思无邪”的审美愉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机智而灵活地教育学生,化解矛盾,沟通思想,随机应变地解决课堂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满怀热情地预期、想象学生各种可能的体验和反应,并能娴熟于心,这样在生本课堂中就会产生结构意识和形成弹性化思路。
生本课堂的教学智慧还体现在问题的设计要突出文本的重点解读,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自有它的独特之处。关于作品的主题,除了作者本身的立意之外,还有读者赋予的,我们必须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多元解读,不然就会扼杀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新思维。当然,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也要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不可为标新立异而牵强附会。教师在平时要注重积累经验,教学反思也是养成教学智慧最好的准备。教学反思是教师以生本课堂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也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生本课堂教学的途径。
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了,文本解读的能力自然会提升,也能真正有效地引导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杨修之死》这篇小说中的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显然与推崇韬光养晦的中国传统哲学是格格不入的。如果我们仍然以传统眼光来审视杨修,那么他的举止无疑自取灭亡。然而,随着社会的逐步开放和多元化,我们要传达给学生的更多的是一种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对杨修之死的原因探讨中,学生陷入困惑:一种观点是“小聪明”说,他们认为杨修聪明反被聪明误;另一种观点认为杨修人格不健全、心理不健康。到底孰对孰错,什么才是“正解”呢?以上解读肯定有它的合理性,但若是止于此,确是一种遗憾。教学这篇小说时,我首先表示理解这一困惑,尊重学生的解读,然后再慢慢引导学生反思这种韬光养晦的人生哲学,最后重新审视杨修的“放旷”,帮助学生建构起一种“没有宽容就没有未来”的文化心态:我们可以选择韬光养晦的人生哲学,却不应该鄙弃甚至打击那些才华外显、放旷直言之人。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真正有价值的生本课堂应是学生问、学生答或者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回答。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归纳起来,其实就是一句话,我们的学生知道了什么。”因此,我们一定要站在学生“学”的立场上,以生为本,考虑自己应该教什么。该教的肯定是学生未知的,是学生很想知道的。课堂上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果学生没有参与意识,没有积极思考,很难想象他能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学生既然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课堂上就应把问答的权利还给学生,这样他们才能积极、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在生本课堂背景下,课程结构的多样化和课程内容的丰富性,教师课程意识的觉醒,学生学习方式的灵活自主,为教学机智的激发创造了更为良好的条件,相信充满机智的生本课堂,定会焕发教师和学生智慧的灵性。
参考资料
1.黄菊初《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开明出版社。
2.田慧生《时代呼唤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教育研究》200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