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习茹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港中学)
我们学习语文,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写作。《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写作能力还有待提高,更多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写作时学生紧皱的眉头,听到的是教师的载道怨声。这样的境况真的值得我们好好思考一下我们目前的作文教学。目前,我们的作文课堂很多还是脱离不了老套的陈旧的作文教学模式:给一个命题,指导,作文,讲评,再作文。这样的作文训练不仅缺乏系统性、针对性,也太随意,对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帮助不大。在这样的作文训练模式下,作为写作主体的学生感觉不到写作的快乐,教师也体验不到成就感。
没有成就感的、不快乐的作文教学迫切需要我们的改变,我们应尝试重新建构作文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教师们似乎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教师似乎总把自己看成是一位指导者,偏重于写作方法的讲解,习惯于对学生灌输“作文是一种综合能力,是不容易写好的,只有多读多练”,这无疑增加了学生畏难的情绪,让他们找不到出路,看不到成功的希望。而教师对于作文的指导如果只是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其力度反而是有限的。“对于写作来说,学生‘有所感’‘有所思’,就是成功的一半了。‘感’从哪里来?主要是自己的生活,其次是读书或借助大众传媒获得的见闻;‘思’如何形成?这取决于知识的积累和思维的质量。观察、读书、思考,三者密不可分,合成了写作的动力。观察是直接的感受,读书是间接的感受,思考是对二者的综合加工。”作文的写作不应该是靠教师指导出来的,教师一定要诱导、启示,激发学生自己的感受。学生没有自己的感受,就会言不由衷,编故事了事,教师要唤醒学生的创造意识。面对新的命题时,教师什么也不说,把对文题的思考都留给学生,隐身于后。
那教师的作用在哪呢?教师可以为打开学生的思路做一些铺垫,如:1.指导课前的阅读推荐,扩大学生的阅读面。阅读是学生作文的积累,每一节指导课,推荐一篇作品或选择一篇文章的精彩部分,通过剖析、咀嚼,让学生扩大积累。平时的阅读教学与作文的教学是紧密相连的。2. 组织学生讨论。指导的时候,组织学生对作文的命题、写作等展开讨论,使学生对命题形成自己的认识,不把自己对命题的理解强加给学生。
没有教师在作文前的过度指导,你会发现学生的思维是那么地广阔。
作文的第一步是“有”的问题。无东西可写,往往是我们的学生头疼的事。为什么学生头疼呢?教师随意给一个命题就让学生写,可往往这样的选题离学生又很远,因而作文的第一步就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作文的选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去了解和理解生活。只有写让自己动情的东西,才可能有真情实感,才可能表达对所写之事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只有写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才可能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才可能产生有创意的表达。如在我们完成单元引写的训练之外,在七年级的起始阶段,应该多给学生一些写自己的故事和自己所了解的故事的机会。在七年级的一个学期中,学生作文的选题是自己定的,给出的限制条件就是写和自己有关的一切故事。学生写自己的故事,一方面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有内容可写;另一方面,有切身感受,有利于情感的抒发。学生写自己所了解的故事,一来可以把自己的认识表述出来,二来可以训练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把事情说清楚,语言表达流畅,写作训练的目的也就达到了。看似随意的设计,实际上是有针对性的。在这一阶段,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写好自己。作文的起始阶段,这样的训练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有成效的,既训练了学生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写作的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北宋教育家朱熹说过:“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己学,是无论如何学不好的。”兴趣是学习的直接动机,它能推动学生去学习,它能改变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心理,有了兴趣才会有写作的热情。
实践证明,在看似无要求、无选题的作文训练中,学生的写作热情反而大大高涨,写作的质量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只有把内容突出出来,才能解决写作文的从无到有的问题,才能拉近学生与作文的距离。
属于学生的作文写作内容,你能读到学生的生活是那么地丰富。
作文的评价,包括作文的批改和作文的讲评。
《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学生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要求学生“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教师只有在写成的作文里,才能发现学生作文有哪些不足,学生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自行修改和相互修改,才可以亲自体会文章应该怎么写。
作文教学只靠“学生写,教师改”是不够的,我们的作文批改需要师生的互动。作文的批改模式要改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成立作文批改小组的做法是切实可行的。在班级里成立修改小组,组批同学的作文,让学生面对面地修改。每一组选一个组长,要求作文基础好一点的学生来担任。具体的实践是:一开始先自我批改,要求找出错别字,列出提纲,写清自己如何选材,采用什么样的结构,并给自己的作文作一个自我评价;然后再组批,由组长给组员的作文一个评价。这样的几次实践下来之后,“组长的权力就可以下放”,每位同学轮流做组长,这样每一个人都有了批改他人作文的实践。在具体的修改活动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提出修改要求和修改方法,及时了解批改的情况。成立作文批改小组,并不是教师就不用改作文了,教师的工作量反而增加了。组批之后,教师一定要再批,这个过程是必不可少的,这样的批改才会有针对性,这样的批改才会对学生的自我批改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经过再批之后,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一清二楚,为之后的作文讲评奠定基础。
建立了新的批改模式,随之带来的是新的讲评模式。先前的作文的讲评模式就是教师讲评上次作文中好的方面和存在的问题,选读上次作文中写得好的同学的作文。新的作文讲评模式,主要分为两种形式:1. 组评。每一次的作文讲评,先由组评开始,每次选择一个组,由组长对整个组的情况作个评价。2.集体讲评,形式为选读,即随意抽取学生的作文来读一读。随意抽取选读看起来是随机的,实际上是有针对性的,教师在批改过程中选取典型例文,作者本人范读,学生互相点评,师生共评。这种随机抽取的方法,主要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紧张感,你的文章不管写得怎样都要读给大家听一听、评一评。教师在此之前可以先做好一定的准备,对一些有代表性的作文要心里有数,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这样的讲评形式一来可培养学生评价别人作文的能力,二来让学生有一个充分展示自己作文的机会。先前只是选读写得好的文章,限制了其他人展示的机会,也遏制了那些暂时文章写得不好的学生的积极性。学生通过欣赏自我、剖析自我,逐渐形成悦纳自己的意识,从而培养出既能展示自己的成功,又敢于直接面对自己的不足的宽广胸襟,克服自卑和狂妄,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写作态度。一节课选读五六篇,这样运行下来,一个学期每个人都要轮上一次。有了这种模式,一到作文讲评课,学生阅读展示的热情就很高涨,也乐于评价,乐于表达。
共建师生互动的作文评价模式,我们一起感受到写作带给我们的快乐。
新的作文教学,为的是让我们的孩子爱上作文。对作文的爱的保持,最重要的动力是享受成果,感受到作文创作的快乐,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形式来展现学生的作文学习成果。写在作文本上的一篇篇习作本来是不起眼的,但如果我们通过一定的形式把它们变成成果性的东西展现出来,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作文成果展现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可以出个人文集或班级的文集,可以定期进行班级竞赛,也可以利用博客、个人空间等网络形式,还可以推荐学生习作发表。多样的形式和丰富的活动能让每个学生感受到作文的乐趣,享受作文的成果。有了成就感的学生是快乐的,有了成就感的学生才能真正提高写作能力。
作文教学需要把握好“隐身、自主、互动、享受”这八个字,要用这八个字去重新建构我们的作文教学,去感受生活的多彩,体会文字的魅力,醒悟人生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