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宁波
[摘 要]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邓小平南方谈话是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推进现代化的宣言书,其蕴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潜在性思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改革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动力;成熟、定型的制度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基点;共产党实现内部巩固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坚实基础;振兴中华民族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诉求。
[关键词]“南方谈话”;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 A84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4)09-0008-03
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构成。围绕着如何实现中国的现代化,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实践历程中作出了深刻的理论思考。特别是他在1992年初发表的南方谈话,其蕴含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潜在性思想。
一、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加强系统性
(一)社会主义建设布局中内含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本要素。治理体系现代化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就是治理体系内部所包含的制度要素是哪些,即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另一方面就是治理体系内部各制度要素的结构次序如何,即回答“怎么办”的问题。但治理体系绝不是静止孤立的,而是与整个治理体系之外的环境发生互动与转化,最终在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中走向现代化。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发表的南方谈话对于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一定启示。从治理结构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都包含治理的基本制度要素。
(二)从定性与定量的角度理解治理能力现代化。从治理能力的定性分析看,能力存在优劣、好坏的区分,这是治理能力走向现代化的首要前提;从治理能力的定量分析看,能力存在大小、高低的区分,这是治理能力走向现代化的关键。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实现定性与定量的有机统一,国家治理能力首要的是一种正向的能力,此外治理能力还要实现最大化的协调配置,进而更好地发挥其实效性。从南方谈话看,邓小平的相关论述对于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现实启示。一方面,从治理主体讲,要在政府主导治理的基础之上,强调多元参与与合作治理,进而从定性角度保证治理能力首要是一种良性治理能力。要重视市场在经济治理中的作用,防止过度的行政化趋向。另一方面,从治理能力所包含的内容看,邓小平谈到的治理能力是多方面的关联体系,治理能力必须有定量的基础。
(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统一。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自组织系统,整个系统又是由许多子系统和不同要素组合构成的,系统内部及各个系统之间显现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的基本特征。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讲系统性,邓小平指出:“加强我们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直达到我们的最后目的,实现共产主义。”[1]从南方谈话蕴含的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思想看,二者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着互动的关联性。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与前提,治理能力现代化反作用于治理体系现代化。
二、不改革只能是死路一条
(一)改革要以问题为中心,树立治理现代化的攻坚意识。问题倒逼改革,因此必须高举改革大旗。邓小平曾经说过:“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2]改革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休戚相关,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必须以改革来化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是封闭僵化的而是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的过程,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有攻坚意识。一方面,改革攻坚要冲破阻碍治理现代化的旧体制机制。另一方面,改革攻坚要建构适应治理现代化的新体制机制。一系列现代化进程衍生出来的问题,都离不开改革的攻坚意识,决不能避重就轻、隔靴挠痒。
(二)改革应“不搞争论”,树立治理现代化的紧迫意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政治风波”加上“苏东剧变”的影响,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出现短暂的反复。从当时的国内外形势看,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树立紧迫意识。其一,针对是否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问题的争论,必须坚决予以回应,这是改革的底线决不能触碰。其二,对于如何完善社会主义制度问题的争论,要做出切合实际的回答。“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3]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而片面强调所有制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其三,对于是否按制度进行治理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警惕。经济社会的发展、民主法治的推进、反腐倡廉的建设等都赖于以制度运行。
(三)改革中要借鉴西方先进经验,树立治理现代化的开放意识。随着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所关注的中心问题。中国只有面向世界才能抓住机遇发展壮大,才能实现全面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要走出一条别具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绝不能与世界脱离开来,社会主义制度要在批判学习中发展完善运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更要有开放意识。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4]要善于区分西方制度中的精华与糟粕,处理好我国制度自信与西方制度学习的关系,树立开放的意识不断推进治理现代化。
三、在各方面要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
(一)制度体系建构是较长的时间过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制度体系建构与治理现代化休戚相关,在立足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现实国情基础之上,要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重新进行整合,它涉及的层面和领域很广,不仅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复杂问题和情况,也会遇到利益藩篱的重重障碍,绝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5]制度体系建构是阶段性与长期性的统一,在建构过程中甚至要冒点风险。治理现代化的道路上离不开“闯”和“冒”的精神,要敢于试错,在总结经验和实践探索中使制度体系稳步地建构起来。
(二)制度体系建构的多维路径。其一,处理好旧制度与新制度的关系,坚持“破旧”和“立新”相统一的方法。“破旧”并非是对旧制度进行细枝末节的修补, 而是对旧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立新”也不是对某个领域进行单方面革新, 而是对社会主义布局中的各领域进行制度创新。
其二,处理好制度特殊性与一般性的关系,坚持局部突破与整体推广相统一的方法。社会系统具有自组织性,制度现代化需要分阶段、有层次、有秩序地稳步前进。在这个过程中,制度体系建构更要循序渐进、扎扎实实,步骤稳妥而不能急躁盲目。
其三,处理好制度自信与制度学习的关系,坚持根植本位与外来移植相统一的方法。“根植本位”就是根植于根本制度不能动摇,这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同时,世界是开放融通的,制度自信绝不是盲目排外,“外来移植”要吸收借鉴西方制度中的先进因子。
(三)成熟、定型是制度体系的内在属性。“制度成熟”首要的是科学性,制度建构要遵循一般规律;“制度定型”关键在于“型”,其侧重于制度的稳定性、规范化。“成熟”与“定型”是紧密相连的,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出制度体系的实效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熟、定型制度体系的实效性具体表现为:第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6],要重视市场手段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经济活力、提高发展效率。第二,政治制度要革旧鼎新,要重视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推进政治治理现代化,实现真正人民民主专政。第三,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防止两极分化,维护民众利益,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实现公平正义的伦理倾向。第四,现代化进程中压倒一切的是稳定,社会主义制度要追求社会的稳定、有序,为治理现代化提供良好的内外环境。
四、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是中国共产党要实现内部的巩固
(一)注意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搭班子。国家治理现代化,制度是决定性的,但治理者本身的素质能力同样至关重要。治理者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领域全面提高自身的能力,因势而谋、开拓创新。对于共产党内部来讲,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高度重视领导班子的搭建。一个具有高超治理能力的领导班子,首先是素质必须过硬。“对这个问题要清醒,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7]“四化”选人用人标准的明晰化,使德才兼备班子搭建变得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从而有效防止了选人用人上的流变性倾向。
(二)摆正党在多元复合治理中的位置。随着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党的领导体制本身存在一定的弊端,如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从而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则成为当前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当前,必须首先理清党的执政能力与政府治理能力、社会参与治理能力的关系。总的来说,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党的执政能力要通过政府治理能力体现出来,政府治理能力要注重和社会参与治理能力的协调互动。同时,政府治理能力、社会参与治理能力离不开党的执政能力的领导统筹。因而,党的执政能力与治理现代化是一致的,今后中国共产党要走“善治”之路,注重合法、透明、民主、科学,以执政能力提升助推国家治理现代化。
(三)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官本位”观念使党内部分领导者没能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他们滥用人民群众给予的权力,从而衍生出较多的形式主义问题。对此,邓小平一针见血地指出:“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8]官僚主义现象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个大问题。邓小平批评了当时存在的“会议多”、“文章太长”、“内容重复”等问题,要求做到“不开长会”、“文章短而精”、报告要“很管用”等。邓小平还十分重视制度反腐,他指出:“对干部和共产党员来说,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9]廉政制度是党领导人民设计的制约和监督公共权力运行的博弈规则和约束条件,要依靠制度来遏制“官本位”现象,铲除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滋生的土壤,彻底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五、治理现代化要着眼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要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水平,必须以治理现代化推进国家富强。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物质层面现代化紧密相连,社会主义现代化首先要立足物质层域的现代化。邓小平指出:“如果从建国起,用一百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那就很了不起!”[10]现代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运用国家制度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要抓住有利的国内与国际环境,“再加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长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 。[11]
(二)要想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须以治理现代化推进国家民主。法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过程中占有重要位置,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制度层域现代化是联系互动的。而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就是人民民主专政,这是我国的国体,是社会主义民主最根本的制度保障。“依靠无产阶级专政保卫社会主义制度,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12]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必须立足于制度的完善。法制已不再是简单的政治工具,而是党和国家治国的一项基本的方针。社会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民主紧密相连,治理必须摒弃“人治”而立足于制度,坚定不移地实行依法治国,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三)要想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以治理现代化推进国家文明。社会主义现代化本质上是人的现代化,人的文化素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精神层域现代化紧密相连。精神文明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列宁认为:“在一个文盲的国家里是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13]只有当人民群众真正在精神层域实现现代化,在心理和行为上都具有现代化人格时, 才会为实现整个社会的现代化打下良好基础。在物质层面现代化基础之上,“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4]治理现代化要始终以人为核心,关注人的精神世界,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文明。
参考文献:
[1][2][3][4][5] [6][7][8][9][10][11][12][14]邓小平文选(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7.370.375.373.372.373.380.381.379.383.377.379.378.
[13]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94.
作者系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研究生
■ 责任编辑:姚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