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辰
记者:韩教育长,您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治国理政理念方面看,这个重要论断中蕴含着怎样的深意?
韩庆祥:习近平总书记把“公平正义”与全面深化改革紧密联系起来。对此,我们可以从他的多次讲话中看出。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说明中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是要进一步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在2014年新年贺词中,他进一步强调:“我们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从中可以看出,“公平正义改革思想”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理论创新的生长点。
记者:那么,“公平正义改革思想”的产生有何现实背景?
韩庆祥:我们注意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讲话时重申了十八大报告中的一个重要论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他又强调: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具有丰富内涵与重大意义。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第一,要清醒认识我们党面临的一系列挑战、考验和危险。我们党之所以提出“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主要是基于对我们党现阶段面临的一系列挑战、考验和危险的科学判断。一是国家安全的挑战。尽管我国一再强调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但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新兴大国,难免被某些守成大国及有关国家视为“威胁”,这些国家就会防范甚至打压我国。二是改革发展稳定遇到诸多难题的挑战。面对体制机制弊端和利益固化藩篱的强大阻力以及严重的腐败现象,面对经济增长与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尖锐矛盾,面对资源人均占有率偏低且配置不够合理、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突出问题等。三是国外社会思潮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挑战。西方所谓的“宪政民主”、“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通过不同途径不断向我国渗透。四是民族分裂主义的挑战。主要包括“疆独”、“藏独”、“台独”等。此外,我们党还面临“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
第二,要深刻清醒认识“新的伟大斗争”的主要形式。综合国内外形势和环境来看,当前我们党所面临的“新的伟大斗争”形式主要有:一是争夺资源。资源竞争是当今世界各国竞争的重要形式之一。地球上储存的资源相对有限。缺乏资源会严重影响一个国家的发展及竞争力,因而许多国家都在围绕资源展开激烈竞争。目前,这种竞争仍然以不同形式在世界的局部地区进行。二是货币战争。美国等西方强国注重金融立国,极力维护本国、本地区货币的世界霸主地位。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一些西方国家打压人民币是不争的事实。当前一些西方国家在我国周边不断挑起事端,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刺激货币流向霸权主义国家。三是争夺市场。即为世界市场和中国市场而展开争夺。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发展经济必须拥有广阔市场,西方发达国家围绕我国市场展开的争夺从来没有停止过。四是意识形态斗争。强权政治和霸权国家试图对我国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它们以“自由、民主”等为招牌,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目的就是动摇我们的思想根基,摧毁中国人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六是反腐败斗争。本届中央领导集体组织开展的反腐败斗争,力度大、手段和方式多、效果显著。与此同时,腐败分子暗中抵制,腐败与反腐败的斗争将更为激烈。七是网络斗争。在网络空间,我们既能看见传播正能量的“天使”,也能看到发泄不满、谩骂他人、传播色情、招摇撞骗、混淆是非、聚众挑事、制造虚假信息、进行网络策反等释放负能量的“魔鬼”。“天使”与“魔鬼”为争夺网民和阵地而展开的斗争日益凸显。八是反民族分裂主义的斗争。西方敌对势力经常在我国挑起各种事端,制造民族裂痕,搞民族分裂主义。因此,反对民族分裂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第三,要深刻认识“新的伟大斗争”的实质和特点。我的理解,就其实质来讲,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伟大斗争”,是我们党要有效应对“严峻挑战”、经受“四大考验”、破解“四大危险”、完成“艰巨任务”和改造“复杂环境”这些难啃的硬骨头,不能放松警惕、无动于衷和消磨斗志,必须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刮骨疗毒的勇气和勇于革新的斗志,来攻坚克难。这既是一种“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的精神状态,也是一种努力奋斗、攻坚克难的实践行动。因而在本质上,与“打铁还需自身硬”是一致的。当前,“新的伟大斗争”的特点主要有:一是斗争对象和形式全面多样。我们正在进行的“新的伟大斗争”之对象,既有国外的,也有国内的;既有党外的,也有党内的;既有经济、政治的,也有文化、社会的;既有有形的敌对势力,也有无形的挑战、考验、危险。二是西方敌对势力对斗争精心策划、处心积虑。三是敌对势力采取的斗争方式隐蔽巧妙,极具诱惑性和欺骗性。许多斗争是用文明、学术外衣设置政治陷阱,以文明、学术思想掩盖政治意图,让一些人甘愿上钩,不知不觉掉入陷阱。因此,我们要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判断力,彻底揭露西方以文化、文明、学术外衣设置的政治陷阱。
综上所述,当前我们面临的“新的伟大斗争”,可谓复杂而严峻。从根本上说,当前我们党进行的“伟大斗争”主要是围绕“改革发展稳定”进行的,只有通过以公平正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改革,坚持“公平正义改革思想”,才能解决发展动力和社会稳定问题,进而才能真正进行好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记者:怎样把握“公平正义改革思想”的深刻内涵?
韩庆祥:“公平正义改革思想”是我们党做好未来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是指导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行动指南,是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科学方法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里讲的公平正义,从本质来讲,既因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而使人能各显其能、各得其所,从而能激发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活力,为发展注入动力,也因注重分配公平、结果公平而能使人们之间和谐相处,从而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我认为,其内涵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认识:
其一,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们党基本上形成了指导改革发展稳定实践以及各项工作的相对成熟的战略思想——“公平正义改革思想”。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深刻剖析了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汇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凝聚了全党全社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共识和行动智慧。
其二,解决当今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困难和问题,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问题和任务。“公平正义改革”思想主要是要解决“如何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以增强发展动力、社会活力与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问题,解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利益固化藩篱”、“突出矛盾、问题”等影响当代中国命运的“命运性问题”。进一步“做大蛋糕”要靠全面深化改革(注入“发展动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要靠全面深化改革(破解“四大危险”),实现“科学发展”也要靠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唤醒“东方睡狮”,也要靠全面深化改革。
其三,“公平正义性”改革是实现由管理到治理的“转型式”改革。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思考的总问题,是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它是统领其他一切问题的根本问题,具有包容性和统领性。改革又是这一总问题的“牛鼻子”,它影响、制约着发展和稳定。十八届三中全会所讲的全面深化改革,是攻坚克难的“治本性”改革,是破解影响发展和稳定的体制机制弊端与利益固化藩篱的“命运性”改革,是把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基本原则和基本尺度)的“公平正义性”改革,是实现由管理到治理的“转型式”改革,是坚持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统一的“科学性”改革。由此,其他一切问题都只有在这一总问题的框架中才能得到正确而深入地理解和把握。
记者:关于公平正义的重要性,记得您近年曾提出一个论断:“把促进公平正义也看作硬道理”。对此,该怎么理解?
韩庆祥:当前,我国发展站在了一个“表达诉求、矛盾突发、攻坚克难”的新的历史起点上。一个根本问题引起人们关注且逻辑地突显出来了,这就是促进公平正义。对公平正义的认识应达到这样一个高度:公平正义既因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和分配公平而使人能各显其能、各得其所,从而能激发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活力,也因公平正义注重结果公平而能使人们之间和谐相处,从而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由此,在强调“发展是硬道理”的同时,我们还要把促进公平正义也看作硬道理。从中国当下正在进行着的全面深化改革伟大进程,我们可以发现:
第一,当前中国已经进入做大蛋糕而不再仅仅是做出蛋糕的阶段,我们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使蛋糕做得越来越大”。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把能带来效率的“公平原则”作为解决发展问题的前提。如何有效实践这一原则?一方面,正如有些学者强调的,在理论上需要三个宏观政策给予保证:合理的社会分配率(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监管;合适的消费率(消费总额占GDP的比重)监控;动态可调的薪酬回报制度。另一方面,当前中国社会基于做大蛋糕基础上的诉求逐渐趋向于“分配性”,从一定意义上说,愈演愈烈的“分配性冲突”和社会怨气就是对当前收入差距的不满之宣泄。这显示着我国社会中的正义之不足,需要提供足够的正义资源以保持社会稳定。从国家角度看,需要对当前中国底层群体进行摸底,这是制定有关正义政策的前提。理论上,我同意一些学者的看法,我们需要三个宏观政策框架来解决这个问题:社会基础保障制度,社会基本福利制度,政府中的科、教、文、卫职能部门提供基本公共物品的能力和质量。总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发展问题能否解决好,关键是“公平原则”是否到位和有效;稳定问题能否处理好,关键是“正义原则”是否转换为政策理念并被有效实施;改革能否得到人民群众认同,关键在于改革能否体现公平正义和增进人民福祉,能否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能否解放和增强社会创新活力。而反过来,基于公平正义的改革,既有利于使发展充满动力活力,也有利于使社会达到和谐稳定;既利于健全发展的动力机制,也利于健全稳定的平衡机制。在这里,公平正义,使得改革发展稳定有机统一起来。
第二,公平正义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当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回应人民新期待并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的聚焦点,是当今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突显出来的迫切问题,因而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效路径。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却日趋扩大,也存在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这既影响了社会创造活力,也影响了社会和谐。新的历史起点上的社会发展必然使公平正义突显出来并引起人们的关注。当然,发展程度制约着实现公平正义的程度。我们今天仍然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进一步把“蛋糕”做大,为公平合理分割“蛋糕”打好坚实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还要解决好公平合理分割“蛋糕”的问题,进一步促进公平正义。深化改革、深入发展需要促进公平正义,促进公平正义也需要深化改革、深入发展。
第三,公平正义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条红线。从邓小平理论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到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再到胡锦涛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公平正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直到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公平正义始终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其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其实,作为我们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所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之一,就是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在本质上,此即公平正义。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也内在要求促进公平正义。
第四,从人民群众的期待看,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回应人民新期待并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的聚焦点。在中国历史上,分配好财富相对比生产财富更难,分配问题始终未真正解决好。今天,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社会不公问题反映越来越强烈,解决许多矛盾都聚焦到促进公平正义上来。如果公平正义问题不抓紧解决,就满足不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就会成为风险的根源,从而会影响和动摇党的执政基础。由此,我们更能深入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讲话的精神: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和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出发,以促进公平正义为尺度,创新制度保障体系,营造公平环境。
记者:在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坚持“公平正义改革思想”,有何重大意义?
韩庆祥: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贯彻落实“公平正义改革思想”,有助于营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进而形成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新常态”。
其一,在经济领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助于解决经济效率与社会活力问题,因而应成为解决经济问题的出发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促进公平正义不仅能够通过激活创新能力,进而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使每个人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而且因公正即和谐,所以促进公平正义也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实际上,在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从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强调“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再到强调“更加注重公平”,是越来越凸显公平正义的地位及其重要性。
其二,在政治领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助于解决反腐倡廉、增强认同(信任)与巩固对党的执政地位问题,因而应成为解决政治领域内一些问题的重要选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促进公平正义要求民主法治来保证,且内在要求注重民主法治。民主意味着人人权利平等和机会平等,法治意味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及规则平等。
其三,在党建领域促进公平正义,是转变党的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保证,它有利于把我们党的执政提高到科学化水平。因为“科学化”是促进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只有公平正义地对待权力,才能限制权力、依法运作权力和有效治理公共权力,从而使权力得以科学化运作。腐败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根源,就是民主法治有所缺失,就是权利、机会、分配、规则不公平,促进公平正义有利于消除特权和腐败,因而反腐倡廉,必须加强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法治建设。促进公平正义,是为人民大众立言、为人民大众说话、维护人民大众利益的,因而易赢得人民的信任和认同,进而有利于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其四,在社会领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助于化解社会怨气、促进社会和谐并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应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关键抓手。促进公平正义是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并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没有公平正义就没有社会和谐稳定。具体来说,在社会建设中,只有大力推进教育公平,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只有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才能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只有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才有可能增加广大居民的收入;只有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公平保障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才能保障人民生活;只有坚持公平正义,才能汇聚社会正能量,端正社会风气,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进而使人们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促进公平正义,易赢得民众的支持和拥护。
其五,在文化领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助于解决民众信仰追求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感召力问题,因而应成为解决文化问题的择优考虑。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梦想的实现,必须有一套高瞻远瞩的思想体系做支撑。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因能凝聚力量,进而能增强社会主义的精神力量,并为人们提供理想信念支撑,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吸引力的思想前提。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理念,还有利于形成“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消解“权力本位”、“金钱本位”、“关系本位”的价值观,树立“能力本位”的价值观,这对广大民众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今天重提“能力本位”价值观更具现实意义,它与公平正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基于公平正义的文化理念、人生价值取向、社会制度、生活方式,不仅能够避免精神懈怠和抵制歪风邪气,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而且能够弘扬社会正气,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水平,这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感召力的重要基点。
其六,在生态领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助于解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问题,因而应成为解决生态问题的不二选择。只有牢固树立生态利益人民共享以及前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公平正义的理念,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人们的生态意识,进而确立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发展原则,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如果公平正义理念缺失,只顾本代人的发展,只顾一个企业一个地区的发展,而不考虑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和发展,不仅会破坏本代人的生存环境,而且也无法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会影响可持续发展。
■ 责任编辑:袁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