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静 罗海燕
[摘 要]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的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主要突出表现在教材设计不合理、教师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教学过程的组织不当。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 英语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5-0046-03
随着21世纪的不断推进,全球各国的经济和文化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各国的交往更加频繁,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了对新世纪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大学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在大学的所有课程教学中,英语教学以其特殊性肩负起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担。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4年l月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指出:“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 ”。[1]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外语教学本身的要求还是社会发展的要求,都对外语教学实践提出了更高的目标,我们所要培养的人才应该能够运用所学的外语知识“在跨文化交际场合,根据具体的、不同的交际对象,调整自己的文化框架,灵活应对,恰当、有效地进行交际” 。[2]只有认清这样的现实需要,我们才能正确地把握当代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然而,在具体教学目标的设定中,当前仍旧没有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问题放在和语言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致使外语教师在课程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忽略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具体表现为学生在跨文化交际环境下显示出不适应,无法与别人进行恰当、正确的沟通,甚至出现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现象。[3]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笔者一直关注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在现行的英语教学中,确实存在影响提高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问题。主要突出表现在教材的选择、教师的能力和教学过程的组织上。
一、教材中的跨文化交际缺失
在我国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中,虽然 “照本宣科”不是主流的教学模式,但教师的课堂教学都基本围绕教材展开,无论是教学行政机构还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大学英语进行教学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教材评估。此外,受几千年儒家思想影响而形成的对教师和教材过分依赖的倾向是束缚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的一把枷锁,要摆脱这一枷锁,把外语学习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以语言技能发展为目的,以语言使用和交际互动为形式的教学模式还需要相当漫长的一段时间。[4]可见教材的选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然而,笔者研究发现,无论是当前的大学英语精读教材,还是大学英语听说课的教材或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后续课程所选用的教材,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面都存在种种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一) 精读教材——重语言技能培养,轻跨文化技能培养
精读教材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传统的以语言技能为基础的教材,如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新视野大学英语》、《新编大学英语》、《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等教材。通过分析这些教材不难发现,他们基本是由导入(leading in),背景信息(background information)、词汇语法(vocabulary and structure)、文章分析(text analysis)以及课后练习(exercises and further development)等部分组成。在导入部分,通常是设置和文章主题相关的一些问题,更多的是涉及对某一个观点的看法或人生价值观方面的问题,和跨文化交流关系不大;在背景信息部分则更多是涉及作者的生平、作品和处世哲学等;词汇语法部分通常是教材中所占篇幅最大的部分,它体现在文章的词汇表和课后的各种词汇语法练习中,教师上课也在这方面花了大部分教学时间;文章分析部分和文章的主题有关,当前大学英语精读教材中和跨文化交流相关的话题很少,即使有,很多也是前人的著作,其所反应的文化现象早已脱离现实,因此教师在进行文章分析时只好以对长难句的分析为主;课后练习部分则更是以词汇和语法为主,一般包括用单词的适当形式填空、词根词缀的训练和对长难句的理解等练习,基本没有和文章相关的跨文化交流方面的训练。
(二)听说教材——重语言表达,轻文化交流
如果说精读教材的主要作用理应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那么听说教材就要扛起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的大旗。然而,当前的听说教材虽然在编排上已尽量设计一些如初次见面、问路、天气、大学生活等场景,但其所涉及的文化场景更多的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关,而且都是一些老生常谈的话题,不能上升到跨文化交流的层面,无法满足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求。如初次见面的场景,永远是如何打招呼(greeting)和如何自我介绍(self?鄄introduction)唱主角,材料很少涉及目的语中具有代表性的、反映时代最新发展的,而且能给学生以清晰的有关外国文化或双语文化异同的概念。[5]教师则更多的是借助这些场景训练学生的场景词汇,让学生在各种语境中更好地应用所学单词进行表达,而忽略了场景背后的文化交流。
(三)后续课程教材——时间紧迫,难成体系
当前,为了更好地提高不同级别学生的英语能力,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正在我国如火如荼地开展。为了弥补大学英语基础阶段跨文化教学的缺失,很多学校在后续课程的开设中有意避开了听、说、读、写、译等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的课程,转而开设如英美文化、美国社会与文化、英国社会与文化和英美文学等文化课程。而這些课程以前都只有英语专业才开设,一般用72课时甚至更多的课时才能完成教学,而同样的教材用在后续课程的教学中,一般院校都是采用选修课的形式,要求在36课时内就完成教学任务,结果导致跨文化交流在这些文化课程的教学中只不过是蜻蜓点水,很难形成完整的体系。后续课程教材的选择应当根据跨文化教学的要求,根据具体的教学计划来编排,使用千篇一律的教材,结果只会导致跨文化教学的形式大于内容。
二、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缺失
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不仅依赖于恰当教材的选用、课堂教学的改革以及课外活动的开展,更取决于教师在教学中是否具有强烈的跨文化意识。[6]尽管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外语教学和教师培训的问题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来自不同地区的相关调查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很多共同特点,这些具有共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外语教师的跨文化意识不强和对文化教学的态度不积极两个方面。
(一)跨文化意识不强
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师首先要武装自己,将自己置身在跨文化交流的环境中。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师众多,有机会出国接受跨文化交流学习的教师还未占到英语教师总人数的一半。虽然国内每年都举办一些大学英语教师进修培训班,但培训的主题却主要集中在大学英语教学的手段创新和科研论文的写作等方面,基本没有培养大学英语教师跨文化交流意识的进修课程。缺乏正规、系统培训的英语教师无法去定义文化,久而久之,他们的跨文化意识也会变得越来越淡薄。如果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意识不强,那么在课堂教学的组织中,他们就很难在精读课文的字里行间发现跨文化因素的存在,更不用说去自发地给学生讲授跨文化交际了。
(二)跨文化教学态度不积极
诚然,大多数英语教师都明白英语教学不应当与文化教学相脱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他们却遇到了种种阻力。一方面由于文化教学不同于语言技能教学,它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入了解跨文化交流的真谛,去设置场景组织教学。英语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量较大,而且还需要通过做科研来提升自己,繁忙的工作使得有些教师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宁愿选择相对较为省事的翻译教学法。另一方面,虽然大学英语已进入“后四级”时代,但是当前评价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成果的主要手段还是四六级考试,所以为了帮助学生顺利通过考试,英语教师不惜时间着力培养学生的语言基本功,从而忽略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此外,大学英语教师缺乏跨文化教学系统大纲的指导,对跨文化教学的目标和方向无法正确定位,仅凭个人力量去实施系统的跨文化教学也不切实际。况且,跨文化能力还未正式纳入英语教学成果的考核中,因此,英语教师对跨文化教学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三、教学过程中的跨文化缺失
(一)与教学内容相关
在当前的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以讲授书本知识为主,而缺乏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积累的引导,特别是对积累目标语言的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知识的引导,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扩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而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当然,正如笔者在上文中所提到的一样,现行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问题没有做出明确的要求,这也是选择教学内容时忽略此方面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与教学方式相关
在大学英语教学各个环节当中,教师大部分时间都在讲解单词、句型和语法,很少进行文化知识的讲授。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指导,除了课堂学习以外,几乎没有在课外进行相关的学习,即便学习也是对课堂上所讲语法和词汇等的加强练习。虽然多媒体技术已经得以普及,但是教师大部分时间还是通过多媒体来讲解语言知识,学生接触的语言知识因此而得到极大的增加,但文化知识却并未因为多媒体的使用而变得丰富起来。虽然当前的听说课从以前的听说转变成了视听说,但是学生更多的是去学习具体场景中语言的应用,而很少有机会亲历跨文化交际的场景。此外,因为我们的教学中以语言知识作为重点,所以经常可以看到的现象就是教师在改正学生所犯的错误时,往往只注重语言错误。殊不知,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更加严重,也更加不能够被native speakers所容忍。
(三)与对学生课后正确引导有关
如果说教师只有通过去国外进修才能提高跨文化的意识,学生只有置身于真实的文化场景中才能提高跨文化的意识,那么是不是教师和学生都应当去国外生活一段时间呢?信息时代告诉我们答案是否定的。信息时代将网络和各种多媒体工具带入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同时,缺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课后辅导,特别是没能提供适当的与课堂内容相關的文化材料供学生课后学习,并对课后学习的效果进行检测。此外,第二课堂的开设中应当将跨文化的内容也补充进去,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里真正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结论
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问题是外语教学界长期以来一直关注的内容。但是由于受到外语教学大纲、教材、教师和教学组织及评价的影响,跨文化教学实践一直无法系统、有条理地开展起来。正是这样的教学模式造成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无法恰当、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的现象产生。只有通过改进教材内容,提高教师的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实践跨文化教学,才能有效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 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 蒙岚.从跨文化交际视角改进大学英语教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7):192.
[5] 王春燕.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3):115.
[6] 乐琼.浅议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2010(8):69.
[责任编辑:黄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