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利亚
摘 要: 没有问题的思维仅限于事物的表象或者只是被动的接受过程。在生物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驱动力,展开积极主动的生物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生物教学 问题意识 激发方式
在当前的生物教学中,一些学生出现思维懈怠、问题意识薄弱的现象。他们不愿或不敢对已知的生物现象、理论进行质疑,提出可探究的问题;懒于通过问题思索探知未明确的、有争议的生物领域。问题意识恰恰是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起点,爱因斯坦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在生物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想问、敢问、会问。
一、激发生物兴趣,让学生想问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在一定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将思想和精神高度集中在某件事物或活动上的一种心理倾向。当学生对生物现象有了浓厚的兴趣后,就会将注意力高度集中,专注于生物现象和生物活动,渴望了解其中隐藏的生物规律,在此过程中,问题意识自然而然地增强了。
作为一门自然学科,生物本身就魅力无穷,有着令人难以抗拒的吸引力。只要善加运用,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探究“单细胞生物”时,我用逐渐放大的三张图片抓住了学生的眼球,从有青蛙、鱼、蝌蚪、睡莲、荷花等多种生物的池塘,到鱼类、蝌蚪游动的水中世界,再到“一滴水的世界”。学生被一滴水中隐藏的多种生物吸引了,惊叹生物的奇妙。我问:“你们想看一看再放大会是什么样吗?”学生都有些迫不及待,带着浓厚的兴趣,我们很自然地开始探究单细胞生物。
探究“伴性遗传”时,“维多利亚女王”的皇族令学生唏嘘,都渴望快点展开调查,揭开其中的奥秘;人体的膝跳反射勾起了部分同学的挑战欲,他们想要用自己的意念战胜我手中的小木槌,最后纷纷败下阵来,好奇地问我这是为什么,开始探究人体的神经系统;当我展示了人类生命的起点受精卵的图片时,学生更是惊叹:一个小小的细胞怎么会变成人的?因为有强烈的求知欲,提出了一系列想要探究的问题:一个细胞怎么变成很多细胞?一堆细胞怎么变成有手有脚的人?我们一起攻克了生物学中的难题之一:细胞分裂和分化。
借助逼真的直观教具,内容丰富的多媒体图片、动画,奇妙的实验现象,神秘的生物故事等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对于生物学的浓厚兴趣,学生自然愿意开口,想要探究其中的奥秘,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探索。这也是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和基础。
二、营造探究氛围,让学生敢问
我曾经做过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不敢提问,是担心自己的问题过于简单被同学和老师笑话。在探究性学习中,我们不能随意否定学生,或者点评学生的问题过于幼稚、异想天开等,而要鼓励学生多开口,进行思维的碰撞。为杜绝课堂浪费,对于恶劣地、捣乱性质的提问,需要及时制止。
只有消除了学生消极的心理,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构建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浓厚的探究氛围,才能使学生从“想开口”真正变成“敢开口”。初中生物新教材响应课改的要求,安排了大量探究活动。例如外界环境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种子结构的探究;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鸡卵结构的探究;人类性别决定的探究;根的生长部位,等等。将这些探究活动落到实处,积极营造探究氛围,让学生敢于问是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途径。
三、及时深入引导,让学生会问
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大部分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跟随老师的步伐一起进行探究活动,并不善于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探究问题,自主探究。我们应及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出科学的问题。
如学习鱼类的内容时,我请学生观察鱼缸里的金鱼后,说一说:关于鱼你有哪些疑问?你想知道什么?这个范围很广,学生反应非常热烈,有人问“鱼为什么能生活在水里,我们人怎么不行?”,有人问“鱼要睡觉吗?我怎么从来没见过它闭上眼睛?”,还有人问“人会倒着走,鱼会倒着游吗?”,也有人问:“鱼吃什么?”,“鱼有思想吗?会说话吗?”,“鱼在水里会冷吗?”,等等,可以说学生的问题千奇百怪。我请学生删选出课堂上可以探究的问题,着手设计探究方案,分组实施;选出课后可以通过查找资料进行探究的问题,继续探究;引导学生了解哪些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学会提问。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帮助学生更快地提出科学的探究问题,训练初期给学生明确思维的空间,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比如在探究“鸟类”时,我请学生围绕“鸟类飞行时需要解决阻力、体重、动力三个困难”,请学生分组提出探究问题。有了明确的主题,学生的问题意识更强了,更快地提出了有价值的探究问题。借助反复的引导训练,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渐增强,能够高效完成探究活动。
综上所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有了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的需求后,为学生营造积极的探究氛围,鼓励学生敢于大胆质疑,并引导学生提出具有可行性和价值的探究问题,逐步培养和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帮助学生逐步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时代需要的新型人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