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大安, 尹 怡
(1.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外语系,河北 廊坊 065000;2.廊坊卫生职业学院 外语系,河北 廊坊 06500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类型、办学定位也在发生变化。大学英语教学不再是单纯的语言教学,越来越多的高校将英语与某一特定的专业或学科结合起来,以体现英语学习的“实用性”,做到学以致用。由此可见,“ESP体现了‘个性化’教学思想,会成为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向更高水平发展的方向之一”。[1]胡文仲更是明确表态:“不少学者认为,大学的通用英语地盘将逐渐缩小,大学英语教学将越来越趋向于ESP教学,这是十分正确的。”[2]
在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依据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很多学者建议各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建设具有校本特色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3]国内许多学者已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大都从重点高校的角度出发,而非地方本科院校。国内也很少有学者对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内容改革进行研究,所以,笔者认为非常有必要从这个角度对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进行研究。
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是本科教育的重要基地。一般来说,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于地方或行业经济。地方本科院校不同于传统的学术型大学,也有别于职业技术院校,它实现了高等教育学术型和职业型的结合。[4]
为了使本研究具有代表性,结合各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特点,笔者挑选了来自不同省份的三个有明显特征的地方本科院校作为调查对象,分别是有行业背景的某工科学院、以师范为主的某文理学院以及以中医药为特色的某独立学院。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三校的教师和学生就各校的大学英语(包括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了解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合理建议。
在设计调查问卷时我们考虑了影响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因素,如教材、学习目的、教学方法、学生对教学的评价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等。在第四学期结束之际,我们选择工科学院机械专业二个班的学生、文理学院化学专业二个班的学生以及独立学院护理专业二个班的学生作为基础英语教学调查对象。共发放240份问卷,其中工科学院85份,文理学院83份,独立学院82份,有效问卷230份。问卷中一共有32道单项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单项选择题有A、B、C、D四个选项,多数是从最好(高)到最差(低)依次排列。简答题要求写出对英语教学的建议和看法。专业英语问卷调查对象是大四学生,工科学院的电子和建筑专业各一个班,文理学院的历史和旅游专业各一个班,独立学院由于诸多原因没有开设专业英语。共发放160份问卷,其中工科学院和文理学院各80份,最终认定148份为有效问卷。考虑到他们将要离校,人心浮动,所以问卷设计比较简单,但与基础英语问卷类似,共设有18道单项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简答题要求写出对专业英语教学的建议和要求。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和教学活动的轴心。三校都采用了国内的主流教材。工科学院和文理学院采用外研社的《新视野大学英语》,独立学院采用的是上海交大出版社出版的《大学实用英语》。问卷题1-4涉及教材的实用性和时代性。三校约有50%的被调查学生对所使用的教材感到不满意。
就问卷题5中的学习英语目的而言,独立学院有63%的学生选择求职,选择深造的仅5%;文理学院分别有48%的学生选择求职,13%的学生选择深造;工科学院有28%的学生选择求职,21%的学生选择深造。就问卷题6中将来对专业英语的需求程度而言,独立学院的学生需求程度最高,为15+42%,工科学院为25+32%,文理学院为10+45%。就问卷题7中英语中哪部分最有用而言,都认为听说技能最有用,均超过60%,工科学院最高,达66%。
就问卷题8中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与专业有关的英文资料是否感兴趣而言,独立学院最高,为9+82%,工科学院为11+57%,文理学院为5+48%。就问卷题9中专业英语的兴趣而言,独立学院最高,为12+65%,文理学院为5+58%,工科学院为17+43%。就问卷题20中对英语文化的了解而言,均不足30%。
综合三校,我们认为学生学习英语以工具性动机为主,大多数学生意识到听说技能的重要性,并对专业英语感兴趣。在三个院校中独立学院工具性最强,工科学院居中,文理学院最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仍存在许多问题,“费时低效”现象就是其中一个突出问题。大学英语被公认为是一门费时多、收效少的学科,是开设时间最长、学生耗时最多的公共必修课程。不仅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收益也是“广种薄收”。
在问卷题10的调查中,三校对英语教学基本满意,独立学院最高,为14+63%,工科学院为9+68%,文理学院为10+63%。就问卷题11中如有不满意的方面而言,大多数同学归因于环境因素和自身努力,独立学院最高,分别为29%和63%,工科学院分别为43%和43%,文理学院分别为33%和48%。就问卷题12中学习英语两年后提高的幅度而言,不满意,感到倒退的高达28-40%,文理学院最高。18-23%被调查学生认为维持原状。就问卷题13中学习效果与期望而言,三校被调查学生都感到非常不满意,都认为效率低,低于期望的高达60%以上,高于期望的均不超过10%。相对而言,独立学院学生对学习效果比较满意。
调查表的第15-19项表明,多数学生对读、写技能感觉比较满意,但听、说技能特别差。无法张口说话的达到三分之一。下面提到的被动学习策略与消极课堂参与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这种现象。
语言技能情况调查表(依次是工科学院、文理学院和独立学院)
问卷题21-25涉及到教学方法和手段,约60%的被调查学生认为他们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单一,以满堂灌和指导式为主,交际式占的比例很小。大约三分之二的学生认为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是以翻译为主,课堂气氛也比较沉闷单调,但是教学手段先进,教师使用多媒体上课。这一现象暴露的问题让人尴尬,教师有条件使用多媒体授课,但教学方法与模式比较落后。总之,独立学院还是比较乐观的。
问卷题21-25涉及到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自学情况。多数学生认为英语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自身努力决定的,约30%的学生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只有约15%(三校大致相同,独立学院最高也仅17%)的学生能积极参加课堂活动。多数学生不能经常自学和认真独立完成作业。三个学院中,工科学院与文理学院情况差不多,独立学院明显好于其他两校,这些现象值得教师关注。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独立学院在各方面表现几乎都好于其他两校。我们认为有如下几个原因:学生学费贵,压力大,学生学习比较努力,求知和求职欲强,工具性动机强;入学时英语基础较差,期望值不太高,比较容易满足;独立学院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校方忧患意识强,管理比较到位。
各校中普遍存在着学生的学习策略被动、课堂参与消极、自学能力不强等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学生学习效果普遍不理想的原因。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了这些现象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很多学生对基础英语不感兴趣,学习动力不足。一名学生道出了他们的心声:我花钱上大学就是想学一些有用的知识,至少与所学专业有关,老是学习基础英语,学习劲头不大。卢桂荣通过对大学英语主流教材的定性考察得出以下结论:大学英语教学的性质是EGP(基础英语),能够培养学生日常交际能力,但无法满足学生今后工作的实际需要。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测试内容都偏离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所提出的目标,也正因如此,使得多年来大学英语教学饱受质疑和指责。[5]实际上这也印证了前面专家的呼吁:大学英语教学应在英语与学科专业学习之间建立起联系,以体现英语学习的“实用性”,做到学以致用,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两所学校的专业英语课程都是由各院系英语较好的年轻教师承担,通常在第三,四学年开设,2个学分,一般为考察课,36个课时,都是在普通教室上大课。
调查表明:两校都不太重视专业英语教学,学生对专业英语教学很不满意(文理学院很满意率是0%,工科学院仅5%),与基础英语相比满意率更低,很多学生对教材和教师皆不满意,如有的学生抱怨教师不够专业,年轻教师没经验。尽管有较强的工具性动机,但学生学习消极被动,又是考查课(压力不足),学习效果很不理想,部分学生感觉英语水平在倒退(文理学院学生达到30%)。很多学生反映,第四学期学完基础英语后,要到第七学期才学专业英语,这期间学校没有开设任何过渡性的英语课程,过去的基础英语也忘得差不多了,一下子又学习难度很大的专业英语,学习很难跟上,等刚适应过来,只有30多个课时的考查课又很快结束了,感觉没学到什么。
问卷题1-3表明,与文理学院比较而言,工科学院更重视专业英语的教与学。问卷题4-6表明,工科学院的学生工具性动机更强。问卷题7-8表明,工科学院的学生对专业英语更感兴趣。问卷题9-18表明,工科学院的教学模式较好,学生比较努力,满意程度高,学习效果好,课堂参与度高。总之,工科院校的情况好于文理学院。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的基本要求体现出ESP教学的成分不多,只对读的技巧有少许要求,而对听、说、写、译技巧没有做相关要求。在较高要求中对ESP教学中的听、读、写、译技巧都做了要求,而没对说的技巧提出要求。在更高要求中,可以说ESP无处不在,对听、说、读、写、译技巧均做了要求。但《要求》中却没有专业英语(ESP)明确的位置。这与前几次的大纲相比,可以说专业英语被边缘化了,再加上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弱化了对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专业英语的教学。ESP教学是EGP教学的延伸和扩展,是在EGP教学基础上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针对学生实际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地方本科院校存在大学英语教学与学生专业脱节的现象,过分重视基础英语而忽视专业英语,过分重视打基础而忽视专业应用。杨治中早指出:“绝大多数院校都是四、六级一通过,英语教学就算完成。专业阅读不落实,我国高校英语教学水平的大面积提高就只能是一种奢望。”[6]基础英语是为专业英语服务的,只强调打基础,而忽视专业应用,实际上是本末倒置。
学生学习的工具性动机非常强烈,对专业英语兴趣浓,这有利于他们专业英语学习。教师要善于引导这种强烈的学习动机,同时帮助学生克服被动的学习策略。当然,缺少合格的专业英语教师是个瓶颈,专业英语师资队伍的建设需要长期的努力。为了避免出现基础英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脱节的现象,各院校应该成立校级的大学英语指导机构协调管理,基础英语教师和专业英语教师应加强合作,制定统一的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统一指导各个学科的专业英语教学。可以适当压缩基础英语课时,增加专业英语课时,增设学术英语课程,并将其作为过渡性英语课程,做到四年英语学习不间断。每学期压缩10个基础英语课时或第四学期不上课,这样能腾出几十个课时在第五学期上学术英语课,为后续的专业英语做铺垫。
笔者认为,通识教育固然重要,但是这些院校还是应该以“工具性”为主,兼顾“通识性”;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应包括基础英语、学术英语和专业英语;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中,虽然说借鉴他校的经验必不可少,但是建立自己的特色更为关键;在完成基础英语教学的前提下,做好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间的过渡工作,并确实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确保学生英语学习四年不间断;我们应该建立围绕专业、突出应用、具有校本特色的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1]朱九思,姚启和.高等教育辞典[Z].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3.
[2]胡文仲.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专门用途英语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致辞[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3]黄 芳.以培养“卓越工程人才”为核心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索[J].外语电化教学,2011,(1).
[4]潘懋元,等.做强地方本科院校[J].中国高教研究,2009,(12).
[5]卢桂荣.大学英语教学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6]杨治中.强化专业阅读:大面积提高专业阅读水平的途径[N].光明日报教育版,1997-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