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江玲, 严 桦, 杨 明
(1.江西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江西南昌 330022;2.中国科学院 规划战略局,北京 100864)
目前,大学生村官的数量已经攀升到20多万,成为“农村发展第一线”的重要力量。但该制度实施以来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村官的价值观和认识观问题,农村政策、管理、技能等知识缺乏问题,影响了其功能的充分发挥。针对这些问题,国家进行了一些教育培训。从形式上说,以短平快的突击为主,采取的是“缺什么补什么”的方式;从内容上说,主要是大学生村官典型事迹交流、农村常规知识的普及、岗位要求和工作态度等。总体而言,已有的教育培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几个主要问题都未得到有效解决。一是大学生选择村官岗位依然视其为过渡的跳板,这一方面表征为就业压力所迫,另一方面表征为大学生对农村工作的认识观和价值观有所偏误,显然常规的教育培训很难起到价值观纠偏的作用。二是专业不对口问题也无法解决,这一方面表现为大学不可能为千差万别的农村对口培养村官,另一方面表现出教育培训没有起到农村管理知识和专业技能系统补课的作用。教育培训的效果差强人意,可以归结为大学生村官制度尚属新生事物,教育培训也是时日尚短且未成体系。目前国家正在进一步完善,如农业部成立了10个大学生村官教育基地。
针对如何解决大学生村官自身的共性问题,本研究的重点:一是讨论大学生村官自身的问题是什么?二是通过再教育是否能解决大学生村官的问题?三是大学生村官再教育的形式是什么?四是大学生村官再教育的内容是什么?并在回答这四个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大学生村官再教育体系。
2009年,我们曾在北京M县收回了100份大学生村官问卷。2012年至今,又在北京、甘肃、江西、江苏和福建等五省(市)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和对相关群体的深度访谈发现,大学生村官自身的问题主要有两点:一是大学生选择村官的驱动因素与村官岗位的要求不符,这是价值观和认识观问题;二是大学生村官所具有的农村管理知识和专业技术不能满足农村需要而导致的心理落差,这是知识贮备问题。如某县仅有2%的对象回答选择村官的首要原因是为建设新农村贡献力量;也仅有2%的大学生村官打算期满后继续在农村留任;在专业对口是否会影响到其作用发挥的问题中,100%的调查对象回答是肯定的;但是在农业学科和管理学科的55%的调查对象中,仅有10名大学生村官选择当前的工作和自己的专业相关。这与文献研究得出的结论一致。
当村官的驱动因素与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原因紧密相连,如果大学生毕业后未能谋得一份好差事,当村官也是退而求其次的不错选择,一方面可以缓解就业的直面冲击,一方面可以作为跳板另谋出路。但是这种思想对于大学生村官制度发挥作用有大害。这种普遍现象会导致大学生村官无心在农村工作,最终结果导致制度失效,甚至失败;专业技术不对口会使大学生村官难以应付农村工作,导致大学生村官的积极性消退,进而影响到制度失效。如大学生村官擅长的专业技术能在农村发挥作用,这将是导引大学生提高积极性和发挥作用的最好点火器,当然仅从专业入手招募大学生村官会导致优秀人才进入农村的通道过于狭窄,但这显然需要考虑。
从这两方面的问题看,仅靠大学生自身短时间补充完善非常之难,如有外力帮助可能会事半功倍。这两个问题解决的核心:一是在价值观和认识观上帮助大学生清楚认识到通过努力在广阔农村也可以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二是在知识缺口上帮助大学生认识到工作和过去学习上的联系,并实实在在地帮助他们补上一些农村管理和农业技术上的课程。
再教育对不同群体进入社会后再适应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学生毕业后在农村工作出现思想和知识上的问题也需要有一定的外力帮助解决,显然,再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途径之一。下面将以再教育的概念、理论和实践为基础,讨论再教育解决大学生村官问题的可能。
再教育在国外被称为终身教育(Lifelong learning),这是一个广义的称谓,意指入职之后所接受的相对稳定的教育方式。[1](p157-169);[2](p111-114)在此基础上,国内外机构和学者所作定义主要围绕再教育群体、再教育时间、再教育内容和再教育目的四个方面展开,但是不同的定义有不同的侧重。
表1 再教育的定义
综上所述(表1),不同的国家、机构和专家对再教育定义存在差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定义接受再教育群体的范围是全覆盖概念,而教育大辞典中的接受再教育群体的范围仅限于专业技术人员。再教育的时间和目的大致统一,都是指在正规教育后入职,为了适应职业的需要接受的培训教育。内容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思想和技术两个方面,但由于岗位的要求不一样,培训的思想和技术内容也不一样。本文认同再教育群体范围的全覆盖概念,认为只要入职人群有需要,就可以通过再教育解决或者部分解决问题。因此,本文提出大学生村官再教育的定义:即大学生在脱离正规学历教育后,为适应村官岗位和社会的需要,接受的思想教育、管理技术和农业技术等培训,以此全面提升大学生村官对农村工作的认识观和价值观,是对大学生村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升的一种高层次的教育形式。
再教育在国内外所涉群体很广,包括教师、护士、图书管理员、西部农村青年、公务人员、企业管理者等。从综述的内容和社会实践的效果看,再教育已成为解决入职群体在工作岗位中碰到问题或者为了适应新岗位需要的一种有效途径(表2,表3)。
表2 国外再教育群体
表3 国内再教育群体
从表2、表3得知,再教育的方式既可以为踏入社会的人提供知识技能补充,同时也可以灌输和强调职业所需的价值观,或者两者可在再教育培训过程中同时强化,这取决于工作中的需要。因此,国内外再教育的经验告诉我们,大学生村官出现的价值观问题和知识技能的缺乏是可以通过再教育方式得到一定程度解决。
入职群体解决自身问题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自我学习、自我认识,属于自我纠错途径;二是通过外部的教育培训帮助学习、提高认识,属于外部纠错途径。再教育属于外部补充、调整和纠错形式。实践中,这两者往往是互相补充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是在不同阶段采用方式的主次不一。所以入职群体适应岗位问题不可能完全通过再教育解决,只能通过再教育帮助或部分解决。因此,在肯定再教育是解决大学生村官自身问题的重要途径之外,还要结合大学生村官的自我纠错的主观能动性。
大学生村官再教育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要想调动各方力量,协同帮助大学生村官解决问题需要精心制定原则、内容和构建体系。本研究试图提出一些有益于大学生村官再教育的内容,但囿于水平,只能抛砖引玉从原则、内容和体系上提出一些思考。
1.德育与智力相结合原则。当前面临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经济效益和功利效益逐渐成为个体选择的最重要因素。大学生选择村官的主要原因,不是出于支撑农村发展的动机。而大学生村官作为一种职业在经济上的比较效益或者综合比较效益相对较低,这必将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待这个职业的态度,因此,再教育要从德育和智力相结合的角度来提升大学生的认识观和价值观。
2.知识更新与发展能力相结合原则。大学生村官再教育的内容要在高等教育基础上,更加注重农村社会知识、农村管理知识和农村技术的教育培训。另外,农村基层工作虽然中央有统一政策,但是各地千差万别,在实现农村发展的大目标情况下,需要农村管理者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些都离不开知识的补充、更新以及能力培养。
3.学习与应用相结合原则。大学生村官再教育的教学内容是“以问题为中心”,一是针对在职岗位、技术任务的具体需要和本人的专业知识缺陷来决定补充内容;二是大学生村官再教育必须适应当前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能脱离实际,离开社会的需要是没有意义的;三是大学生村官再教育必须讲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能离开效益做文章;四是学习知识不仅要考虑当前的需要,还必须考虑未来工作发展的需要。
人,不只是生活在一种纯粹的物质世界之中,还必然生活在一种由理念、意识、观念和各种思想所组成的精神世界里。大学生村官作为一种“存在着”也一样具有此种特性。大学生村官无论作为一种特定职业,还是作为一种特定身份,或作为一种特定符号,都需要贯穿于特定的信仰之中。而此信仰包括物质主义和精神主义的。精神主义表现如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价值和意义具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和把握,对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和把握,对自身存在的过程、趋势和结果具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和把握。[16]因此大学生村官再教育必须有针对性地编制相关教材,共性内容可包括思想教育、农村的整体情况、大学生村官制度的演变和概况、农村管理知识、农村技术知识等内容;差异性内容是指不同地区根据情况编制相关教材,可以包括县农村的整体情况、农村管理知识、县农村涉及的专业技术等。除此之外,还应涉及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法律等知识。
1.思想再教育
在思想方面,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思想教育,防止村官出现“身在曹营心在汉”和“临阵脱逃”的现象。(1)在教育内容方面,加大宣传力度,使大学生村官端正社会主义方向,树立服务农村的意识,尽责尽职,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2)在职业道德方面,教育大学生村官们不要被物欲所左右,特别在商品潮涌动、社会竞争激烈、金钱拜物崇尚的历史阶段,应该努力做到“以知识不断充实为乐,以行为不受邪恶污染为荣”,以高尚的人格,尽责的工作在农村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17](3)在事业心方面,大力宣传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成功者的事迹和经验,要克服急躁情绪,尊重自己的服务对象,提高服务质量等。
2.职业再教育
(1)农村管理知识教育。农村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乡村本身具有特殊的权利体系和文化结构等村庄因素,大学生村官作为外来者这个角色很难被村民接受,要想在农村建立威信是难上加难。[18]对此,应着重解读农村社会的复杂宗族派系,了解乡村特有的权力体系和村民文化,并传授一些帮助大学生村官深入农村社会的好方法。
(2)农村实用技术教育。农村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农业的发展,大农业的概念包括农林牧副渔等,同时也涉及很多专业技术。大学生村官掌握农村实用技术不仅在工作上可以增加兴趣,并且可以专家的身份和农民进行沟通。
(3)其它知识教育。创新能力是时代对青年人的一个重要的综合要求,如何通过再教育的形式帮助大学生培养创新能力还需要深入研究。农村是一个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集中区域,精神生活也非常贫乏。因此,应该有一些兴趣爱好的课程,帮助大学生村官部分满足精神上的需要。
从全国看,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工作主要放在市县两级,教育、科技、农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扶贫等部门自上而下辅之以专项培训,培训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农村管理和农村技能知识,培训渠道主要依托各级党校、行政学院、高等学校、干部学院、团校等进行培训,培训方式采取优秀大学生“村官”介绍体会、乡村干部传授经验、组织大学生“村官”实地考察学习等。但是,如何把这些部门力量协同起来,形成一个稳定支持并长期实行的大学生村官再教育体系?本研究建议将大学生村官再教育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在国家层面上,由组织部、农业部、人力资源保障部等国家部委牵头组织全国范围内的大学生村官进行经验交流。二是省、市、县、乡的大学生村官负责人和村干部的培训和交流工作,以省为单位,由专门的教育机构负责,主要内容包括政策、管理培训和经验交流等。三是以市为单位,实行固定师资开班培训,主要内容包括思想、政策、管理和技能等培训。培训机构应利用好农业大学和党校力量,并辅之以一些社会培训机构,形成多层次、多元机构支撑的大学生村官再教育体系。
以国家、省、市为单位构建的三个层次的大学生村官再教育体系既能体现政策上传下达的统一性以及一些共性要求,同时又能满足不同地方的差异性要求,三个层次互为补充,环环相扣。开展大学生村官的再教育培训,收缩在市层面上既可以照顾到各地的差异性,又可以考虑到交通上的成本以及时间上的可能;开展大学生村官负责人和村干部的培训主要是管理和政策上的培训,差异性小,而且在省层面上开展经验交流具有实践意义;国家层面既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地举办大型大学生村官交流会,又可以实现典型管理、案例等推广,并完善政策,成为大学生村官再教育体系的重要补充。
大学生村官再教育应该分阶段进行渐进式教育,包括招考前教育、入职前教育、入职后教育、续职教育四个阶段。招考前教育指的是给参加报考的大学生了解农村现状和发展情况,以及大学生村官制度等培训教育,提供给大学生分析判断,并作出明智选择的一些现实素材;入职前教育是指对已经被录取的大学生为了适应村官岗位而接受的更为深层的农村情况、思想和管理上的教育;入职后教育是指对已经入职村官的大学生有针对性地设计思想、管理和技术上的课程,帮助其解决自身的不适应性问题;续职教育是指大学生村官在期满三年继续留在农村任职的人员,这时候应该作为党的农村后备干部进行级别更高的培训。目前来看,再教育模式主要应放在前面三个环节上,做到环环相扣。
大学生村官再教育不仅影响到这一个越来越壮大的群体,而且也关涉到农村的发展。但是大学生村官再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法律保障、通用教材、稳定投入和稳定师资等。为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大学生村官再教育是成人再教育一部分,应该将其列入相关的教育法规,从法律的角度上保障其运转的合法性。
2.组织专家编制大学生村官再教育的通用教材,包括大学生村官政策情况、农村知识、农村管理、农村技术等教材,并列入教育部的指定教材。
3.大学生村官再教育体系所需运转经费要列入财政预算,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实行稳定支持。
4.要整合、培养一批大学生村官再教育的师资,打造一支稳定的大学生村官再教育队伍。
[1]Markella Boudioni,Susan M.McLaren,Leslie P.Woods and Ferew Lemma.Lifelong Learning,Its Facilitators and Barriers in Primary Care Settings:a Qualitative Study[M].Primary Health Care Research & Development,2007.
[2]Berkowitz.Life - long Learning in a Large Australian Law Firm[M].Leg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10.
[3]张北生.世界成人教育概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4]〔英〕w·R·邓恩,D·D·汉密尔顿.能力培养与职业再教育[J].呼兰师专学报,1996,(4).
[5]〔德〕克鲁诺·哈曼特(Kruno Hernaut).德国和欧洲的工程教育现状和远景[J].继续教育,2006,(20).
[6]孟利敏.临床护士护理伦理再教育现状及其模式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
[7]穆晓霞.欧美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机制的比较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0,(5).
[8]张 沛.德国西占区“再教育”初探[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
[9]〔日〕丸山敏雄.美国经理接受再教育[EB/OL].国外企业文化,中国知网.
[10]李吉子.韩国文献信息学教育与图书馆馆员再教育现状[EB/OL].论坛,中国知网.
[11]赵 虎,赵 静.和谐社会聚焦点:西部农村青年再教育[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5,(6).
[12]张淑贞.毛泽东关于知青再教育理论的形成原因探析[J].文化与教育,探求2004,(2).
[13]庞明强.企业家的再造与职业教育[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4).
[14]和玉恋.谈谈警察再教育的途径与方法[J].河北科技大学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l,(2).
[15]郭素敏.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人员继续再教育的加强[J].山西科技,2002,(3).
[16]牟成文.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主体性建构的几点思考[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
[17]余科豪,程样国.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5).
[18]骆江玲,杨 明.大学生村官代表谁——以北京市M县红梨村为个案[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