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的语法化新探

2014-09-30 16:02宋佳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4年7期
关键词:于是语法化

宋佳

内容摘要:在词汇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于是”从介宾结构逐渐演化成了表示承接意义的句间连词。本文从历时的角度探讨了“于是”的语法化历程及其语法化原因,本文认为除了语言演变的动因——语法位置的改变外,人们在交际中的认知心理对“于是”的重新分析,也是一大动因。

关键词:于是 语法化 语法化机制

“于是”是现代汉语中的常用连词,用于连接两个分句,前后两个分句之间。往往含有三种承接关系:顺承关系;兼有顺承关系和因果关系;因果关系。例如:

(1)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朱自清《背影》)

(2)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是少年的女子,她们荡着小船……(朱自清《荷塘月色》)

(3)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鲁迅《孔乙己》)

其中,例(1)的“于是”前后两部分“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和“扑扑身上的泥土”之间,是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因此是典型的顺承关系;例(2)中“于是”前后两个部分“想起采莲的事情……”既在“记起《西洲曲》”之前,又是 “记起《西洲曲》”的原因,因此,二者既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也有因果关系;例(3)中“于是”后的“愈过愈穷”是“于是”前“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的结果,在这里“于是”是“因此”的意思,可与“因此”互换。然而,在古代汉语中,“于是”也作“於是”是两个词,二者组合后形成了介宾短语,译作:在这里;在这方面;从这时等等。古今的“于是”二词有何联系呢?

语法化通常指的是因为句法位置、组合功能的变化,具有实在意义的词向无实在意义的词演化语法现象。即古代汉语中的“实词虚化”现象。而现代汉语的连词“于是”正是由上古汉语的介宾短语“于是”发生语法化而形成的。那么,“于是”一词是从何时开始有现代连词的意义,又是从何时摆脱介宾短语的实际意义的呢?本文从历时的角度探析“于是”的语法化历程和语法化机制。

一、“于是”的语法化历程:漫长的过渡期

本文拷阅了十三经语料、二十四史语料、元散曲语料以及一些散文语料如《梦溪笔谈》、《敦煌变文新书》等等,发现“于是”一词从上古汉语伊始就已经进入了语法化的过渡期了,而整个古代汉语阶段包括上古汉语、中古汉语、近代汉语,“于是”一词一直都处在这个过渡期。我们这里的过渡期指的是:作为介宾短语“于是”与作为连词的“于是”并存的时期。

1、先秦时期的“于是”

(1)君子谓是盟也信,谓晋于是役也,能以德攻。《左传?晋楚城濮之战》

(2)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3)赵惠文王赐奢号为马服君,以许历为国尉,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此三例的“于是”含义都不尽相同,例(1)、(2)中的“于是”皆是介宾短语,分别解释为“在这(场)”“对此”,而例(3)中的“于是”是连词,意为因此,既含有顺承关系即赵奢被赐为马服君之后才与廉颇蔺相如同为,又含有因果关系正因为赵奢当了马服君才能与廉颇、蔺相如同位。这里的“于是”是一个词,而并非短语。可见先秦时期,介宾结构“于是”和连词“于是”是并存的,这时的“于是”已经进入语法化的历程了。

2、中古时期的“于是”

(1)九月丙午,诏曰:“尚齿重旧,先王以之垂范;还章解组,朝臣于是克终。《旧唐书·本纪第二·太宗上》

(2)五礼之别,其五曰嘉,宴飨冠婚之道于是乎备。《晋书·志第十一·礼志下》

(3)及魏高贵乡公甘露二年,天子亲帅群司行养老之礼。于是王祥为三老,郑小同为五更。《晋书·志第十一·礼上》

此四例中的“于是”意义也均不相同。(1)、(2)例中的“于是”都是介宾短语,分别译作:在这里,在这时。例(3)中的“于是”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中古时期的介宾结构“于是”和连词“于是”仍然是并存的。但与上古时期不同的是,这个时期的介宾短语“于是”的虚化程度加深了,“于”字的介词意义开始虚化丢失,“是”的指代意义得以保留,即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于是”在这个时期的使用频率增高,就《晋书》而言,共有“于是”524例,介宾结构的于是仅60例。由此可知,中古时期是“于是”语法化过渡期的进一步发展。

3、近代汉语时期的“于是”

由于民国时期语料的缺乏,本文仅以《清史稿》为据。

(1)癸卯,集蒙古诸贝勒,申前令,无擅杀掠。于是分兵两路,贝勒德格类、岳讬、阿济格以兵二万由义州入屯锦州、大凌河之间,上自白土场入广宁。《清史稿·本纪三·太宗本纪二》

(2)雍正元年,诏追封孔子五代王爵,于是锡木金父公曰肇圣,祈父公曰裕圣,防叔公曰诒圣,伯夏公曰昌圣,叔梁公曰启圣,更启圣祠曰崇圣。《清史稿·志五十九·礼三》

(3)必变今之法,行古之制,将治宫室、养游士,百里之内,置官立师,讼狱听于是,军旅谋于是。《清史稿·志八十三·选举三》

以上三例,例(1)中的“于是”仅表示顺承的关系,并无实意。例(2)中的“于是”表示因果关系,有“因此”的意思。例(3)中的“于是”是介宾结构,译作:在这里。然而本文统计了《清史稿》“于是”共163例,其中,介宾结构的“于是”仅15例。由此可推知,此时的“于是”仍是介宾结构用法与连词用法并存,但是介宾用法明显在向连词用法过渡,这一时期“于是”的虚化开始走向尾声,过渡期开始结束。

但是,从历史的角度看,《清史稿》的完成于白话文运动期间,即此史书还不能代表整个民国时期的语料。但是由于笔者缺乏民国时期的相关语料。因此,笔者在此只能大胆估计,“于是”的语法化完成时期应该是白话文运动之后,即白话文完全取代了文言文之后。

二、“于是”的语法化原因

本文认为“于是”由介宾结构虚化作连词原因有二:一是句法位置的改变。二是重新分析。

句法位置:逐渐固定出现在句首。

在古汉语中,介宾结构既可以出现在动词前也可以出现在动词后,变为连词的介词结构只能是出现在动词前。由于在古代汉语中主语常因在前文出现过而被省略,这样动词前的句法位置从表层形式上看有时就是分句的位置,而这正是句子层次上的连词出现的典型位置。常处于这一位置的介宾结构就有可能被重新分析为一个连词。而“于是”一词正是如此,本文拷阅的十三经语料、二十四史语料、一些散文语料如《梦溪笔谈》《敦煌变文新书》等“于是”用例共9450例,其中处于连词典型位置的用例共9257例。如:

(1)于是云庆见和尚数年并无消息,遂将涅槃经疏抄分付与道安和尚。(《敦煌变文新书·山远公话》)

(2)于是各鼓军而进一战大破虏师,遂弃牛羊而还。(《梦溪笔谈·曹玮大破虏师》)

这些“于是”皆位于连词常出现的位置,由先秦一直到近代,历经了几千年的演变,慢慢的固定出现在这个位置,经过人们认知习惯影响自然向连词过渡。

2、重新分析

重新分析是指没有改变表层表达形式的结构变化。一个可分析为(A,B)C的结构,经过重新分析后,变成了A,(B,C)。即,人们对词语搭配的理解的变化造成了词语用法和意义的改变。经过上文的考察分析我们知道,在整个古代汉语中,“于是”介宾结构意和“于是”的连词意都是并存的,这就要求人们根据具体的句子做出是连词“于是”还是介宾结构“于/是”的理解,如:

(1)则后世谓灵王实死于是,理不足怪也。《梦溪笔谈·辨证二》

(2)于是乃问群臣,群臣半言马半言鹿。《陆贾新语?辩惑》

例(1)根据句子,我们应该理解为介宾结构的“于是”即“死/于/是”,结构为“C/A/B”;而例(2)应该理解为连词“于是”即“于是/乃”,结构为“AB/C”。在整个古汉语阶段,然而“AB”结构的“于是”常常处于连词的句法位置上。加之,吕叔湘先生在《现代汉语八百词》对“于是”的解释是:表示后一事承接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可以用在主语后;口语里“于是”常常说成“于是乎”。由此可知,在口语中,“AB”结构的“于是”更为人们所接受。

三、结语

综上所述,“于是”的语法化从先秦时期就已经进入了语法化时期,而整个古汉语阶段乃至近代汉语阶段,“于是”都处于介宾结构向连词用法的过渡期。但是漫长的过渡期终究抵不过历史演变的命运,随着白话文对文言文的取代,逐渐摆脱了古意,虚化为现代汉语的连词“于是”。在其语法化历程中,“于是”句法位置的变更和重新稳定固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实交际中,人们认知需要的改变,更是“于是”一词的重新分析的又一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吴福祥.汉语语法化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范江兰.“于是”的语法化探析[J].民族论坛

[3]孟佳仪,张雷.“于是”的语篇关联用法浅析[J].2013(05)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于是语法化
不做逃兵
逻辑思维CEO脱不花:那些莽撞的人反而更容易赢
逻辑思维CEO脱不花:那些莽撞的人反而更容易赢
一个人的力量
介词“依据”的词汇化与语法化
汉语方言“驮”字被动句的特征及其生成机制
上古汉语“之”的词性及用法
《汉语史论集》述评
09手机总动员之双面奇兵
释“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