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碧
蒙古、朝鲜、达斡尔、赫哲、鄂温克和鄂伦春这六个世居少数民族的舞蹈,是黑龙江少数民族舞蹈发展的支柱,其中朝鲜族和蒙古族舞蹈是在中专和大学舞蹈专业中的必修科目,所以相对于其他四个民族的舞蹈有着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这也源于这两个民族在历史的发展中,舞蹈文化保留的完整性。基于理论与实践的基础,在舞蹈比赛和舞蹈演出中,以这两个民族作为舞蹈创作方向的作品也相对较多。但近年来,国家对于原生态舞蹈的发掘与支持的力度,使得在黑龙江的舞蹈工作者,致力于对达斡尔、赫哲、鄂温克和鄂伦春这四个民族的舞蹈进行原生态再现,这也推动了这四个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
目前,黑龙江省的高校和演出团体也在努力发掘与整理,黑龙江地域世居少数民族遗存的舞蹈语汇,并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在课堂教学与比赛汇演中。
齐齐哈尔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在创作、整理大量民族音乐、舞蹈的基础上,打造了大型地域民族风情歌舞晚会《阳光下的达斡尔人》。其中舞蹈《源》、《抹黑乐》、《达乡风情》、《又见炊烟升起时》和歌舞《罕伯谣》都是发掘整理之后编排的达斡尔族舞蹈与歌舞作品。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民族歌舞团在2013年第五届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汇演中,呈现了一场以黑龙江省世居少数民族歌舞为主的原创专场演出。舞蹈作品有朝鲜族舞蹈《情系乡俗》、鄂温克族舞蹈《敖鲁克雅神鼓》、赫哲族舞蹈《勇敢的那尼傲》、满族舞蹈《腰铃》、鄂伦春族原生态舞蹈《家园》。
大型现代民族歌舞晚会《恩都力乌拉》是黑龙江省歌舞剧院、杜蒙歌舞团等院团合力打造的,晚会的内容以达斡尔族、赫哲族、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为创作方向,同时加入了现代元素,创作了赋有现代气息、符合现代审美标准的歌舞作品。
黑龙江省四年一次的少数民族文艺汇演,给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提供了展示的平台,黑龙江十个世居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风采在每次的汇演中都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与好评。2008年和2009年黑龙江的漠河县举办了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歌舞服饰展演,这也促成了各少数民族和地区之间的艺术交流,丰富了黑龙江的少数民族文化生活,繁荣了少数民族舞蹈的演出舞台。
被联合国授予“音乐之城”荣誉称号的黑龙江省会哈尔滨,是亚洲唯一的“音乐之城”,这一称号的获得足以显示出黑龙江人独特的音乐领悟与创作能力。受俄罗斯音乐文化的影响,哈尔滨的西洋音乐世界知名,但是在少数民族音乐创作方面出品甚少。
音乐对舞蹈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少数民族舞蹈的创作也要有民族音乐的支撑,由于数年来民族音乐的作品并不多,所以还是有很大的创作空间,利用“音乐之城”强大的后盾,促使民族音乐得到发展,为少数民族舞蹈创作建立有力支撑。
随着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我国的各大旅游胜地都进行了旅游文化的打造,例如张艺谋的“印象”系列从2004年至今陆续创作了《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岛》、《印象大红袍》、《印象普陀》、《印象武隆》,这些都是依据各地域的自然风貌或世界自然遗产创作的艺术盛宴。
今年来,黑龙江省地域旅游文化产业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比如展现俄罗斯文化的哈尔滨俄罗斯风情小镇和伏尔加庄园、黑河中俄风情歌舞秀;展现冰雪文化的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漠河冬至冰雪节;漠河的夏季北极光节、大兴安岭地区的夏季蓝莓节等,这些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拉动地方经济的同时也展示了黑龙江省的地域特点。作为黑龙江省世居少数民族的鄂伦春族,每年举办的黑河新生乡鄂伦春族古伦木沓节,在2012年开始推广为旅游产业,在节日期间有鄂伦春族的民族歌舞和民俗文化展览。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旅游文化的巨大市场,给少数民族舞蹈的创作提供了展示的平台,我们应该利用这一优势促成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形成,这不仅丰富了龙江的艺术舞台,也创建了黑龙江省地域特色的旅游文化,同时也是对世居少数民族文化的有利传承。
对于舞蹈观众可以归纳为主动接触群体和被动接触群体。其中主动接触群体包括:舞蹈从业人员与舞蹈爱好者;被动接触群体也就是非主观意识下接触舞蹈的人。在黑龙江省世居少数民族舞蹈创作中,要尊重主动接触群体的审美需求,因为他们在接触舞蹈的过程中,会对舞蹈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观点;要引导被动接触群体,给他们清晰的舞蹈语汇展现,从而加深对黑龙江世居少数民族舞蹈的认识。
尊重观众的审美需求,首先要知道观众喜欢看什么。由张艺谋团队打造的《印象西湖》旅游文化演出就是一个满足观众审美需求的成功作品。白蛇传的故事早就家喻户晓,观众们在欣赏作品之前,脑海里就会浮想白娘子与许仙在雨雾中相遇的场面,还有白娘子运用法术在空中飞舞的画面。而《印象西湖》的最大特点就是将舞台设置在西湖的湖面上,真山真水地再现观众脑海里的场景,演员在湖水上“踏水起舞”的经典画面,这充分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求。
黑龙江省世居少数民族也有民间故事与传说,例如满族的《尼山萨满》;达斡尔族的《嘎西讷洞》、《萨吉尔迪汗的传说》;赫哲族的《希尔达莫日根》、《天鹅姑娘的传说》;还有讲述鄂伦春和鄂温克民族形成的传说《莱莫日根》。以上这些都是可以发掘的舞蹈创作素材,越是民间的传说故事就越会与观众的思维发生碰撞,与观众的审美产生共鸣。
成功的作品我们要去发现其闪光的原因,不是要完全照搬理念,而是要尊重观众的审美,更好的融合民族文化,创作体现地域特点的少数民族舞蹈作品。
少数民族舞蹈不同于其他的舞种,对于创作形式与内容这一方面有着严格的归属性。之所以要去引导观众,是因为观众在接触少数民族舞蹈时,可能对其民族文化并不了解,那么正确的引导就非常重要。这就要求创作的少数民族舞蹈作品在观众面前展现的方向要正确,这里的方向包括很多,比如:舞蹈作品的内容要符合民族属性;舞蹈作品的形式要具有民族特点;舞蹈作品的动作要符合民族风格。
《云南映象》的成功是因为编导把云南地域的少数民族歌舞原汁原味地展现在舞台上,并且融入了民族文化,使观众真正的了解了少数民族。我们可以看到编导把不同的少数民族歌舞都融会到了舞剧当中,却没有让观众的欣赏意识模糊混淆,这是因为编导所展现的少数民族歌舞是原生态的,是符合上述的少数民族舞蹈创作方向的,做到了尊重民族属性、突出民族特点、强化民族风格。
黑龙江省世居少数民族的舞蹈创作应该从成功的舞蹈作品中吸取灵感,把成功的经验运用到对世居少数民族舞蹈的创作中,虽然不是每个世居少数民族的舞蹈形象都保留得完整,或是无法以单独某一个少数民族作为大型舞剧创作的方向,但是我们可以借鉴《云南映象》的形式,把世居少数民族舞蹈以不同的展现方式融会到一部舞蹈作品中,这同时也可让观众从不同的角度了解黑龙江地域的世居少数民族。
黑龙江省世居少数民族舞蹈的创作资源是丰富的、可发掘的,在近年来的比赛、展演和民间活动中都能看到少数民族的舞蹈作品。我们应该利用地域优势,把世居少数民族舞蹈的创作与舞蹈教学相结合,把民族民间的舞蹈带到课堂,这不仅丰富了民族舞蹈的内容,而且还以教学的方式保留了民族舞蹈语汇。有了传承与普及,再进行舞蹈创作就有了坚实的后盾,无论是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还是进行民族舞剧的创作都会得到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