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静 林建群 王笑妍
场所精神在环境设计中是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认识其核心内涵在于对“场”的理解。在物理学中认为,场是“物体在引力场中受到万有引力,实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是依靠有关的场来实现的”。①由此引申,我们可以把其它领域中一切事物的相互作用关系,都归结为场。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场和实物并无严格区别,场就是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在人为的广场环境中,场所精神是由人在场所中聚集而构成的,壁画内容的精彩吸引大量的人观看,产生了能量场与聚集场。内容精神不同的壁画会给广场带来不同的精神氛围,场所精神形成也是不同的。
作者 场所精神的观点 学术价值诺伯格·舒尔茨精神的归属感场所具有明显特征的空间,是具有材质、形态、色彩的具体事物组成的一个整体凯文·林奇自明性结构内涵自明性和结构是属于物质空间形态,内涵就是个人的观念和对场所的理解,也就是人对于场所精神的体验斯蒂文·霍尔精神到知觉体验过渡人对场所的体验才是场所的本质,因此只有场所与人互动才能创造出人性的空间
提到场所精神不得不想到诺伯格·舒尔茨、凯文·林奇、斯蒂文·霍尔等大师,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场所精神进行了归纳与理解,如表所示。凯文·林奇指导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经典理论,这本名著是《城市意象》,原书系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于1960年联合出版。斯蒂文·霍尔则更强调具体的体验。在场所精神理论方面,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是挪威的建筑师、历史学家诺伯格·舒尔茨,他说设计或建筑是否具有意味,即是否具有场所性,本质在于是否显现场所的精神。通过对场所的认同与定位,更能使人了解环境的意义、感知场所的精神,这也是实现场所人性化的途径之一。在场所精神理论方面,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是挪威的建筑师、历史学家诺伯格·舒尔茨,他说设计或建筑是否具有意味,即是否具有场所性,本质在于是否显现场所的精神。通过对场所的认同与定位,更能使人了解环境的意义、感知场所的精神,这也是实现场所人性化的途径之一。②通过学习他的理论,笔者认为在壁画创作领域里场所精神指的是某种认同感和归属感。所谓的认同感、归属感是怎么建立的、又是怎样体现场所精神的?需要创作过程中认真地解析,要体现场所的精神,一定要确定场所的范围,采用哪种形式的空间形式布局,不同的场所因人们的活动需求不同,其内容不同、特性不同、所表达的情感不同,所具有的场所精神也就不同。③下面从两个案例说明场所精神。
解构主义大师彼德·埃森曼2011年设计的柏林欧洲犹太死难者纪念碑如图1-1所示,人们穿梭于纪念碑群中,参观者在冥想中、在散步中,在游戏中、坐在石碑上休息中等对整个场所进行体验,通过人与石碑的互动关系,可以时刻牢记曾经的历史罪行。纪念碑群使人们失去期盼,陷入沉思场所精神中,这就是怀念。在真实的体验与感受的地方,产生了沉思的意境,所有参观的人都会思考、回忆起过去的记忆。体现出参观者对场所的认同感,同时体现出作者在设计时的良苦用心,也明确整个场所的精神。
图1-1 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群
创业广场壁画主要是从内容和形式上建构。内容上,主要是认同史实。双鸭山建设史中的人、事及场景,由于时光流逝及经济发展建设多数已经不复存在了,本作品要重新把人和事的场景再现在壁画中。形式上,壁画墙的围合,主要采用的是中心发射式的排列组合。创业广场的壁画墙围合是以雕塑为中心的“核心放射式”排列(如图1-2),壁画群的墙体均向中心雕塑集中,发射使场的力量不断加大,形成聚集合的场所精神,使参观者产生精神上的归属感。
图1-2 创业广场壁画的平面图布局图
创业广场的场所精神主要是从“创业精神”体现的。以双鸭山农场六个阶段的创业史为壁画创作源泉,六幅壁画故事是层层递进不断向前发展的,发展的成果都是靠勤劳双手完成的,所以核心雕塑是手的造型。总结出创业精神是从无——有、小——大、不合理——合理、弱——强、不完善——完善等过程,从简单——完善——复合的过程。最后确定壁画墙是错位式的向心发射形式(如图1-3)。创业广场壁画创作设计同样是利用画面的典型性叙事情节来营造创业广场的场所精神,让没有经历过开拓农场的人们学习北大荒人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也决定了创业广场的体验互动场所精神,这种精神制造出纪念与崇敬的广场氛围。关注的是一种精神的传达和观念的延续,它所强化出的艺术性观感,让观者自觉地融入到特定的思想情境中。
图1-3 壁画效果图
场所中的空间形态是表达场所精神的重要条件之一,人通过空间中的感知、情绪和行为来认识场所,正是场所具有内在的品质吸引并支配人的活动,人们在场所中能够准确地定位自己,从而明确自身与世界的关系。④空间形态包括平面形态和竖向形态,如图1-4所示。彼德·沃克设计的景观作品,平面形态很简单,就是几何形的平面图,通心的圆,但生成立体的景观作品产生了高低、错落、肌理的变化。他的景观作品风格与形式简约,打破了古典园林的做法,其作品内涵是有形的、象征性及精神性的。
图1-4 IBM广场大厦的双池
空间的抽象特质或空间属性,每一种特质都是为了引发某种反应而设计的。⑤比如线特质在空间中的组合形式,例如紧张、松弛、恐怖、欢乐、沉思等,表达的空间感觉是不同的。紧张感觉的空间是由不稳定的形式零碎的组成、变化幅度大、色彩不调和、令人紧张的强烈色彩、线缺乏视觉平衡、没有视线放松点、坚硬磨光或锯齿状的表面,不熟悉的要素包括耀眼、刺目、抖动的光线,在某一范围内令人不舒服的温度,尖锐、刺耳、使人极度紧张的声音,如图1-5(紧张感觉的空间形态表达)所示。松弛感觉的空间形态是简洁,尺度包括从私密到无限的空间,适度、熟知的事物或材料,平滑的线条、曲线构成的形式和空间,结构具明显的稳定性,平展、怡人的质地,令人愉快而舒服的形状,柔和的光线,镇定的声音,充满宁静的白、灰、蓝、绿的空间色彩,“无需多想”等感觉,如图1-5(松弛感觉的空间形态表达)所示。恐惧感觉的空间形态是受到限制,明显的陷阱,具压迫和忍耐的情感特性,没有指向,无法判断位置和尺寸,隐藏的区域和空间,潜在的袭击的可能性,倾斜、扭曲或折断的平面,尖锐突出的要素,这些空间因素都会让人感觉恐惧,如图1-5(恐惧感觉的空间形态表达)所示。创业广场壁画墙的空间形态是由围合、夹持、合抱,形成了向心的、聚集的力量与互相吸引的力量,产生了轻松、愉快的、安静的场所形态。不同的场所空间形态,人的心理情绪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场所赋予什么样的精神,是直接与人心理感受有关系的。
图1-5 不同场所形态的心理效应
壁画名称 壁画叙事内容 壁画构图形式艰苦创业铸荒魂屯垦戍边树丰碑知青热血洒沃野改革开放谱新篇科技人才出发展科学发展展宏图
为了在特定广场的空间形态中表现壁画,必须明确边界。一个特定尺寸的形状和框架规定着壁画所在处的空间中的位置,决定着壁画之间的距离。这并非意味着它们与周围环境无关,正相反,为一个广场中特定位置构思和制作的壁面,若将其孤立起来就无法准确地观看。例如,腊万纳圣阿波利莱·诺沃教堂中殿壁上的长幅镶嵌系列画就必须作为面对面的对象相似作品去看,当一件作品在其更大的空间背景环境中的一个中心位置时,它才能真正既是自足的又是整个环境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⑥在广场壁画创作中,既要考虑整个广场的整体性,又要考虑壁画观看的角度与距离。壁画依附于弧形壁面,壁画群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能起到烘托整个场所气氛的关系。
广场不仅是一个多功能的物理性公共空间,更是承载文化内涵的精神空间。创业广场是由壁画群组合的视觉物理空间,具有清晰的边界,是场所灵魂的载体,从创业广场的壁画设计可以看出,营造广场上的创业精神,是创业广场的场所精神的体现。如图1-2所示,创业广场上的壁画数量是六幅,其叙事主题分别为艰苦创业、屯垦戍边、知青热血、改革开放、科技人才、科学发展;其构图形式分别采用了中心方形、中心圆形、中心三角、对角线等构图方式。
创业广场壁画在创作时充分尊重双鸭山农场的历史文脉。壁画属于创业广场的重要景观之一,换句话说“对景观的思考即是对场地的思考”。壁画布置由简单、不完善、不合理的排列思考,到完善的、合理的、复合式的空间布局关系的考虑,整个壁画群形成了扩散式、离心发射式的空间布局。体现了创业广场的“创业精神”。总之,壁画作为广场上的公共艺术品,无疑是引人关注并成为广场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和公众视觉的焦点;壁画在广场的场所中也是历史文脉视觉的叙述,是体现广场的场所精神。壁画常常和墙面结合在一起,墙面有很多的类型,如几何形态、自由形态等,所以壁画的内容、形式都会受到墙面的限制。那么墙面会围合成什么样的场所,场所对壁画的欣赏者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在设计前要对壁画墙壁的结构进行完整的、统一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完成适应人的视觉感知的壁画创作设计。
创业广场的整个场所成为具有北大荒精神指向的空间;壁画体现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与人文环境;壁画的主题内容形式也应与其大众性的时代精神、民族个性、地域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广场壁画要面对曾经在农场工作、学习、生活过的老领导、老干部、知青、外出创业人员、支边青年等大众,它是为农场人民服务的艺术。壁画是以纪念性为主题的,传达纪念性精神,将主题思想表述与观众的共鸣紧紧联系在一起。围绕着这个内容来表达场所精神。
广场上场所精神氛围的形成需要有恰当的壁画作品作为阐述,壁画作品的烘托使广场精神氛围更具有典型性,创业广场壁画就是依据场所精神理论所创作构思的,采用材料为白色的大理,雕刻技术为石刻。此篇文章主要是从广场壁画的角度来谈论场所精神的,表达人与场所精神的一种互动体验的表现形式,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场所精神的范围很广。通过创业广场壁画创作过程的实例表达场所精神,希望对后者有所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