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精英与大众之互动 ——基于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探索

2014-09-29 15:19魏继昆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延安时期精英

作者简介:魏继昆(1957-),男,辽宁康平人,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兼职教授,天津300381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及其基本经验研究”(批准号10XDJ0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要]精英和大众,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探索中,各自扮演了不同的社会角色,发挥了独特的社会功能。同时二者又始终处于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互动之中。其中,一方面是精英引领大众,即通过由“先生”到“学生”的路径,也就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实现的;另一方面是大众助推精英,即通过由“学生”到“先生”的路径,也就是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实现的。二者合力推进了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运动的深入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成效。

[关键词]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精英;大众;社会互动

中图分类号:D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10X(2014)03003804

精英和大众,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探索中,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独特的社会功能。其中精英为主导者,即扮演着推动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者、传播者、指导者的角色。而大众则是受导者,即扮演着接受者的角色,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体即对象。精英与大众始终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互动之中。即一方面是精英引领大众,另一方面是大众又助推精英,二者合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运动的深入发展。

一、精英引领大众:由“先生”到“学生”

从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探索过程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动和实现,首先是由中国社会精英引领的结果。因为马克思主义化的政治精英和知识精英,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他们肩负着用马克思主义启迪大众,实现其大众化的历史使命。如1940年10月,周文以《鲁迅先生与文艺大众化》为题撰文,强调要像鲁迅那样,站在大众立场上,为大众着想,为大众解放而战斗,坚持中国新文化前进的方向。他认为:“大众化是我们新民主主义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我们应该有更多更多的同志来干大众化工作,真正的来普遍提高大众的文化水准,真正建设起我们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1](P2)这虽然是论说新民主主义文化大众化问题,但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也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与客体的互动看,精英作为主体,扮演着“先生”的角色,他们首先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化,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走进大众,推动和普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在延安时期,特别是中共七大以后,马克思主义化的政治精英和知识精英,最主要的就是“动员全党来学习毛泽东思想,宣传毛泽东思想,用毛泽东思想来武装我们的党员和革命的人民”[2](P337)。这一职责,主要是通过由“先生”到“学生”,即“自上而下”的方式来实现的。

一是加强马列著作的翻译出版。这是精英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前提。如1938年5月,马列学院成立并设编译部,张闻天兼任主任,在其指导下,一批知识精英专门从事马列著作的翻译和编辑工作。“坚持公开宣传马列主义,出版翻印各种关于马列主义刊物与书籍”[3](P48)。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该编译部翻译和出版的马列著作,不仅在延安和各解放区发行,而且在大后方的重庆和沦陷区的上海等地都有发行。对此,毛泽东曾给予充分肯定,指出:“近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书籍翻译的多了,读的人也多了。这是很好的事。”[4](P813)

二是加强党报党刊的出版发行。这是精英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载体。1937年初中共中央成立了中央党报委员会,负责党报党刊的出版发行。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党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和政策,主要是通过党报和党刊走入全党和人民大众之中的。在延安时期,党报主要有《新中华报》和《解放日报》;党刊主要有《解放》周刊和《共产党人》。除此之外,还有在人民大众中具有广泛影响的《八路军军政杂志》、《中国工人》月刊、《中国青年》、《中国妇女》等。这些报刊都是精英从事中国共产党理论和政策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它有力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

三是加强党的通讯业建设。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以新技术为支撑的通讯业的建设,强调“在现代科学和技术发达的条件之下,许多科学上的成就,都应该运用到宣传鼓动上来”[5](P153)。正是在这一理念引领下,1937年1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了新华通讯社,1940年底,在原“新华通讯社”的基础上,以无线电新技术为支撑,正式建成了“新华广播电台”并开始播音。这是当时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先进技术载体。如远在昆明的西南联大师生收听新华广播电台广播后,写信给中共中央,称新华广播电台为“黑暗里的一盏明灯”[6](P578)。从此,通讯业就成了中国精英服务新民主主义革命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探索的新载体。

四是加强新民主主义教育事业的建设。这是加强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也是精英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重要渠道。在延安时期,党的教育事业主要是指导开展文化教育、业务教育和政治教育。从受教育者看,上述三种教育各有分工,如青少年以学习文化知识为主,对于文化水准较低的工农干部也以文化教育为主;对于实际工作者以业务教育为主。但是不管何种教育,都必须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治教育,尤其是时事政策的教育。如1939年12月,中国共产党陕甘宁边区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关于发展边区教育提高边区文化的决议》,就强调要努力推进陕甘宁边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深入边区人民对于当前革命的民族、民主、民生纲领的认识”。特别是“必须立足于进步的科学理论的基础上,为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而斗争”[7](P377)。实践证明,新民主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成为精英引领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平台和阵地。

总而言之,延安时期,在精英引领下,在精英与大众的合力奋斗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探索结出了丰硕的成果。斯诺曾赞颂中国精英的努力和大众的改变:“‘共产主义究竟意味着什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由于突然得到大量的科学知识,引起了伟大的梦想,开始‘回到民间去,到他们国家的基层乡土中去,把他们新获得的知识‘启示一些给知识上贫乏的农村,给生活在黑暗中的农民,争取他们的联盟,一起来建设一种‘比较富裕的生活。一个更好的世界是能够创造的,而且只有他们才能够创造这样一个世界,在这样的信念鼓舞下,他们把实行的方案——公社的理想——带到人民中去,征求他们的认可和支持。他们赢得的支持似乎达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他们通过宣传和具体行动使亿万人民对于国家、社会和个人有了新的概念。”[8](P103104)由此可知,精英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中做出了卓越贡献。

二、大众助推精英:由“学生”到“先生”

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探索中,不仅精英引领大众,而且大众也助推着精英。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人民翻身解放成了社会的主人,他们以其亲身经历深切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是其根本利益的代表者和实践者,是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是中华民族实现独立和发展的先锋,他们衷心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信仰马克思主义,所有这些都鼓舞和助推了精英的努力。如1941年5月,周文写道:“我们在‘陕甘宁边区所看见的,如音乐方面,在这几年来有了很大的成就,像那有名的‘黄河大合唱之类;美术方面,如木刻、钢笔画、毛笔画等等的连环图画,年画之类的发展;戏剧方面,如民众剧团、烽火剧团等上十个剧团的努力,有的是批判地利用旧形式,有的是在创造适合民众需要的新形式;文学方面,如《大众文艺》、《大众习作》的出版,对于大众化的作品大量发表和提倡,又如像诗歌朗诵的实验,街头诗歌运动的推行等等;新闻事业方面,如《边区群众报》和《连队生活战士报》等等,在创造着新的形式,各分区的地方小报,都也在向着这方向努力。”[1](P1314)以上的努力和贡献,推进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大众化的发展,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运动也不断走向深入,人民大众的思想素质和政治觉悟空前提高。徐特立于1942年7月撰文指出,辩证唯物论成为极时髦的论题,人民政治水准的提高也是超历史的。他认为,“五年来抗战武装了全民族的头脑,在思想上已成了不可战胜的民族”[9](P272)。所有这些,也吸引和推动着精英的反思、吸纳和提高,促使其实现“角色转换”,即由“先生”转变为“学生”,而大众则由“学生”转变为“先生”,这是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来实现的。

在延安时期,尤其是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的延安整风之后,无论是政治精英还是知识精英都努力转变角色,自觉地走入人民大众之中,向人民大众学习,拜人民为师,如许多作家纷纷访问平民百姓,走进劳动英雄,续写他们的崭新事业。1943年3月,党的文化工作负责人凯丰《在党的文艺工作者会议上的讲话》中就认为,以上变化,“就是表现延安文艺界向着新的发展方向的开始,向着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开始”[10](P372373)。又如画家张仃走进大众后就亲身体验到,画家一定要“到大众中间去,同时变成大众中的一员,全身心浸透大众的思想、感情、情绪,要重新以大众的思想去思想,以大众的感觉去感觉,用大众的眼睛去观察”[10](P392)。对此,1945年1月,毛泽东也告诉西方记者斯坦因,“我也是一个小学生,一个群众的小学生”,“老百姓可以教导我们很多东西”[11](P893)。事实确实如此。人民大众的创造也助推了精英的奉献和提高。

三、精英与大众的社会互动之成效

在延安时期,通过精英与大众之间的社会互动,即通过精英由“先生”到“学生”的努力和大众由“学生”到“先生”的推动,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运动蓬勃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种成效表现在思想理论方面,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及其知识精英,在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上,深入探索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构建,特别是深入探索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实质、原则、路径以及检验标准等问题,初步构建了具有中国特点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框架,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探索的科学引领和行动指南[12]。在实践方面,通过精英与大众合力奋斗,广泛而深入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运动,掀起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中国起步以来的首个高潮。关于这种变化,不仅为国内学术界所关注,也为国外学者所探讨。如费正清就有关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解放区问题的研究。他认为,在共产党地区,“群众参与文化、经济和政治活动的结果,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新的气氛。参加这种战时生活的人受到一种新信仰的感化,对农民群众产生了一种人道主义的爱。普通老百姓的这种宗教信仰含有这样的革命理想,即人们可以利用现代技术和新的社会组织来改造并丰富农民的生活。普通人的这种信仰鼓舞了干部和部队。为了使革命不断得到群众的支持,党的工作人员接受教导,应去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并想农民之所想。只有这样,党的干部才能领导农民群众创造新生活”。“这种关于解放的精神概念,成了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有力因素”[13](P283)。

可以看出,解放区的大众尤其是农民观念的重大改变,毫无疑问,这里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普及与贡献。这是国外学者的评价。从国内变化看,正是精英与大众的互动,才使马克思主义化作了改造世界的巨大力量。在政治上,巩固和发展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促进了抗战乃至全国革命胜利的历史进程;在军事上,促进了人民革命军队的建设,鼓舞了广大民众参军、参战,为夺取抗战乃至全国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经济上,促进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夺取抗战乃至全国胜利的物质基础;在文化上,促进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成为夺取抗战乃至全国胜利的精神先导;在党的建设上,加强了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成为夺取抗战乃至全国胜利的关键。简言之,“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14](P721)所有这些,集中为一点就是“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14](P724)。

综上所述,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论是精英还是大众,都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探索做出了卓越贡献。不仅如此,这一探索和贡献,对于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启示之一,必须坚持角色定位科学。一方面,精英必须清楚自身的定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把更多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15]。另一方面,大众虽然还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受导者,但是其内涵已经发生重要改变,因而在实践中,大众既要善于学习、理解和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及其实质,又要注重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变为改造世界的精神力量。启示之二,必须坚持精英与大众之间的社会互动。在新世纪新阶段,推动和实现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同样离不开精英和大众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社会互动。因此,一方面,精英要发扬过去的优良传统,继续深入大众之中,拜人民为师,继续从中汲取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智慧和力量;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大众仍要坚持优势互补,注重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与精英一起,合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入发展,同时又要注意反对割裂精英与大众关系的两种倾向,即“精英主义”和“大众主义”。

参考文献:

[1]高西莲,等.周文论文艺大众化[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3]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37-1949)[M].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

[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张闻天文集(第3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

[6]宋金寿.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

[7]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下)[M].北京: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

[8][美]斯诺文集(第2卷)[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9]徐特立文选[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10]延安文萃(上)[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11]延安文萃(下)[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12]魏继昆,等.延安时期中共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探索论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3).

[13][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

[14]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5]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讲话[N].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延安时期精英
金融精英速成指南
浅析延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渗透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要抓住哪几个关键点
“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早期大众化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
昂科威28T四驱精英型
精英云集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体育思想
延安时期党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