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育学困生的类型与其教学转化方法

2014-09-27 12:40周广才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4年8期
关键词:心理障碍学困生体育课

周广才

【摘要】在体育教学中,体育学困生是客观存在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引导体育学困生参与体育活锻炼,培养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而且应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体育的快乐,从而自愿地加入到体育活动中。转化体育学困生的工作,既是大面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又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体育与健康教学的目标所在。

【关键词】体育教学;学困生转化方法

素质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基本素质及教学质量,是体育教学实施素质进行教育的根本出发点。目前,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各学校的体育教学趋于正规化的同时,仍然有一批为数不少的学生,他们在体育课学习中,情绪冷落,懒惰涣散,体育课的成绩是靠“补助”及格的,体育合格标准是靠“求助”合格的。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研究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转化差生,从整体上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是当前体育教学急需研究的课题。

一、体育学困生的类型与分析

体育学困生,体育学困生是指体育品德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与体育教学不相适应,对体育活动缺乏兴趣和激情,不能自主参与体育活动,完成不了体育学习任务的学生。体育课成绩不及格、或《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不达标和体育不合格的学生。大概有下面几种类型:

1.智高体弱型

智高体弱型,是指体形瘦弱,但智力思维能力高的学生。这类学生,智力发展高,文化成绩好,是学习尖子生。但由于身体发育、体质状况不良、身体瘦弱、体育运动能力差,他们在体育学习上心有余而力不从心,常常产生学习上的心理障碍,个性孤僻,自卑感强,总认为自己体育成绩低人一等。他们过低估计自己的运动能力,只要动作技术难度稍大,就束手无策;练习次数稍多,就“吃不消”。畏难情绪制约着学习的积极性,生怕在同学面前“出丑”。因此,上课时总是回避学习,呆呆地看同学练习,自己却“缩脚缩手”。长期累积,他们的运动能力和健康状况就得不到应有的提高,与其他同学体质的差距就越来越大,这是产生学困生的主要原因。

2.意志脆弱型

意志脆弱型,是指体育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良好,但学习目的不明确,毅力差,或意志脆弱的学生。这类学生,由于对体育课学习的认识不足,没有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在心理上认为体育课太苦,太累,学习体育是一种“活受罪”。因而在学习上,往往怕苦怕累,学习无毅力,意志脆弱,身体练习处于被动退缩状态;有时被强制练习,则表现出无可奈何的神态,马虎应付,心不在焉,一有机会就想请假或干脆不来上课。这种情况,如任其发展,教学进度跟不上,学习任务不能完成,也会转变为体育学困生。

3.任性娇气型

任性娇气型,是指身体状况发育良好,但由于个性放纵且娇气的学生。随着经济发展,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大部分家庭生活环境优裕化,家庭设施现代化,家庭子女一孩化。如果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和严格要求,对子女视若掌中“明珠”,“家中小皇帝”,饭来张嘴,衣来伸手,有求必应。任性娇气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就会不断膨胀,形成习惯。这类学生一上体育课,明显表现出个性放纵,娇气十足,怕风吹、怕日晒,寻找借口“请假”,受不了半点儿疼。教师如果教育方法生硬,简单化,往往会产生负面的影响,这类学生逆反心理强,对老师的严格要求置之不理,或干脆不练习而退出课堂;另外,家庭教育与教师的引导环节脱离,也必然产生严格管理和严格要求的“真空”,使其任性娇气自由泛滥,学习渐渐形成惰性,体育运动能力下降,也会成为体育学困生。

二、体育学困生教学转化方法

教学转化方法,是依据在体育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分阶段地确定体育学困生的学习内容和目的,并利用有利于转化体育学困生的心理障碍,能主动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完成规定的运动强度和每次课学习任务的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分三个阶段来进行。

第一阶段:先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切入口,以主动参与运动为目的标,采用兴趣小组活动形式组织教学。确定强度指数均达1.3~1.45,平均心率115~125次/分。学困生共同的心理障碍,在于自卑感强,对体育课缺乏兴趣和学习热情。根据这种心理障碍,在教法、学法、练法、导法上都应从他们的心理实际出发,以趣引路,以趣激活,以趣调动。同时,适当降低学习难度与要求,在大量运动体验的活动中,逐步把学困生的学习引入学习轨道。“玩”代学,只要他们“玩”意浓,就让他们“玩”。例如,可组成篮球、足球、排球、健子、羽毛球等兴趣小组。让差生在“玩”和“乐”的体验中上完体育课,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逐步消差生心理上的消极因素心理障碍,提高主动参与运动的自觉性。而且,在差生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习欲望得到提高的同时,由于每堂课,都“玩”得浑身是汗,红光满面,因而机能和素质也必然相应得到锻炼和刺激,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第二阶段:以身体素质练习为教学基础,以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提高运动能力为教学目标。在第一阶段的学习基础上,教学的重点主要放在提高学困生“玩”的能力和质量上(素质与技能)。在教学中,运用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变换练习方法,采用循环练习项目,交替运用游戏和比赛法等),在教师指导下,选择以田径为主的各种专门性练习,渗透适量辅助练习手段,如小步跑、高抬腿、后蹬跑等教学内容,进行自学、自练、自鉴,课中有“玩”,“玩”中有练,练中有学,从中不断提高身体素质和基本技能技巧,达到完成教学目标的目的。这一阶段,其强度指数为1.4~1.55,平均心率达125~135次/分。

第三阶段:结合《体育教学大纲》,广东省体育课本教学任务,以掌握基础知识,基本运动能力和基本技术为教学目标。这一阶段,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瞄准学困生的自学自练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浓化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满足他们掌握“三基”的学习欲望。在教法导法上,采用“玩学导练考”的教学模式,以勤补拙,以练补弱。当然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表扬、鼓励学生点滴的进步,多给学困生营造自我展示的机会,让学困生多尝试学习成功的快乐,从中消除自卑感,增强学习毅力,燃起发挥拼搏的学习精神,与此同时,还应注意学困生自学、自练、自鉴习惯的培养与形成,使学生在“三自”中,不知不觉地打下较坚实的“三基”基础和自我评价能力,从而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这一阶段,其强度指数提高到1.45~1.6,平均心率达到130~140次/分。

三、总结

由于体育学困生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差,学习思想不端正,学习成绩远远达不到教学的要求,完成不了教师下达的学习任务,或害怕别人笑话、或自愿坠落,不思进取。教师应该全面、深入了解、分析和掌握体育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并针对学困生的个性差异区别对待,多管齐下,帮助学困生确定符合自己实际的学习目标。要有耐心、诚心、爱心去感化他们,以赢得他们的信任,培养他们树立正确人生观。教学过程要解决好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设计以及学困生的心理障碍排除等方面问题。教学转化方法分三个阶段进行,符合体育学困生的学习心理。教学转化方法的,是以激发学习兴趣为切入点,它引导学困生从不想学习体育转变到想参与体育运动,从没兴趣到有兴趣,从有趣到有乐趣,从有乐趣到有志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因而对体育学困生的心理转化过程,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从素质教育基本要求和整体教学质量上讲,都有明显的促进效果。

endprint

猜你喜欢
心理障碍学困生体育课
情绪疗法干预围绝经期心理障碍的研究进展
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初中生常见学习心理障碍及辅导策略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冰壶运动员心理障碍的克服
体育课
浅谈如何克服后进生的心理障碍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