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立雄
【摘要】现在的初中生面临着来自于各个方面的巨大压力,很多学生对学习没有什么兴趣,也没有足够的动力去努力学习,这也就直接导致学困生的比例大幅上升。而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要怎样做才可以真正解决这些问题呢?笔者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路。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
越来越多学困生的出现,对数学课堂效率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在教育全面改革的局面下,对学困生的转化也是提升整体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方式。要想有效地转化学困生,就要找准切入点,对症下药。在充分了解了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学困生的表现以及学困生的心理特点之后,运用一些相应的教学策略使学困生走出困境。
一、从学困生的心理角度切入进行转化
1.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
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素质相对而言比较差,如果成为了学困生,他们很容易自暴自弃,从而更加不愿意去学习,认为自己学不会这些知识,而后将学不会当作借口,每天的作业都是靠抄袭来上交,旷课也更是家常便饭,甚至还会和老师产生冲突。如果产生了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就一定要注意对这一类学生的开导工作。教师们应该在日常教学生活过程之中多加注意对此类学生的信心培养,学会发现并且扩大此类学生的优点。抓住生活中的细小优点加以称赞,帮助学生形成他们的自信心。
2.经常与学困生进行交流
绝大多数的学困生都十分自卑也十分容易恐惧,他们经常会因为学习成绩较差而被教师学生们瞧不起甚至引来家长的打骂。其实,没有一个学生会希望自己的成绩差,每个学生都想成为好学生。可是学困生的学习方法存在问题或者是没有良好的学习基础导致他们的成绩一直十分低下。正因为如此,初中数学教师一定要注意和这类学生经常沟通,要带给学生一种被重视的感受,让他们觉得自己也是这个集体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逐步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帮助学困生重新获得信心。
二、从学困生的兴趣角度入手
1.在教学中体现出趣味性
学困生最大的问题就是对学习没有兴趣,教师可以设定一些较有趣味的环节来帮助学生们学习,培养学生们在生活中发掘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相关能力,这是初中阶段数学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教学内容的需要,还要充分考虑学生好奇、求新、求趣的特征,挖掘语言学习中的趣味性,努力提高学困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讲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用早上初升的太阳来代表数学当中的圆,并用地平线来代表数学当中的直线,让学生通过对比的方式来理解直线与圆的关系,进而引出本节课所要讲授的内容。
2.通过趣味性提升学困生学习兴趣
对生活产生疑问是思考的前提条件,与此同时也是创新的一个奠基石。设定一些较有趣味的环节来帮助学生们学习,不仅会促进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帮助学生们树立他们对于自己能力的自信心,而且会大大提升他们对于数学学习的积极程度,从而为真正的拥有并掌握自身的思维迈出关键的一步。通过设立一些饶有趣味的假设环境来进行数学的学习,可以极为快速的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动力,从无心学习到主动学习,可以让他们自觉自愿的参与到相关的教学活动过程之中,从而在趣味活动中发现自身创意的来源,激活了学生们的思想。
三、从学困生的个性特点出发
1.根据学生特点,精心准备每一次数学作业
有一部分学困生成绩较差是因为作业没有认真完成,因此教师对每堂课布置的作业进行精心的准备,尽可能地发挥出作业的最大作用。作业的设计工作应和当天的教学内容相对应,而后再根据重要程度,依据教学内容对作业进行布置。若是多次的重复单调的练习,虽然可以让绝大多数学生掌握这种类型的习题,可是却并不能进行灵活的思考,可是这对于反应速度快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来说就没有了意义。而在下课之后的时间里,处于中上层次水平的学生会自主的去找习题锻炼自己,但学困生却并不一定会这样做。
2.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尊重学困生
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有一个优秀的学习成绩,学困生也并不例外。可是由于学困生的基础比较薄弱,学习能力和其他学生相比也有所欠缺,因此他们的意志力强度和其他学生相比也比较薄弱,对学习也没有一个长时间的热情,并不能恒定。因此教师一定要保证对学困生的尊重,要善于发现他们哪怕是细微的进步,数学教师要给予学困生足够的鼓励,给他们足够的信心去补上自己所欠缺的学业。
四、结语
学困生是数学教育发展过程之中一个比较大的困难,因此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也正是教学过程之中一个一定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大量有着过硬专业水平的教师,也需要教师们尽力去对学困生进行开导以及鼓励,在数学教学过程之中融入心理层面的教学以及帮助,而后将这种教学方式应用在数学教学过程之中。
参考文献:
[1]吴立宝,曹一鸣.初中数学课程内容分布的国际比较研究[J].教育学报,2013,9(2):29-36
[2]刘阳平.概念图的初中数学探究式复习课中的应用[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4,(4):79-81
[3]夏惠贤,牛德军.中美两国初中数学课程资源开发的比较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3,(1):54-59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