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庆峰
【摘要】多媒体以及网络技术,可有效改善学习方式,大大丰富了教学手段,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学生利用各种数学软件进行实验、猜测、推导、论证,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进行自主探索,成为了数学学习的主人;学生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经历认知结构的调整和重新组合,最终把新知同化后纳入原认知结构中,使学生构建合理、清晰的认知结构。
【关键词】学习需求;教学手段;自主探索;自我建构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有效地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是推动数学课程改革的有力工具。那么,我们在数学实际教学中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呢?
一、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儿童一般是依靠形体、色彩、声音和触觉来思考。”而信息技术正是可以将教育信息通过多彩的图像、声音、图表、文字等直观形象地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使学生在丰富的感性材料刺激下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在情真意切、生动感人的情境下唤起想象力的扩张、审美情趣的增长以及道德情操的升华。因此,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可实现对数学教学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给学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提供了可能,可有效改善学习方式,加快学生的理解进程,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
例如,在 “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中,我设计了一个动画。第一个场景:牛顿在树下看书,有一个苹果落下来,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第二个场景:一位王子在树下看书,有一个苹果落下来,王子负伤严重。在学生的大笑中,第三个场景出现:王子抬头,树高耸入云……这里,夸张的动画强化了由两个变化的量所引起的喜剧性的反差,使学生在笑声中一下子就捕捉到研究的主题。这样大大丰富了教学手段,拓展了师生交流的渠道,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二、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课堂应当成为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数学学习应当注重激励学生自得、自悟。学生在课堂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新《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应用“几何画板”,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进行自主探索,亲自去体验,更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我们用《几何画板》制作了《三角形内角和》课件,教师在课件中将要发现的对象“内角和的定义”、“怎样计算三角形内角和”等隐藏在精心设计的、循环渐进的教学情境中,并放置在教师机上,由学生通过网络来访问,让学生独立探索。学生利用各种数学软件进行实验、猜测、推导、论证,由学生在个人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协商,教师帮助学生共同完成以上问题,并加以整理,然后教师启发性回答解决学生的问题,并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使他们都能够体验由数学感念、公式、思想、方法等的发现、发明和创造所带来的快感。
三、促使学生消化吸收完成自我建构
陈培瑞老师在《教育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一文中说过:“教育的本质是塑造人、完善人、发展人。”我们可以利用信息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倡导新型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现代教育技术中多媒体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让学生在积极思维的参与下,经历认知结构的调整和重新组合,最终把新知同化后纳入原认知结构中,使学生构建合理、清晰的认知结构。
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时,我们利用多媒体信息创设协作和自主性学习的环境。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己去自主探索,发现规律。每一个学生可以利用“几何画板”作一个动态变化的直角三角形,通过度量各边长度的平方值并进行比较,学生对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产生很感性的认识;通过观察,学生发现任何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从而加深了对勾股定理的认识、理解和应用。
实践证明,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与数学教学进行整合,对于拓展了师生交流的渠道,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的学习能力;促使学生消化吸收完成自我建构都起到了重要的意义。愿我们的学生快乐自主的学习,愿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最向往的乐园,最终使他们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G].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1.
[2]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7.
[3]《小学数学知识概要与学法指导》编写组.小学数学知识概要与学法指导[J].河北教育(教育版),2012(Z1).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