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政
【摘 要】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应启发学生宏观性、整体性思维,努力建构大地理学习观念,使其能够在更高的视角和观察研究位置理顺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种有效的思维趋向。如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太阳辐射、地球公转及自转等事物与大气的运动、地转偏向力等现象联系,然后再将其和地球各个风带、河岸沙滩形成等现象搭建起联系,解释它们之间深刻的原因和道理。这样从宏观角度入手并向更微观处发展深入,就能从宏观上连续不断地向微观延伸,地理学习的各种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关键词】高中地理 空间观念 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5.115
一、地理空间思维观念的内涵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科学,它与人类生存空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正确认识人地之间、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是人类进行各项认知行为和实践活动的基础。地理空间思维观念是地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空间思维观念是在地理空间知识学习和空间能力培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效的思维系统,通过对地理现象的分布及空间关系的认知,能够建构学生地理空间意识,有助于学生透彻认识人地空间关系和形成正确的生存观,更好地进行地理学习。地理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其思维方式的空间特色,各种地理思维活动如记忆、想象、概括、推理等无一不借助各种形式的空间展开。研究地理空间思维的规律和特点,强调地理空间思维意识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地理学科素质教育有指导作用,也对地理教学模式的完善有重大意义。
二、中学地理空间思维建构的特点
1.空间形象性 地理现象如果超出了人类视野所及的程度范围,就必须通过其他观测手段来具体感知,形象地加以外化或思维形象的呈现。地理教学中经常通过地理模型、地理图像特别是多媒体图像等形象化手段来实现对地理事物的认识。地理空间观念教育也必须借助这些表象化手段开展教学。地理所研究的空间效果应在大脑中顺利转换为图形模式,形成心理地图,包含地图、模式图、景观图等。心理地图的形成需要丰富的地理空间想象力与扎实的地理基础知识。空间形象性作为地理空间思维的一个特性,是将同一地理问题置于不同的空间图形下进行比照,在大脑中以动态的图形表达地理原理、规律,或把静态图与动态图联系思考。它是对地理客观事物的高度抽象过程,是地理空间思维较高级的形式。
2.空间实践性 地理教育不仅应使学生懂得地理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具体实际生活中,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空间实践性。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和分析自然人文现象,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学会用空间观点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如在日本地理内容中有这样的设问:“在成田机场看到了什么?”“飞机起飞时,在飞机上看到了什么?”“飞机飞更高时,再看成田机场可看到什么?”这些问题是针对学生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空间观察视角的选取差异来设计的,对成田机场的地理事物进行视角细化,从而找出不同的观察点,再将飞机场的环境、事物状态作动态、多视角的分析,那么必然会因空间视角的选取差异性得出地理现象的差异性,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通过不同的视角和尺度全面掌握地理学多视角的思维研究方法,有利于学生运用多种思维和观察视角来准确把握地理的空间实践性。
三、地理空间思维建构对地理学习的启示
1.树立宏观性、整体性思维,建构大地理学习观念 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即地理事物或现象,其存在都有特定的地点、时间、状态等因素,并伴随着与其他因素的相互影响和制约。教师应帮助学生用整体的宏观思维方式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规律,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传统地理教学形成的微观地理研究学习模式有其优点,能够对地理现象作细致的分析考察,但却忽略了地理研究对象与周围事物之间的关联,而这种错综复杂的关联又恰恰是影响研究对象的强大动因,对掌握和理解人与地理事物之间、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2.营造关联思维模式,培养空间多视角、扩散性思维能力 学生学习地理的困难之一是无法将空间思维扩散化,不能行之有效地建立关联思维模式,以及无法对同一地理事物做多视角的分析、整合,这方面存在的问题要求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不能只停留在对某一具象事物做单角度的理解。因此,地理教学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培养多视角的扩散性思维能力,科学把握地理事物存在的依据和意义,得出全面的地理分析结果。如教师在讲解城市的地域结构相关知识点的同时,应努力培养学生对现实或模拟区划问题的解决思考,将各种研究要素充分调动,多角度展现,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事物关联意识。如在分析钢铁厂建造区位的合理性时,不能单一地分析距离原料远近的问题,也要考虑盛行风向、距燃料的远近问题,从而综合得出合理建造地点的结论。
3.重视多媒体辅助教学,强化空间思维能力 运用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能使地理课堂教学形象化、直观化、过程化,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形象直观材料,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从而理解掌握地理知识。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启发、引导学生地理空间思维由平面延伸到立体,引导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特征做动态的观察。如教师讲解地球自转产生偏向力的时候,学生对为什么运动的物体在北半球会右偏而在南半球会左偏的现象很难理解,这时教师通过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演示则会使学生直观、快速地理解地转偏向力偏转方向不同的原理,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应引导学生建立动态思维,使学生分析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时都会在头脑中呈现其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影像。例如,教师讲解降水类型时,可利用多媒体制作锋面雨、地形雨、对流雨三种类型降水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就能观察到逐渐形成降水的全过程,教师再通过三种类型的比较,启发学生思考,归纳得出降水类型的形成条件、特点及异同。
学生的地理空间观念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地理空间观念的形成离不开适时有效的评价。教师要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在过程性评价中,教师要将空间观教育目标分层细化,并以此来评价学生的达成情况。在结果性评价中重视考查学生图像信息的获取和应用能力、空间概念的判读和空间思维能力以及绘图能力等。
总之,地理空间观教育既是体现地理学科特色的要求,又是实现新课标提出的“核心观点”养成的重要途径。所以,笔者认为重视学生地理空间观教育并付诸于教学实践将在促进学生个体发展,体现地理学科价值,提升地理教师专业素养和突破地理学科在文综高考中瓶颈地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