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岁红
【摘要】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拓展学生思维,“学起于思”。第一,引导学生通过展开充分的思维来获取知识,要善于提供思维的杠杆,引导思维的方向,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显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困难、障碍、疑问和错误;第二,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及时给与鼓励和引导;第三,课堂教学中除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外,教师自己的思维也要得到充分展开,在教学过程中激活学生,提升自己,做到教学相长,使学生的思维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关键词】高效课堂;导学案;学生的积极性;能力提升
“10+30”高效课堂模式已经在我校开展了两年,编写和使用导学案也已经二年了。导学案是针对学生学习而编写的一种学习方案。从学生的角度帮助并促进他们自学。导学案的组成包括:学习目标,学法指导,学习重、难点,预习案,课内探究案,当堂检测(难度呈阶梯式训练题)我的收获及我还存在的疑惑等。经过两年的不断尝试与探索,备课组对导学案的编写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固定模式。下面我就讲我们高一化学备课组编制和使用导学案的情况以及在使用过程中的一些思考做一简要的汇报。
一、导学案的编写流程
高一化学备课组共六人,每人都有备课任务,每一个合格的导学案先由备课组集体讨论该章节的编排思路、题量、内容,然后由负责该章节的老师按照集体讨论的结果编制,初稿再由备课组讨论修改后,负责的老师再完善,备课组成员再审核,确认通过后才投入使用。导学案使得教师不再是照本宣科的讲教材,而是根据教材提供的知识,考虑学生的实际,按照由易到难或者其他的逻辑顺序提出问题,这样易被学生接受。
二、导学案的使用——学生如何使用导学案
①课前必须按要求去自主学习,才能保证课上充分的互动。 ②课上互学、高效利用:课堂交流离不开导学案、 课堂展示离不开导学案、 课堂生成离不开导学案 、 课堂引导、点拨离不开导学案。③导学案检查、及时到位,课下必须依据教师点拨,课堂互动成果修订导学案,要在导学案后的空白处写后记。每隔一段时间,将“导学案”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册。
三、收获
(1)导学案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有了成就感,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师生关系变得融洽。在课堂上,教师要积极营造思考和平等对话的良好平台,教师不再专制,学生不再盲从,师生之间形成双向影响、交互作用,真正使师生都成为共同学习、共同生活的主人。教育活动内容可由师生共同确定,共同感受,共同研究、分析、讨论;教育形式由师生民主协商选择,从而高效率地完成共同的活动任务,达到教育的目的。同时教师要辩证地对待一些事情,对于学生合理的说法、做法,要给予充分地肯定,尊重他们的想法、看法,如果他们有着不合理的一些想法,也要及时、正确地加以引导。课堂上,不再是教师提问题,学生回答。而是学生尽可能的展示自己,抢答或是提问或是讨论,尽最大可能发挥学生的主管能动性。
(2)导学案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方面帮助很大。例如在探究新知这个环节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先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同时把重点用红笔勾画出来,然后合上课本,凭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填写导学案,如有疑问的,再打开课本或者小组内交流意见,这样不仅培养了他们自学的能力,而且小组内的交流会刺激他们“比、学、赶、帮、超”的欲望,容易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风气。
(3)“10+30”高效课堂模式在我校实施以来,受到老师和学生的欢迎。在2013年的冬季学业水平测试中,化学成绩名列全市前茅。
四、思索
(1)导学案必须贴合学生实际,严格控制难度,保证质量,真正达到课堂上的“高效”。 我们在过去一年所编写的导学案中有一部分问题设计的难度偏大,知识点考查也比较综合,以致于学生的完成的质量不高。三个方面的因素提醒我们应注意探究问题的难度控制:一是教材的难度本身并不太大,如果设置的问题的难度高于教材太多,学生读教材不能完成导学案,自然也就不愿意再去读教材了:二是处于高一高二这样的学段尤其是高一,学生未适应高中的教学难度,有些问题可以在高三复习中再学习;三是我校高效课堂”模式刚刚起步,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还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应注意保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2)导学案要注意题量。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课业负担重,导学案容量适中,不能太多,做到“堂堂清”,“不欠帐”。
(3)探究点的问题一定要注意层次性。为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要对所选取的探究问题进行必要的分注,A、B、C层的学生应分别完成哪些相应的探究问题,要使得特优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优生受到鼓励,待优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思,思有所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提升了自信心。
(4)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努力做到“五放手”: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重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讨论;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或规律放手让学生概括;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上课时教师要让学生打开预先发下的导学案,明确本节课要实现学习目标,根据导学案上老师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先自己去读书、思考,去完成学习目标中的要求。教师一定要巡视指导,对学生有争议的答案可倾听学生自己的解释,一定要熟记于心,在讲课时解决。这两个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应该占去课堂教学一半多的时间。这个过程要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思维习惯、明显的学习障碍、学习的薄弱环节等等,以使引导能有的放矢,切中要害。最后教师就学生的问题及本堂课出现的问题精讲、点拨、解疑释惑,师生集体交流,学生归纳总结。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抓住要害,讲清思路,明晰事理,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5)我的疑惑。在一年的“高效课堂”实施中,我们发现很少有学生填写“我的疑惑”,很明显这一版块的设计没有体现出它应有的功能,也不能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明晰的线索。为了鼓励更多的学生填写“我的疑惑”,教师在“导学案”的评价中,可以考虑对这一版块的测重考评,即对于哪些提出特别有价值的问题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并提高“导学案”评价的等次。
(6)小结。课时小结应由学生自主完成。
总之,我们要坚定新课改的信心,以导学案为载体,积极贯彻高效课堂模式,使学生的身心达到更好的提升和发展,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