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登科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阅读是获得各种科学知识,了解社会各方面信息,取得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的极重要的手段之一,更是学好小学语文的关键。那么,引导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与途径有哪些呢?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一、为学生及时提供相应的课外阅读资料。二、教师为学生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想读书的欲望。三、提供交流的机会,好书与大家分享。四、提倡朗读、背诵,积累语言材料。正确引导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通过正确的阅读途径、采用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以实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激发兴趣;教给方法;提供资料;培养能力;创造条件;提供交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小学语文课程中阅读教学是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有赖于阅读教学来奠定基础。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教师也希望学生能积累大量的课外知识,养成热爱读书、勤读好思的学习习惯。但是让老师头疼的是学生没有阅读兴趣,那么这种状况该怎么办呢?在近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面临这种现状,翻阅了一些有关的书籍,了解到了相关的知识。
一、为学生及时提供相应的课外阅读资料
新课标的教材中,有大量需要学生课外去延伸、去发掘与课文相关的内容,教师的参考书上也经常刊登有网址可供查询;学生也有强烈的获取知识的动力。而大部分学生并不具备上网查询的条件,学校图书室及大部分学生家中又没有与教材相配套的相关资料、书籍,学生渴望课外拓展的愿望受到了限制。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增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就要求学生自觉的做到课外查找资料、积累资料。学生的阅读范围得到拓展,阅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得以提高。
二、教师为学生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想读书的欲望
低年级是人生阅读的起点,培养阅读兴趣至关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进了小学,认识一些汉字之后,就会产生认读词语、短句的欲望。如果我们因势利导,培养起浓厚的阅读兴趣,就会为他们持续阅读、提高阅读能力提供内在动力,一旦读书变成了自觉的要求、爱好和乐趣,将使孩子终生受益。因此,教师根据儿童心理,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每日开始为学生阅读一篇“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和古诗”;之后主要阅读叙事性作品和诵读优秀诗文。随着阅读的进程,到后来,逐渐由教师提供书源,由学生在家中准备一篇文章的朗读;最后,由学生自己提供阅读的材料;现在,由学生自主推荐阅读到的好书目。这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渐提高的过程。
这一过程,在“润物细无声”中使学生充分领略了阅读书的魅力,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听的越多,孩子的阅读愿望也就越强烈。那些第二天准备阅读的同学,并非只读了他为同学阅读的那一篇文章,而是翻阅了整本书的大部分文章,交流的乐趣也在其中。仅仅是听朗读,已不再能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许多学生已开始利用假日主动逛书店,开始有目的的阅读、购买图书了。阅读的兴趣已开始养成。
三、提供交流的机会,好书与大家分享
(1)教师除激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外,还可与家长沟通,把事先精心挑选的情节鲜明有趣、人物形象鲜活、语言节奏优美的好书目拿出来,供家长们参考。
(2)每周固定一节课开展阅读交流。前半节课让学生交流最近读书的体会、读到了什么好书、介绍自己的读书方法;后半节课让学生在交流后静静地看书,为学生阅读创造条件和机会,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3)倡导体验阅读。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体验,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并激励学生展开想象、感悟、质疑,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
四、提倡朗读、背诵,积累语言材料
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是让语文课堂上充满了琅琅的读书声,而非将一堂课大部分的时间花在所谓的课文分析上,花在“课堂提问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经常背诵,会使人的知识越来越充实,大脑越来越聪颖。而少年儿童正处于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不背诵,就不能积累语言材料,头脑里没有一定的语言信息,想提高语文水平就是一句空话。因此,有了阅读的兴趣,还必须有一定的阅读积累,二者相辅相成,才能互相促进、互相提高。孩子一旦有了阅读的兴趣,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其心灵也已随书一同打开。相信他们一定会在课内外自主阅读,其思维、感情、体验,徜徉在书海中,心灵获得洗涤、升华。
有人说:“一个人的语文水平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我想这“七分”主要指的是“阅读”,由“阅读”获得语文素养,获得生活知识。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从多方面指导学生阅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生活,感悟生活,享受生活。
参考文献:
[1]《新语文课程标准》
[2]《怎样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
[3]《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提高学生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