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三音节词语羡余现象动因分析

2014-09-26 00:37马启俊
安徽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词素同义音节

马启俊

(皖西学院 文化与传媒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羡余”作为语言学术语,是指语言形式超过了意义表达的最低需要,有一部分语言形式对于需要表达的意义来说是多余的。羡余现象是语言的本质特征之一,任何自然语言都存在羡余现象,现代汉语也不例外。

我们注意到,关于现代汉语双音节和四音节词语的羡余问题,学者们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和研究,也发表了一批值得重视的研究成果,而数量较多、使用频率较高的三音节词语的羡余现象,学术界至今尚未对此展开专题的、深入的探讨。有鉴于此,我们特意搜集了不同类型的现代汉语三音节词语羡余现象的实际用例,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其动因,并从语言规范化的角度探讨如何正确认识和使用这些三音节羡余词语的问题。

一、现代汉语三音节词语羡余现象的界定和分类

现代汉语三音节词语羡余现象(以下简称三音节羡余)是指在现代汉语那些有稳定结构和固定搭配的三音节复音词或三音节短语中,某个单音或双音成分所表示的意义,对于整个三音节词语所表示的意义来说,有所重复或多余,如果删除,不影响整体表义。例如:

(1)刘四爷并非是好惹的人!(老舍《骆驼祥子》)

(2)然此化名却涉及到近代思想史上的一个不大不小的疑问。(林辉锋《“张禄”是马叙伦的化名吗?》,《文史知识》2005年第9期)

(3)据调查,安徽贵池刘街的“荡里姚”傩班、云南昭通的邹氏“端公戏”等都源自于江西。(江民《鼓声阵阵管声悠,原始古朴江西傩》,《民间文化》2005年第5期)

例(1)“并非是”的“非”义即“不是”,与“是”在表示判断义上重复。例(2)“涉及到”的“及”义即“到”,与“到”在表示处所义上重复。例(3)“源自于”的“自”与“于”都可以译为“从”,在表示来源义上重复,因此这些三音节词语的第三音节都是羡余成分。

三音节羡余的构成成分在语言生活中经常被人连续使用,搭配比较固定,与没有羡余成分的原词语可以互换使用,因此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词的性质和功能。但是由于三音节羡余的羡余成分可有可无,一部分三音节羡余在原词语和羡余成分之间还可以有插入成分,如“并非都是”“并非不是”“涉及不到”等等,显然其结构尚未完全凝固为一个三音节词,还具有短语组合的某些特点,而且绝大多数三音节羡余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也没有作为词条收入,因此我们可视其为短语。本文所讨论的三音节羡余就是指这些搭配比较固定的三音节复音词或三音节短语,统称其为三音节词语,而非临时性的三音节语义叠架或因特定语境形成的临时羡余现象。

我们除了从书籍报刊和网络上直接引录外,还借助国学典籍、现代汉语语料库(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搜集到大量不同类型的三音节羡余的实际用例。胡敕瑞《从〈论衡〉与东汉佛典三音词语的比较看东汉词汇的发展》(《语言学论丛》第二十五辑,商务印书馆,2002)把三音词语分为二加一式、一加二式、三字连式,三字分式。通过对我们所搜集用例的考察,三音节羡余绝大多数是二加一式,一加二式和三字分式很少,而三字连式尚未发现。

(一)二加一式

双音词的第二音节词素与后加单音词的语义部分相同或完全相同,因此构成羡余。如上举“并非是”“涉及到”“源自于”,再如:

(4)或许,这正是解开秦始皇是否是吕不韦私生子这个疑难问题的一把关键钥匙。(靛媛《关于秦始皇是否私生子的历史争论》,《文史杂志》2009年第4期)

(5)截至到八月末,接待国内外游客503万人次,为农民增收上千万。(孙伟华《我市旅游收入突破9亿元》,《大庆日报》2007年9月6日)

还有一些是二加一式三音节羡余的后一单音词与前一双音词的两个词素都不同义,是后加上去的,如果去除,不影响表义。如:

(6)第三件事,则是关涉到闯王的那柄军刀了。(金庸《雪山飞狐》)

(7)即楚辞、汉赋以来,文学作品多有不够雅正的毛病,应当“正末归本”,返回到经典的规范之内。(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编·第五章》)

(二)一加二式

前一个单音节词素和后一个双音节词所表示的意义有重复之处,为羡余成分。此类三音节羡余数量较少,目前我们只找到“前三甲”“软棉花”“硬骨头”等用例,“前”“软”“硬”均为羡余成分。

(三)三字分式

三音节词语的三个单音词在内部结构上分立,此类三音节羡余数量也很少,我们只找到“全都是”“必须要”等用例。“全都是”的“全”“都”分别与“是”结合,义即“全是”“都是”;“必须要”的三个同义单音节词素并列组合,也是三字分式结构。不过由于“全都”“必须”现在也作为双音词使用,此类三字分式也可以看成二加一式。

二、现代汉语三音节羡余动因分析

现代汉语三音节羡余形成原因很复杂,既有历时的原因,也有共时的原因;既有内部结构生成上的原因,也有外部环境影响的原因。经过分析归纳,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六种具体原因:

(一)古代汉语遗留对现代汉语的影响

1.古代汉语三音节羡余在现代汉语里的直接沿用

李申认为羡余现象存在于上古汉语以来的每一个发展阶段,“但比较言之,这种现象在近代汉语阶段,特别是这一时期的词汇方面表现得尤为显著。”[1]他还在文中举例分析了“可煞是”“须索要”“这等样”“一般样”“一直迳”“爹老子”“娘母子”“尚兀自”“依旧原”“银子钱”“都尽总”等一些近代汉语的三音节羡余。从汉语的发展历史来看,三音节羡余在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中比较少见,结构比较松散,组合不够稳定,直到近代以后才大量出现,搭配才比较固定。

据我们考察,并列三个同义词的三音节羡余在先秦两汉的文献中就已经出现,如:

(8)览相观于四极兮,周流乎天余乃下。(《楚辞·离骚》)

(9)以弊邑之为盟主,缮完葺墙,以待宾客。(《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10)籍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史记·陈涉世家》)

(11)今厄会已度,府帑虽未能充,略颇稍给。(《汉书·王莽传》)

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卷三也指出了《汉书》和《三国志》中三个同义副词连用的现象:“同、共、皆、悉等字,《汉书》往往有之,陈寿《三国志》尤多,略识于此……‘皆悉俱东’(《陈群传》)、‘咸悉具至’(《先主传》)……”在汉魏以后的中土文献和汉译佛经中也都有大量的此类羡余情况,如“皆悉俱”“咸悉具”“悉皆遍”“更复重”等。

这类三字分式羡余现象并没有多少沿用下来,倒是中古以后出现的二加一式的三音节羡余在现代汉语里仍有较多的沿用,如:

(12)寻其源,出自于龙首也。(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卷一百六十二)

(13)六根所对无非是乐,众生闻有如是乐,故生贪乐。(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盘经》卷二十)

(14)众人说道:“闻达这个人是否是六朝人?”(清梁溪司香旧尉《海上尘天影》第四十二回)

(15)这个故典并非是我杜撰,自古就有了。(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一回)

这些在古代汉语中就已经出现的三音节羡余在民国时期又得到了更多的运用,因此在现代汉语中就更容易得到人们的认可和沿用。

2.现代汉语一些双音节词语中的文言意义和用法已经古奥难解,于是再增补一个单音节同义词加以重复和提示

现代汉语一些双音词成词后语义发展不平衡,有的词素义浅显易懂,而有的词素则沿用其来自文言文的古奥冷僻意义和特殊用法,因此古代汉语色彩浓厚。整个双音词文白拼合,人们不易理解其完整意义,于是再增加一个与文言词素意义完全相同或部分相同的现代汉语常用单音词,弥补其表义潜隐模糊的缺陷。这种语义的羡余补偿机制可以加强语义的辨识和传递,提高认知效率,实现表达优化。这种解释性叠加也扩展了音节,形成了三音节羡余。

例如“公诸于”“诉诸于”的“诸”本来是文言文中的兼词,相当于“之于”。今人往往不能明白这种文言词语的特殊结构和意义,把它等同于“之”,于是又加上“于”,形成三音节羡余。

(二)对现代汉语某些已经弱化甚至脱落的词义进行强化和补足

按照义素运动论的观点,义素运动具有不平衡性。随着古今语义的历时演变,一些双音节词语义素强弱不同,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处于从属地位的义素边缘化,如隐藏、磨损、弱化,甚至脱落,于是人们对词语自身的完足性认识不够或无法认清。为了强化表义重心,突显词义焦点信息,变隐性信息为显性信息,对语义弱化、失落进行补救,提高抗干扰能力,增加清晰度,就需要增加一个新的等价的单音节同义词,因而形成羡余。

如“截止”与“截至”在使用过程中语义的重心落在“截”上,“止”与“至”的语义有所弱化、模糊,于是就有人混淆了“截止”与“截至”,都增加“到”,以突出[+时间][+到达][+中止]等义素。如:

(16)《长假过后报税截止到哪天》(标题,纪宏奎,《中国税务报》,2004年5月19日)

(17)《截至到2002年6月30日为止,中地华夏咨询评估中心有限公司在北京地区完成的评估项目》(标题,《经济世界》2002年第11期)

“截止到”是“到……截止”的颠倒说法,“截至到……为止”即“截止”,而“截至到”就是三音节羡余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有“截止”“截至”词条,无“截止到”“截至到”词条,但是在解释“截至”时却用了“截止到(某个时候)”(第665页),这也是将“截止”“截至”二者混淆了。

(三)同义反复

汉语历史上早就有同义反复的语用现象,如双音节复语单义。三音节词语也存在同义复用,古代汉语有三个单音节词同义连用,或一个双音节词和一个单音节词同义连用,现代汉语主要是后者,即ABC:AB=C。这些同义复用式的三音节羡余,同义的双方互为羡余,因此是双向羡余和完全羡余,不是单向羡余和半羡余。如上举“必须要”,再如:

(18)现在,我们首先应当提到的,就是当时人是不是仅仅只知文笔的分别;说得再广一些,就是当时人是不是只知辞笔、诗笔、文史、文记诸称的分别。(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

这种词语与词语的同义复用,彼此结合得不是很紧密,可以分开使用,如“必须要”也可以说成“必须”“须要”“必要”或“要”。而例(18)后一句就去掉了“仅仅”,只保留“只”。“仅仅只”也可以说成“仅仅”“仅只”或“只”。另如“立刻就”“现在就”“马上就”“到处都”等。

现代汉语三音节羡余的同义反复还有一种是前面的双音词后一个词素与最后的单音节词同义复用,即ABC:B=C。如“源自于”“呈现出”“涉及到”“截至到”等等。这种三音节同义复用有一些可以看作两个含有一个共同词素的双音同义词的合并重叠使用,即ABC=AB+AC;或者说可以分开为两个同义双音词,即ABC=AB=AC。如“离开去”“处于在”“加入进”“介乎于”等。

(四)语义变化引起语法结构的调整

三音节羡余的表层结构延长,是为了满足深层结构表义功能的新需要,使信息传递能更加丰富明显,牢靠可懂,同时这也引起了语法结构的调整。由于语义发展引起结构变化,原来的某些双音节合成词逐渐结合紧密,结构凝固,整体只相当于一个单音节词(语义重心一般落在动词词素上),另一个词素意义磨损和表义功能潜隐,于是需要再增加一个单音节词素,弥补因语义(特别是古义)的弱化、衰竭和消失而带来的语义缺损,通过语法结构的调整来强调焦点信息,使语义更加完整明确,特别是使动作的[+位移][+趋向][+处所][+对象][+范围][+结果]等义素更加突显。如“出自于”“来自于”“源自于”的“自”和前面动词凝固成词,成为合成词内部组成成分,义素弱化,介词性减弱,于是加“于”以重新突出其介词的语法功能。“公诸于”“诉诸于”的“诸”向“之”靠拢,“诸”的介进名物功能趋于潜隐,所以再增加“于”加以强化和突显。

董秀芳在《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一书中说道:“语法化过程中会伴随一个词汇意义丧失的过程,这种现象以一种隐喻的方式称为‘语义退色’(semantic fading)或 ‘语 义 漂 白’(semantic bleaching)。”[2]语义的退色、漂白(即弱化和磨损)会使一些双音及物动词变成不及物动词,需增加词语,使其重新具有及物功能。如“波及”“触及”“顾及”“普及”“涉及”“危及”,《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在释义时为了突出“及”的词义和功能,都用了“到”,这就说明了人们增加“到”以构成三音节羡余“A及+到”的原因,就是为了增强具有[+对象][+位移][+趋向][+关系][+范围]等语义特征的成分的组合能力。

有些三音节羡余增加了意义虚化、半虚化的词缀“乎”“焉”或“于”,这些词缀多半是黏着词素,位置固定,构词能力强,但不参与词义构成,成为羡余的标记成分。邹嘉彦、游汝杰在《当代汉语新词的多元化趋向和地区竞争》一文中强调:“双音节词加上一个后缀或类后缀构成一个新的三音节词,这是当代汉语新词构成的重要途径。”[3]这样的三音节新词语常常是羡余结构。加前缀、后缀构成的三音节羡余有很多,如“老百姓”“无须乎”“庶几乎”“于是乎”“不在乎”“于是焉”“甚至于”“以至于”“姑娘家”“整天价”等。这些羡余词缀改变了原词根义的语体色彩,使其口语色彩、感情色彩或地域色彩增强。

(五)追求语音上的变化之奇与和谐之美

现代汉语词汇本来以双音节词为主,但是现在三音节词语也在不断增加,汉语向双音化和多音化(主要是三音化)发展也成为汉语构词发展的一个重要规律和发展趋势。韩晨宇在《汉语三音节新词语与类词缀的发展初探》一文中分析道:“多音节词语的增加是汉语词汇使用的需要,新事物的出现、词汇的丰富性和语素意义的引申、虚化等因素使汉语中三音节新词语有大幅增加的趋势。”[4]实际上三音节羡余也是导致三音节新词语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

汉语三音节词语使双音词和单音词组合为奇数音节的词语,走向了音节不对称,是对双音化发展趋势的一次突破。表面看这与汉语表达追求音节的骈偶和音步的整齐不相一致,实际上三音节词语使语音更富有变化,使自身和前后成分之间声调起伏错落,节拍变化有致,语流顺畅和谐,实现了新的语音形式的平衡与和谐。三音节羡余还通过改变节律与语感来帮助强化语义,突出焦点信息,加重语势口气,突出情感态度。因此三音节羡余在语音上可以体现某种变化之奇与和谐之美,可以增强表达效果。如果去掉羡余成分,剩下的双音词语音和语义的表达效果有时反倒有所欠缺。如:

(19)所称为“水鬼”也者,的确是人,并非是鬼,因他具着钻入海底的本领,人们以“水鬼”呼之。(民国郁慕侠《上海鳞爪》)

(20)把敌人的罪恶和阴谋揭发出来,公诸于世。(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第十八章)

例(19)的“并非是”使本句与前句对称,例(20)的“公诸于世”构成四字结构,与前句的“揭发出来”字数一致,形成对称。去掉“是”“于”会使语句不对称或不平稳。

(六)言语交际和语用修辞的影响

在言语交际中,三音节羡余虽然有悖于经济性原则,但是它能使语义浅显,更易于被人理解和接受。人的听觉和记忆有短时性,而三音节羡余更容易辨听、理解和记忆,特别是对人们理解和记忆古代汉语遗留词、文白夹杂词、罕见词更有效率。三音节羡余也改变了词语的语体色彩,将书面语口语化,更适应口语对话的特点,还有助于人们理解其言外之意,把握其情感态度,使交际效果更为明显。

从语用学的角度看,三音节羡余似乎对言语交际有害,但是实际上往往不是这样,羡余有时是必要的“啰唆”,是有交际策略的“废话”,不是纯粹的赘余和语病。

从修辞学的角度看,传统修辞格中就有很多羡余成分,如博喻、反复、回环、排比等,因此羡余与修辞有着密切的联系。羡余可以增强语言的清晰性,生动性;可以增加语言的和谐和音乐美感;可以渲染某种气氛,突出某种情感。因此三音节羡余在语境中恰当运用,也能达到修辞的最佳效果。

三音节羡余由于受言语交际需要和语用修辞效果的影响,在公众选择机制的作用下,有些使用频率极高,另一些则极低,使用者寥寥无几。2010年7月初,我们曾对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进行过检索统计,使用部分三音节羡余的语料数差别很大(见表1),从中可以明显看到其受欢迎程度和选择机制影响力的不同:

表1 三音节羡余语料统计表

三、现代汉语三音节羡余的规范化问题

三音节羡余是为了达到语义表达、语法构成、语音组合、言语交际、语用修辞等一些特定目的而对语言规范有所偏离,这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而不同的认识主体对三音节羡余的敏感和容忍程度是不同的。因此羡余有绝对性,也有相对性。三音节词语羡余成分如何认识和规范,是否需要限制或删除,关键看其对词语理性意义的重复、扩大是否偏离了特定的语言环境和背景预设,羡余度是否超过了可接受的限度,还要看其是否符合语言表达的具体需要、交际的实际效果如何。施春宏在《语义叠架原因论析》中说道:“规范的标准应该建立在语用值上,建立在能否无阻碍地实现了语言的交际功能上,这与用的人多、用的时间长是两回事。”[5]语言表达是以简化为其主流的,在确保明晰性的前提下,经济性就成了语言交际最重要的原则和内在规律之一。因此假如有没有羡余成分,表达效果一样,或者没有羡余成分更好,那就干脆不用羡余成分。羡余现象只能出现在不可缺少的句子里。

从目前的语言实践来看,有一些三音节羡余已经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已经趋向于固定化和词化,而另一些还处在不稳定状态,用与不用羡余成分似乎很随意。三音节羡余也不具备聚合关系上的类推性,相同的组合结构不同的聚合词语有些能够运用,有些仍未得到广泛使用,有些则根本就不能使用。针对这种情况,国家相关部门应有相应的规定,凡是已得到公众认可的、没有歧义的、可以强化表达的、符合语体运用要求的三音节羡余固定搭配,可以作为异形词加以确定和使用,其余的则限制使用,无效羡余则禁止使用。

三音节羡余对汉语词汇的理解、使用、研究以及汉语教学(特别是对外汉语教学)、辞书编纂等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理应规范使用,当然也要允许有条件的灵活运用,要将规范与创新发展结合起来。羡余现象往往从不规范到规范,有个自然选择或积非成是的问题。因此应尊重社会用语的选择权和语言的发展实际,不断调整规范要求,工具书、教材等也要及时跟进,做出相应的调整。总之,对待三音节羡余,要本着客观科学的态度,在实践中检验其生命力,在运用中推动其健康发展。

[1]李申.近代汉语词语的羡余现象[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8(3):49-55.

[2]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91.

[3]邹嘉彦,游汝杰.当代汉语新词的多元化趋向和地区竞争[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2):12-21.

[4]韩晨宇.汉语三音节新词语与类词缀的发展初探[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3):49-53,64.

[5]施春宏.语义叠架原因论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2):48-63.

猜你喜欢
词素同义音节
until用法巩固精练
基于词素解构的高中英语词汇扩充方法分析
拼拼 读读 写写
西夏文《同义》重复字研究
词素配价理论与应用
西夏文《同义》考释三则
从词素来源看现代汉语词素同一性问题
藏文音节字的频次统计
词素溶合与溶合词素
木管乐器“音节练习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