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庄子》不仅哲学思想体大思精,内涵丰富,而且其语言表达生动精彩,表现力强,因此《庄子》不仅对道家哲学和中国古代思想史贡献巨大,而且对汉语言的丰富发展和汉语言学的深入研究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其中《庄子》对汉语双音词的形成和运用就发挥了重要的影响作用。源自《庄子》的双音词的形成方式多种多样,在后世的长期使用过程中词义也发生了不同情况的演变,可以通过具体例证对此加以阐释。
关键词:《庄子》;双音词;形成方式;词义演变;例释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1101(2016)06007605
Abstract: Zhuangzi, rich in profound philosophical thoughts and characterized by its expressive and vivid language, contributed a lot to Taoism and the thoughts of ancient China, and also promoted the enric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the study of Chinese linguistics. Zhuangzi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forma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of double-syllable Chinese words. The formation of double-syllable words in Zhuangzi was diverse, and their meanings evolved over time, which can be explained by concrete examples.
Key words: Zhuangzi; double-syllable words; formation; semantic evolution; illustration
众所周知,《庄子》是一部哲学著作,其哲学思想体大思精,内涵丰富,在道家哲学和中国古代思想史上贡献巨大,地位很高。实际上,《庄子》还是一部在汉语言学史上产生巨大影响,因此不可忽视的著作。《庄子》的语言表达生动精彩,表现力强,对汉语言的丰富发展和汉语言学的深入研究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其中《庄子》对汉语双音词的形成和运用就发挥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在《庄子》复音词中,占绝对多数的是双音词,2 668个,占复音词的总数的97.44%。”[1]《庄子》本身的双音词数量多,后世由《庄子》语句和篇章截取、化生、凝结而成的双音词数量也很多。这些源自《庄子》的双音词,丰富了汉语词汇库,增强了汉语的表达能力,在不同时期的汉语言运用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给后世汉语书面语和口语以至深至巨的影响,为汉语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今天,我们除了在秦以后的各种传世的古代汉语文献中经常见到源自《庄子》的双音词外,在现代汉语口语和书面语中依然能够听到或看到来自《庄子》的双音词,这些双音词有的甚至是我们至今依然常见常用的时髦词语。因此,搜集源自《庄子》的双音词并研究其形成方式和在后世的词义演变情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庄子》词汇的本体研究,也有助于我们用更开阔的视野和发展的眼光去认识和评价《庄子》词汇在汉语言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对源自《庄子》的双音词,我们除了进行语言学的本体研究,观察其形成方式以外,还可以扩大考察和研究的范围,对其在后世运用和演变的情况进行纵向研究。由于这样的研究工作目前在庄学研究界尚未系统开展,所以本文拟通过列举一些源自《庄子》的双音词及其在传世古典文献和现代汉语里的使用情况,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和阐释,作为对《庄子》词汇研究的一些补充,同时也为将来在其运用和演变这两个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作些基础性的工作。
一、直接截取《庄子》原文而获得的双音词及其词义演变
直接将《庄子》原文中紧密相连的两个音节截取下来,按照原来的先后顺序加以排列,逐渐凝固而成的双音词,其在运用过程中词义多有变化。如:
1.斥鴳(后亦写作“尺鷃”“斥鷃”):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斥鴳”本为一种小鸟,后比喻胸无大志、目光短浅、安于现状的平庸之人。如唐李中《海上和郎戬员外赴倅职》:“一朝凤诏重征入,鹏化那教尺鷃知。”宋叶适《送龚述虎》:“去从孔鸾翔,勿受斥鷃呼。”毛泽东《吊罗荣桓同志》:“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
2.游刃: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养生主》)
“游刃”本为游动刀刃以宰牛,后凝固成词,比喻从容地展现才华,娴熟地显示技艺。如唐柳宗元《送苑论登第后归觐诗序》:“观其掉鞅于艺术之场,游刃乎文翰之林。”
3.肯綮: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养生主》)
“肯綮”出自著名典故“庖丁解牛”。筋骨结合的地方叫“肯綮”,后比喻事物的要害和关键。如宋黄庭坚《送李德素归舒城》:“婆娑万物表,藏刃避肯綮。”
4.造物:伟哉!夫造物者将以予为此拘拘也。(《大宗师》)
《庄子》中“造物者”共出现7次,表示化生万物的天和道。“造物”表示创造万物,为述宾词组,尚未演变为双音词,故均须与“者”结合,构成“者”字结构。中古以后,“造物”代替“造物者”,“造物”遂演变为名词性双音词,意义也发生变化,指代创造万物的天帝神灵,如宋苏轼《泗州僧伽寺塔》:“若使人人祷则遂,造物应须日千变。”宋陆游《村居》:“造物与闲仍与健,乡人知老不知年。”均指冥冥之中主宰世间万物的神灵。西方也有用“造物”的,如《旧约全书》第一章《创世记》说的就是上帝“造物”,上帝就是基督徒的“造物主”,不过此处“造物”为动词,指造物的行为。
“造物”在中古、近代汉语里还有另一种新词义和新用法,即表示运气、福分,此义在戏剧、小说等俗文学作品中常见,如元宫大用《范张鸡黍》第一折“这是各人的造物,你管他怎么?”《警世通言·俞仲举题诗遇上皇》:“解元好个造物!”此时的“造物”相当于“造化”。据《辞海》解释,“造化”主要有两个义项,即创造化育和运气、福分,也指天地、自然界。《庄子》中的“造化”在《大宗师》中出现三次,两次指自然界,一次以“造化者”出现,后者的“造化”指创造化育,所以“造化者”仍指天地或自然界。“造化”的运气、福分义在《庄子》中没有出现,此义是中古汉语以后才产生的。
5.管窥: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秋水》)
“用管窥天,用锥指地”,小与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管窥”形容“小”,的确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故汉东方朔《答客难》亦云:“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筳撞钟,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发其音声哉!”这是在《庄子》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两种鲜明的对比。“用管窥天”或“以管窥天”后世成了常用的成语。其中的关键部分“管窥”在《庄子》中本为二词,前为名词,后为动词,分别与“以”和“天”结合,形成介宾结构“以管”和述宾结构“窥天”。但是自《庄子》之后,“管窥”却脱离原语句内部结构,重新组合在一起,成了常用的偏正式双音词。“管窥”既可单用,如《后汉书·章帝记》:“区区管窥,岂能照一隅哉!”也可与有同样变化过程的“蠡测”连用,形成“管窥蠡测”这个成语,如《红楼梦》第十七回:“贾政点头道:‘畜生,畜生!可谓管窥蠡测矣。”“管窥”还可作为谦词使用。由于“管窥”所见必小,故后来又有“管见”一词,从古至今多为自谦之词,如《晋书·陆云传》:“苟有管见,敢不尽规?”成语“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窥豹一斑”“管豹一斑”等(均源自《世说新语·方正》)与“用管窥天”义近,亦很常用,附带提及。
6.枯鱼: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外物》)
“枯鱼”为偏正式复合词,本义指干鱼,后因为庄周贷粟于监河侯的著名典故而有了特指义,即比喻遭遇困境的人,或人如枯鱼般身处窘境。如唐钱起《罢官后酬元校书见赠》:“宦名随落叶,生事感枯鱼。”
7.明星: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盗跖》)
“明星”本来特指金星,即启明星。如《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子兴视夜,明星有烂。”朱熹集传云:“明星,启明之星,先日而出者也。”“明星”后来也泛指夜空中“明亮的星星”,词义正是构词语素“明”、“星”意义的组合,如上引《盗跖》中的此例。“明星”的特指义后来为“启明星”所拥有,于是其只表示泛指义,这种源自《庄子》的双音词用法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中。但是现代汉语中的“明星”还有新意义和新用法,即用来指称那些著名的表演艺术家、歌唱演员、运动员、科学家、教育家等有影响的社会公众人物,或在某个行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先锋模范,如“电影明星”“体育明星”“科技明星”“教育明星”“改革明星”等。如今“明星”甚至可以泛指一切有影响、有成就的人物,如“交际明星”“养殖明星”“致富明星”等,与“能手”义近。“明星”在与其他双音词组合后,有的还能省略部分词语,出现简称,如“电影明星”——“影星”;“歌唱明星”——“歌星”;“足球(篮球、排球等)明星”——“球星”等。
“明星”词义的变化,既有词义的扩大,也有词义的转移。关于后者,有学者分析说是受到了英语的影响,因为英语中称有名的演员、歌唱家、艺术家等公众人物为“star”,翻译成汉语正好就是“星”或“明星”,和汉语原有的词语“星”或“明星”义近,“明星”遂出现这种新用法和新词义。这应该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词义感染和渗透。
8.屠龙: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列御寇》)
“屠龙”本义为杀龙,为述宾词组,后凝固成词,比喻徒有虚名、毫无实用价值的技艺。如唐张怀瓘《书估》:“声闻虽美,功业未遒;空有望于屠龙,竟难成于画虎。”宋司马光《遣兴》:“待兔谋真拙,屠龙艺亦虚。”
“屠龙”在现代汉语中词义和感情色彩又有了新变化,也可用来比喻和赞扬同顽敌作英勇斗争,具有了褒义色彩。如柳亚子《有怀章太炎邹威丹两先生狱中》:“泣麟悲凤佯狂客,搏虎屠龙革命军。”叶剑英《远望》:“赤道雕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龙。”
二、间接截取《庄子》原文形成的双音词及其词义演变
将《庄子》原文中不相连的两个关键性的单音节词语截取下来,按照原来的先后顺序排列,或颠倒先后顺序,再重新排列组合,凝结形成双音词。这些词与《庄子》原文联系紧密,以《庄子》原文原义为表义的基础和运用的背景,又出现一些新的词义和用法。如:
1.果腹: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逍遥游》)
“果腹”是截取“腹”和“果”,再颠倒顺序重新组合而成,表示的意思也有所变化。“腹犹果然”意为“肚子还如圆圆的果子一样”,即肚子还饱饱的,而“果腹”则是“使肚子像果实那样圆圆的”,意即“吃饱肚子”,“果”由名词变为动词。如柳宗元《憎王孙文》:“充嗛(猴鼠之类颊中藏食处)果腹兮,骄傲欢欣。”“充嗛”与“果腹”同为述宾词组。
“果腹”后凝固成词,常用于否定形式,如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诺皋记下》:“和州刘录事者,大历中罢官居和州旁县,食兼数人,尤能食鲙,常言鲙味未尝果腹。”明谢肇淛《五杂俎》卷七“今世书画有七厄”条:“富贵之家,朱门空锁,榻笥凝尘,脉望(即蠹鱼)果腹,五厄也。”另有成语“食不果腹”,如郭沫若《中国史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但是,常有人将“果腹”误写成“裹腹”,如巫瑞书《南方民俗与楚文化——楚文化掠影》:“在物产丰富的地方,人们的饮食不完全是为了裹腹充饥,……”[2]刘心武《吃白果》:“冷面不是指供裹腹的东西,而是指人在生活里遇到的冷面孔……”[3]两处“裹腹”均为“果腹”之误。
2.濡沫: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大宗师》)
这个典故本来指鱼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后专用来比喻身处困境,互相济助,共度难关,意义有了很大的反差。《庄子》此段原文先后演化出十几条词语和成语,其中“濡沫”是间接截取原文后按原顺序排列而成的典故词语。如唐骆宾王《上郭赞府启》:“虽涸鳞濡沫,不觖望于鲸波;而决羽抢榆,颇思迁于莺树。”宋苏轼《和王晋卿》:“欲书加餐字,远托西飞鹄。谓言相濡沫,未足救沟渎。”金党怀英《村斋遗事》:“不知掉尾忘江湖,呴呴濡沫胡为乎?”清钱谦益《祭姚母文夫人》:“镞砺道义,切磨文章。呴湿濡沫,蛩巨扶将。”
“濡沫”亦颠倒作“沫濡”,如清黄遵宪《游丰湖》:“走雷转肠鸣,喝水乞沫濡。”同样源自这个典故的双音词还有:“呴湿”,如上引钱谦益例。“呴沫”,如《梁书·任昉传》:“故鱼以泉涸而呴沫,鸟因将死而悲鸣。”唐杜甫《舟中出江陵南浦奉寄郑少尹审》:“栖托难安卧,饥寒迫向隅。寂寥相呴沫,浩荡报恩珠。”“呴濡”,如钱谦益《翰林院侍读学士缪公行状》:“与田夫牧竖偶语,呴濡痴苦。”
3.隙驹: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忽然而已。(《知北游》)
“隙驹”是截取“郤”(又写作“隙”,唐陆德明《经典释文》:“郤,本亦作隙。”)和“驹”,再颠倒顺序重新组合而成。如果抛开原文的比喻用法和寓意,“隙驹”这种搭配是无法明确表义的,因此已凝固成双音词。“隙驹”借助《庄子》的常用典故和成语“白驹过隙”,表示光阴易逝或易逝的光阴,如《全唐诗·孟浩然〈家园卧疾毕太祝曜见寻〉》:“隙驹不暂驻,日听凉蝉悲。”《直讲李先生文集·处士陈君祭文》:“薤露易干,隙驹难驻,彭殇一揆,瞬息千古。”“隙驹”也作“驹隙”,如清邓汉仪(孝威)《甲子初夏假寓水绘庵即事奉柬巢民先生》七律八首之一:“岂知岁月同驹隙,遂使亭台变鹿场。”
与“隙驹”极为相似的双音词是“隙驷”,此双音词源自《礼记·三年问》:“将由夫修饰之君子与,则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若驷之过隙,然而遂之,则是无穷也。”如《文选·刘孝标〈重答刘秣陵诏书〉》:“虽隙驷不留,尺波电谢,而秋菊春兰,英华靡绝。”《刘梦得集·伤往赋》:“隙驷晨转,窗蟾夜通。”
《庄子》的《盗跖》另有类似的感叹时光易逝而难留的表达:“操有时之具,而托于无穷之间,忽然无异骐骥之驰过隙也。”取喻与《知北游》、《礼记》相同,但却未出现“隙骐骥”或“骐骥隙”等说法,可能与音节不同和约定俗成有关。
三、先截取《庄子》原文再置换其中的词语形成的双音词及其词义演变
先截取《庄子》原文相连或不相连的两个音节,再用同义词或近义词置换其中的一个音节,形成双音词。同一句或同一段话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形成多个双音词,这些双音词在后世往往有了比喻义或其他的引申义。如:
1.失步: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秋水》)
这就是著名的典故“邯郸学步”,用以讽刺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不能取得成功,反而丧失了原来的状态和技能。如宋姜夔《送项平甫倅池阳》:“论文要得文中天,邯郸学步终不然。”而双音词“失步”是截取原文“失”“行”,再以“步”置换“行”而形成的。如《隋书·王贞传》:“适鄢郢而迷途,入邯郸而失步。”
同样,上引原文“学行”又可通过截取和置换写成“学步”,代指学习,多为谦辞。如南朝宋鲍照《侍郎满辞阁》:“释担受书,废耕学文,画虎既败,学步无成。”
上引原文“故行”也可通过截取和置换写作“故步”,喻指固有的知识技能或传统。如清蒲松龄《拙叟行》:“我自有故步,无须学邯郸。”或指保持传统,如蒲松龄《代毕器先与新城王启》:“自昔文章裕后,渐失先畴;惟有忠厚传家,依然故步。”而由此形成的成语“故步自封”或“固步自封”,则是批评墨守成规,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2. 斫泥: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徐无鬼》)
这就是很有名的典故“匠石运斤”,原文文字不多,却写得惊心动魄,颇耐人寻味。匠石手法熟练,技艺超群,真可谓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郢人面对舞动成风、呼呼作响的斧头,面临鼻端与垩(石灰)皆尽的危险,竟然“立不失容”。只有对匠石绝对相信,才能如此“听而斫之”。这个典故具有很强的震撼力,为后人所喜爱,演化出的成语和词语也就特别多。其中先截取再置换形成的双音词如:
“斫泥”:从原文间接截取可以形成“斫垩”“斫鼻”,再以“泥”置换“垩”,形成“斫泥”。“斫垩”“斫鼻”“斫泥”三者都可以比喻技艺高超。如黄庭坚《题王仲弓兄弟巽亭》:“倘无斫鼻工,聊付曲肱梦。”宋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我语真彫朽,君诗妙斫泥。”元杨弘道《次韵张敏之新居》:“幸遇斫垩手,运斤与删厘。”
同样,源自这个典故的表示请人修改文章的恭敬、客气的谦辞有“斤削”“郢斧”“斧削”,都是先截取后再用“削”置换“斫”,用“斧”置换“斤”而形成。如:元戴善夫《风光好》第四折:“小官偶作一词,望大人斤削。”蒲松龄《十二月初六日答王鼐旧工部》:“又《哇吹》一册,幸惟郢斧。”茅盾《我走过的道路·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生活之一》:“我说:‘惭愧。还得请您斧削。他又自负地点了点头。”
四、对《庄子》典故进行提炼总结或引申变化形成的双音词及其词义演变
《庄子》中的大量典故寓意深刻,形象鲜明,对后人影响极大,因此由《庄子》典故原文的内涵经过提炼总结、引申变化,用原典故中有或没有的简明而又关键的字眼加以概括表达而形成的成语和双音词也就特别多。这些典故词语是对原典故意义的浓缩,其背景意义和新的寓意非常丰富,常常超出典故词语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由于其中的双音节典故词语存在特定的典故源头和文献背景,有特定的语言和文化内涵,因此已不再是普通的词语组合,而是凝固成了双音词。对这些双音词的学习和运用,必须掌握《庄子》的原文和原义,当然,对其在后世使用中出现的词义演变情况也应有准确的了解。如:
1.椿寿: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逍遥游》)
传说大椿以人间的一万六千岁为其一年,是极其长寿的树木,于是就用“椿”“寿”组合,比喻长寿、高龄。如晋庾阐《采药诗》:“椿寿自有极,槿花何用疑。”
“椿寿”亦作“椿年”“椿岁”“椿龄”等。如钱起《柏崖老人命予赋诗》:“帝力言何有,椿年喜渐长。”唐孟郊《井上枸杞架》诗:“花杯承此饮,椿岁小无穷。”宋范仲淹《老人星赋》:“君著明德,天陈瑞星,会兹鼎盛,荐乃椿龄。”
2.庄梦: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齐物论》)
此即非常著名的“庄周梦蝶”的典故,在古典诗文中得到大量引用,用以比喻迷离之梦或虚幻之事,或表达浮生若梦,世事无常的悲凉哀怨、惆怅无奈情绪。最有名的如唐李商隐《锦瑟》中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由此典故演化而来的成语、典故词语有近二十条之多。其中的双音词如:“庄梦”,即梦。如李中《暮春吟怀寄姚端先辈》:“庄梦断时灯欲烬,蜀魄啼处酒初醒。”“梦蝶”,指梦境。如元马致远《夜行船·秋思》:“百岁光阴如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蝶化”,喻梦境。如宋周密《悼杨明之》:“帐中蝶化真成梦,镜里鸾孤枉断肠。”元谢宗可《睡燕》:“金屋昼长随蝶化,雕梁春尽怕莺啼。”“化蝶”,指做梦。如明瞿佑《剪灯新话·渭塘奇遇记》:“化蝶能通梦,游蜂浪作媒。”“蝶梦”,喻指美梦。如唐李咸用《早行》:“困才成蝶梦,行不待鸡鸣。”“蝶魄”,喻梦境。如宋葛长庚《睡起》:“蝶魄游仙去,猿声惊梦回。”元赵奕《春日书怀》:“蝶魄迷幽梦,蛛丝绊落花。”皆是“蝶魄”与“梦”同时出现。“蝶魂”,同“蝶魄”。如陆游《新寒小醉睡起日已高戏作》:“栩栩蝶魂闲自适,绵绵龟息静无声。”
3.效颦:故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惜乎,而夫子其穷哉!”(《天运》)
这就是有名的“丑女效颦”或“东施效颦”的典故。如唐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三五:“丑女来效颦,还家惊四邻。寿陵失本步,笑杀邯郸人。”《红楼梦》第三十回:“宝玉心中想到:‘难道这也是个痴丫头,又像颦儿来葬花不成?因又自笑道:‘若真也葬花,可谓东施效颦了。”
后世的人们常用双音词“效颦”来讽刺那些只顾机械模仿表象,而失去本来面目,效果适得其反的人和事。也用做谦词,指勉强仿效。如唐刘知几《史通·模拟》:“盖左氏为书,叙事之最,自晋已降,景慕者多,有类效颦,弥益其丑。”《聊斋志异·凤阳士人》:“此市井里巷之谣,不足污君听,然因流俗所尚,姑效颦耳。”
“效颦”也作“学颦”,如《宋书·颜延之传》:“悦彼之可而忘我不可,学颦之蔽。将求去蔽者,念通怍介而已。”
类似的由典故演化出双音词的例子还有很多,如由《逍遥游》中著名的鲲鹏典故演化的双音词有“鹏路”“鹏程”“云鹏”“化鹏”“化鲲”“抟鹏”“鹏抟”“抟空”“抟扶”“抟风”“垂天”“鹏飞”“鹏海”“鹏举”“鹏图”“鲲池”“鲲海”“鲲化”“鲲翔”“图南”等;由《秋水》中庄子与惠子在濠梁之上观鱼时的著名论辩典故“濠梁之辩”产生的双音词如“临濠”“观濠”“观鱼”等;由《外物》中庄周贷粟于监河侯的著名典故演化出的双音词如“涸鲋”“涸鱼”“涸麟”“枯肆”“枯鳞”“枯鱼”“斗水”“涸辙”等。
通过以上的举例分析可以看出,《庄子》的语言表达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影响力,其词语受到后世的喜爱、继承和发展,相沿袭用和割裂置换生成了众多的双音词。这些双音词大多使用频繁,意义也因此发生了多种多样的引申,词语的结构和用法、文字的读音和写法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可以说,《庄子》对丰富汉语词汇库,提高汉语表现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其双音词的形成方式和词义演变情况值得我们归纳总结、深入探讨。参考文献:
[1]马启俊.《庄子》词汇研究[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有限公司,2014:56.
[2]巫瑞书.南方民俗与楚文化——楚文化掠影[M].长沙:岳麓书社,1997:239.
[3]邱振宝.“果腹”非“裹腹”[J].咬文嚼字,2000,6(3):11.
[责任编辑:范君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