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洁
(安徽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19 322亿元,实现了以两位数10.12%的速度增长。然而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匮乏、城乡收入差距大、区域发展失衡、社保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仍比较突出,国家财富的扩张并没有带动经济整体发展质量的提高,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并研究城市经济发展质量问题。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给中国经济带来了空前的影响,城市经济发展质量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通过对《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期刊网》《万文数据库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数据库的检索,主要搜集了1987-2012年期间关于城市经济发展方面的文献。从现有的研究现状来看,学者们对城市经济发展质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质量内涵;二是城市经济发展质量指标体系;三是城市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方法。
在经济发展历程中,人们最初的研究重点是经济增长数量、经济增长质量,很多古典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增长质量就是经济发展质量。然而人们在追求经济增长质量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如经济结构失衡、资源短缺、收入差距拉大、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增长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等,这些问题让人们逐渐意识到需要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区别开来。从概念上来看,经济增长表现为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物质财富总量以及人均持有量的增加,是经济规模在“量”上的外延与扩大;而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更是指一个地区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各种结构内部的协调与优化,是一个综合概念[1]。从时间上来看,经济增长的目标可以在短期内实现,也可以在长期实现;但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绝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它需要长期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从内容上来看,经济发展质量指的是经济增长过程中国民经济在稳定性、协调性、有效性、创新性、分享性和持续性等方面的优劣程度[3],可以带来经济、社会、环境等不同层面的正效应,而经济增长质量则很少考虑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因素。
经济发展质量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又有很大的联系。托马斯(Thomas)认为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速度的补充,是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4]罗伯特J·巴罗(Robert J·Barro)认为经济发展的质量除了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政治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健康状况、宗教信仰和犯罪等内容。[5]李永友根据传统发展经济学相关理论,认为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效率,还包括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及结构之间的协调性。[6]因此,经济增长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经济发展的手段,不存在零增长或负增长的发展;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最终目标和最终结果。
从前人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出虽然经济发展质量有明确且直观的含义,但其实际内涵极为丰富,不易把握。经济发展质量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包括一个地区经济总量的提高、经济效益的提升、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和经济分享度的完善等方面的内容,是一个地区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及结构内部不断优化和协调发展的过程。
1.国内外权威机构构建的经济发展质量指标体系
表1列出了国内外权威机构构建的关于经济发展质量的指标。
表1 国内外权威机构的经济发展质量指标体系
从表1可以看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联合国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等权威机构主要从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方面构建指标体系,指标比较全面,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指标数目过多,增加了评价的难度。联合国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世界银行和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等对经济发展质量的研究偏重于环境方面的指标,对其他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考虑甚少,但是联合国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利用加权综合的思想,将指标当前值和目标值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重,值得借鉴。中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仅仅考虑了经济结构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指标,指标体系不全面,易使评价结果失真,但是对经济结构和经济效益类指标描述比较详细,为以后构建经济结构和经济效益方面指标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国内学者构建的经济发展质量指标体系
虽然国内关于经济发展质量的研究还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但是学者们在构建经济发展质量指标体系的研究比较多,主要从经济发展质量的概念和影响经济发展质量的因素两个方面构建评价经济发展质量指标体系。
从经济发展质量概念的角度构建指标体系。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应当是融合增长潜力大、投入产出率高、结构布局合理、国民分享经济增长成果、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以及经济快速发展等6个方面的内容,而不仅仅是GDP的快速增长,因此,经济发展质量的内涵应包括稳定性、协调性、有效性、创新性、持续性和分享性等方面的内容[13-14]。他们指出经济效益越高、经济结构越合理、经济发展越稳定,则经济发展质量越高。王积业在多恩布什与费希尔对经济发展研究的基础上,认为经济发展是生产要素的积累、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资源利用及改进的过程,生产要素和资源环境是经济发展质量指标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两类因素。[15-16]王玉梅,胡宝光首次将产品质量纳入到经济发展质量的内涵中,产品的质量不仅包括物质产品质量,还包括产品的服务质量,他从经济发展效率、经济发展稳定性、经济发展结构、居民生活水平、产品质量和资源环境等6个方面构建了指标体系,并为以后关于质量的评价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从影响经济发展质量因素的角度构建指标体系。研究或判断影响经济发展质量因素,既要考察其动态发展过程,还涉及经济发展的后果和前景问题。从经济发展的过程来看,国内有大量文献关于经济发展与经济效益、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经济发展与经济波动之间关系的研究[17-18]。从发展前景来看,随着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发展理论的不断完善,学者们逐渐意识到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满足人的需求,因此将社会福利与成本分配纳入到经济发展质量评价体系中[19]。还有一些学者从制度变迁的视角解释经济发展,他们认为制度变迁是影响经济发展前景的关键因素[20]。从发展后果来看,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环境的恶化,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寻找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平衡点[21],而且更多地关注资源环境质量。
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经济发展质量指标体系至少应该包括6个维度:经济增长维度、经济结构维度、经济效益维度、环境质量维度、社会福利维度。尤其是环境质量维度和社会福利维度是评价经济发展质量水平必不可少的两个维度,这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是否以实现人的发展为中心,是否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学者们对经济发展质量的评价方法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主观评价法,二是客观评价法,三是组合评价法。
主观评价法又叫专家打分法,是专家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主观判断或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大小。主观评价法主要包括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二项系数法、环比评分法等。
客观评价法是根据指标数据的变化确定指标的权重,指标数据变化越大,指标数据反映信息越多,权重越大;反之,权重越小。客观评价法主要包括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熵值法、TOPSIS法、数据包络分析法、变异系数法、灰色关联度法、拉开档次法、离差最大化法等。
组合评价法,就是将主观评价法和客观评价法通过一定的方式组合,扬长避短,从而使评价结果更科学。组合评价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用一定的组合方式将主观权重和客观权重进行组合,一是通过一定的组合方式将主观评价结果与客观评价结果进行组合。现在学者们普遍使用的组合方式主要是平均值法、Borda法、模糊 Borda法、Copeland法。[22]由于不同组合方式的评价结果不一样,怎样选择最优的组合方式成为学者们重点讨论的问题。曾宪报提出分别用Kendall一致性系数检验法和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检验法对组合评价进行事前事后检验,认为只有通过了这些检验,才能使评价结果之间相互印证,对单一评价方法的组合才是有效的。[23]表2列出了三种不同评价方法的优缺点及代表学者们研究成果。
表2 三种赋权法的优缺点及代表学者们研究成果
主观评价法很好地反映了专家知识经验,但由于 主观价值判断标准因人而异,因而构建的权数缺乏稳定性。客观评价法反映了数据的真实信息,但是没有考虑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这两类方法或者偏重于依靠主观经验,或者偏重于依靠客观数据,没有综合考虑经济评价的主客观信息。组合赋权法虽克服了单一赋权法的缺陷,但组合权向量的确定都是在给定每个指标评价值的基础上进行的,不仅如此还要求评价值是以精确信息形式给出。当评价值没有给出或者评价值信息模糊、不确定、不完全的情况下,以上的方法基本失效,因此有关组合评价法的研究还有很大空间,有很多方面值得进一步完善。
从现有的研究状况来看,学者们对城市经济发展质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从最初经济增长数量的研究逐渐过渡到经济发展质量的研究,并且对经济发展质量的研究逐渐趋于全面,但是现有的研究成果仍不够系统,而且比较纷杂多样。从城市经济发展概念来说,很多学者没有明确界定经济发展质量和经济增长质量的界限,对城市经济发展概念的界定缺乏统一性、完整性和包容性。从经济发展质量指标体系来看,由于学者们基于的研究视角和评价对象的不同,指标的选取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从而易使评价结果失真。从现有的评价方法来看,组合评价法很好地克服了单一评价方法的缺陷,但是如何将单一评价方法进行有效组合以及如何克服不同方法间的非一致性等问题仍需进一步完善。
城市经济发展质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因此学者们必须倾注更多的精力研究经济发展质量;首先,辨析城市经济发展质量与其相关概念,并准确界定经济发展质量的内涵。其次,构建城市经济发展质量指标体系更应注重指标的全面性,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最后,提高政府和学者们对城市质量问题的关注,把城市质量问题上升至国家政府层面,给出切实可行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政策建议。
[1]范舒.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比较与实证分析[D].西安:西北大学,2011.
[2]于红英.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综合评估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3]何伟.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4):49-56.
[4]托马斯.增长的质量[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147-153.
[5]罗伯特·J·巴罗.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51-57.
[6]李永友.经济发展质量的实证研究:江苏的经验——基于经济发展质量指标体系的分析[J].财贸研究,2008(8):113-118.
[7]WCED.Our Common Future[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225-233.
[8]United Nations.Divis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M].Hidicator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Guidelines and Methodlogics,2003:(3).
[9]World Bank.World Bank Develops New System to Measure Wealth of Nation[J].Washington D.C.,1995.
[10]匡耀求,乔玉楼.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与理论模型研究述评.热带地理,2000(4):326-330.
[11]谢洪礼.关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述评(三)[J].统计研究,1999(1):61-64.
[12]国家科委.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
[13]刘有章,刘潇潇,向晓详.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经济增长质量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1(4):105-108.
[14]孙晓华,郭玉娇,周玲玲.经济一体化、地方保护主义与地区专业化[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1):3-10.
[15]王积业.经济增长因素分析[J].科学世界,2008(11):23-25.
[16]多恩布什,费希尔.宏观经济学[M].范家骧,译.第7版.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7]陈浩然.河南省经济增长质量实证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4.
[18]钞小静.经济增长质量:一种理论解释及中国的实证分析[D].西安:西北大学,2009.
[19]汤向俊,任保平.福利分配平等性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基于新中国六十周年数据的理论和实证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09(9):19-29.
[20]孙浩.制度与中国经济增长[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
[21]朱翠华,张晓峒.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的实证研究[J].生态经济,2012(3):48-53.
[22]郭显光.一种新的综合评价方法:组合评价法[J].统计研究,1995(6):56-59.
[23]曾宪报.关于组合评价法的事前事后检验[J].统计研究,1997(6):56-58.
[24]范柏乃,单世涛,陆长生.城市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筛选方法研究.科学学研究,2002(6):663-6.
[25]刘慷豪.柳治国.区域投资环境竞争力的模糊综合评价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06(9):50-52.
[26]赵光华,丁艳萍.基于 AHP的区域经济差异评价方法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6(12):136-137.
[27]陈佳,吴润衡,刘喜波.2004年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分析评价[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7(5):15-24.
[28]田钊平.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基于恩施州与湖北省的对比分 析.三峡论坛,2011(5):47-52.
[29]杨竹莘.基于集对分析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以环渤海地区为例[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9,39(2):10-18.
[30]毛定祥.一种最小二乘法意义下主客观评价一致的组合评价方法[J].中国管理科学,2000(5):95-97.
[31]林元庆.方法群评价中权重集化问题的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2(10):20-22.
[32]祝爱民,于丽娟.产品质量评价的熵值-模糊组合评价法,工业技术经济[J],1999,22(2).
[33]韩兆洲,黎中彦.区域综合经济实力统计测度研究.广东商学院学报[J].2012(3):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