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 仪,李 倩,田伟明,温志刚
(1.河北省中医院,河北石家庄050011;2.河北省友爱医院,河北石家庄050031)
颈椎病是骨科临床的一种常见病,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经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的疗效已获得肯定,并成为手术治疗的“金标准”[1-2],但部分患者在术后康复过程中出现或长期存在颈项背部僵硬疼痛、活动受限等轴性症状(AS)[3]。2005年3月—2008年4月笔者观察了中药熏蒸配合奇正消痛贴治疗颈椎病术后轴性症状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上述时期在河北省中医院行颈椎前路椎间融合术出现AS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女14例,男16例;年龄33~68(42±2.7)岁;轴性症状分级:Ⅰ级4例,Ⅱ级10例,Ⅲ级16例。对照组30例,女13例,男17例;年龄32~68(43±1.6)岁;轴性症状分级:Ⅰ级5例,Ⅱ级8例,Ⅲ级17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在伤口愈合拆线后2周给予中药熏蒸1次/d,每次30 min,配合外用奇正消痛贴膏,1次/d,每次贴8 h。对照组仅在伤口愈合拆线后2周给予中药熏蒸。中药组成:制川乌30 g、制草乌30 g、川椒15 g、伸筋草30 g、透骨草30 g、土元 15 g、红花 15 g、川芎 15 g、乳香 15 g,1 次/d,每次 30 min。在治疗第1周、第2周、第3周末观察2组AS改善情况。
1.3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症状全部消失;显效:症状大部分消失;有效:症状减轻;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无改善。痊愈+显效计为优良。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AS统计软件,采用秩和检验进行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组治疗第1周末、第2周末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第3周末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1。
3.1 颈部AS的临床表现 颈部AS表现为颈项、肩背部的疼痛、酸胀、无力、僵硬及活动受限等,检查有明显压痛点和肌肉痉挛。对于多数患者,AS在劳累或受凉后出现,休息后缓解,反复发作,而严重者症状明显,发作频繁,对工作和生活有较大影响。不同于术后伤口疼痛和根性牵拉症状,严重的AS经理疗和药物治疗均很难取得满意疗效,症状持续时间可长达10余年,而且其发生与否与患者神经症状的改善情况无关,但可影响术后的综合疗效。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3.2 颈椎前路椎间融合术后AS的成因 曾岩等[4]观察发现颈前路术后融合节段的后凸变化是较普遍现象;AS的发生与融合节段的后凸程度有一定相关性,融合节段后凸明显者出现AS的比率增加。在正常的颈椎生理前凸变小、后凸形成时,颈部肌肉、项韧带结构以及关节囊组织受到牵拉,在颈部活动时易产生劳损,从而出现AS。椎体间融合后,融合节段的后凸会使相邻节段代偿性前凸,后柱应力增加,小关节退变挛缩,在对椎间关节神经结构造成影响的同时,还会使局部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运动和受力发生变化,使部分患者出现术后颈部疼痛、酸胀、僵硬和无力等不适症状。另外,融合节段的曲度不良还会造成相邻节段的应力变化,继发相邻节段的退变和不稳,加重了AS。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后相邻节段易产生退变和不稳,出现关节活动度(ROM)显著增加,造成原有症状复发或加重;而且由于融合节段失去运动功能,颈椎ROM明显减小,而相邻节段ROM显著增大,导致相邻节段椎间不稳定,使患者出现颈椎活动受限、颈部疼痛、酸胀、僵硬和无力等AS症状[5]。另外,术后为了促进植骨融合而长期颈部围领制动,限制了患者颈椎的活动,进一步加重了AS。前路融合后患者颈椎曲度不良及ROM受限、相邻节段ROM增大等使颈后肌群处于生物力学不利状态,最终发生疲劳、疼痛等AS。
3.3 前路椎间植骨块高度及撑开高度 椎间植骨融合后常发生植骨块塌陷、椎间高度丢失,是术后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的主要原因。未融合的植骨块受到颈部轴向应力作用而向上、下椎体松质骨内塌陷,并且两者接触面骨质吸收,高度丢失容易发生后凸变化,导致颈椎曲度丢失。术中采用颈椎撑开器有效恢复椎间隙的高度是提高手术疗效、恢复并保持颈椎生理曲度的重要途径,且避免了由于椎间高度丢失或椎间塌陷造成的继发性神经功能损害,降低再次手术率。椎间隙的适度撑开,既扩大了椎间隙和椎间孔的大小,又恢复了周围软组织的张应力,使其更适合正常、无退变时的状态[6],但究竟应该恢复多少高度,目前尚无统一观点。王良意等[5]通过对6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术后随访,认为高度恢复应为2~6 mm。从力学测试结果分析,以撑开4~6 mm为合适高度。也有文献报道指出,以撑开3 mm为分界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术中椎间撑开<3 mm是安全的,且能较好地维持颈椎生理前曲,减少颈部AS的发生。术中确定撑开的精确高度有一定的困难,完全依赖于术者的临床经验、操作手感和目测。赵定麟[6]认为,术中使用颈椎撑开器撑开3~4扣,并感到压力明显加大较为合适。而过度撑开将造成关节囊、韧带拉伤,还可增加上下小关节面之间的距离,甚至使其处于脱位或半脱位状态,产生AS;更严重的是可能使神经根、脊髓过度被牵拉,造成术后神经根麻痹、损伤或不利于脊髓功能恢复,甚至损伤脊髓。因此,在颈前路手术中,恢复椎间高度固然重要,但切不可盲目撑开。王良意等[5]报道如果椎间高度恢复>6 mm,会降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改善率。本研究结果表明,颈前路手术时不能为了防止椎间塌陷、融合节段后凸、减少术后颈部AS的发生而增加植骨块高度,对减压区过度撑开,将不利于颈椎整体生理曲度的维持,且会增加术后颈部AS的发生几率;另外,术中将椎间隙过度撑开还会增加神经根的损伤几率。因此,术中选用高度合适的植骨块在颈前路手术中非常关键。
3.4 颈椎周围软组织情况 传统的单开门术(小关节囊悬吊法)在悬吊过程中针线可能对小关节囊周围组织中存在的颈神经后支造成刺激或损伤,甚至将神经与其他组织缝扎在一起,导致肌肉痉挛和疼痛。另外,颈椎活动时悬吊部位的小关节囊受到创伤而激发炎性反应。正常颈椎活动时,小关节囊纤维随着关节面的滑动而伸缩。由于位于关节囊纤维中的悬吊线限制了部分关节囊纤维的伸缩而出现不协调,因而导致创伤性炎症。同时缝合悬吊线还可能刺激其周围组织并进一步加重炎性反应,导致疼痛和肌肉痉挛。Maeda等[8]研究认为,后路手术后颈椎正常序列的维持主要依赖于肌肉、韧带等动力系统的作用,而非骨性融合或其他刚性结构。
3.5 临床分析 伤筋洗剂熏蒸方中川乌、草乌、川椒祛风散寒,温经通络;透骨草、伸筋草舒筋活络;土元、红花、川芎、乳香活血通络止痛。全方共奏温经散寒、活血通络止痛作用。中药熏蒸方法将药物借助药力和热力通过皮肤直接作用于患部,肌肉血脉受热,可扩张血脉,加速血液循环,使患处经络通畅,关节周围组织软化,达到疏通腠理、流畅气血、消肿止痛、祛风除湿、软化瘢痕等效果。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中药液中的药物离子通过皮肤黏膜的吸收、扩散等途径进入体内,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又无对胃肠道刺激的弊病,且增加了病灶局部有效药物的刺激,引起局部的血管扩张,使硬化的血管弹性重新恢复,痉挛闭锁的微动脉开放,使组织营养和全身功能得以改善,改善血液循环,调节人体免疫状态,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并减少生物活性物质如组胺、前列腺素释放,从而减轻疼痛、水肿等症状,使疾病痊愈[9]。奇正消痛贴膏是由独一味等药物组成的有着鲜明民族特色的藏药制剂,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功效,临床上除了广泛用于急慢性扭挫伤、跌打瘀痛、骨质增生等外,还可用于颈椎病的治疗[10]。本研究显示,奇正消痛贴膏结合中药熏蒸治疗颈椎前路椎间融合术后AS的疗效优于单用中药熏蒸治疗,且未发现不良反应,这与文献[11]报道的结果相近。说明中药熏蒸配合奇正消痛贴膏治疗颈部AS疗效显著,通过体外治疗无任何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袁文.融合还是置换:对颈椎植骨融合术的再认识[J].中华医学杂志,2005,85(1):11 -14
[2] 刘辉,尹庆水.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的研究进展[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5,15(2):117 -119
[4] 曾岩,党耕町,马庆军.颈椎前路术后颈椎运动功能的评价[J].中华外科杂志,2004,42(24):1481 -1484
[5] 王良意,陈德玉,郭永飞,等.颈椎病前路减压融合术后颈前柱高度变化对功能改善率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4,8(2):201-203
[6] 赵定麟.现代颈椎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328-329
[7] 曾岩,党耕町,马庆军.颈椎前路术后融和节段曲度变化与轴性症状和神经功能的相关研究[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4,14(9):520-523
[8] Maeda T,Arizono T,Saito T,et al.Cervical aligment,range of motion and instability after laminoplasty[J].Clin Orthop RelatRes,2002,8(401):132 -138
[9] 李华南,江涛.药浴疗法的方法学思考[J].中医外治杂志,1999,8(1):6 -7
[10]董福慧.奇正消痛贴膏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继续医学教育,2005,19(7):72 -76
[11]杨邦祥,解蓉,罗艳霞,等.奇正消痛贴对颈椎病治疗作用的临床观察[J].四川医学,2007,28(2):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