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英杰
(河北省承德市中医院,河北 承德 067000 )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疗效观察
项英杰
(河北省承德市中医院,河北 承德 067000 )
目的 观察古代辨证论治与现代辨证论治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糖尿病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60例。A组给予古代辨证论治治疗,B组给予现代辨证论治治疗。比较2组不同治疗方法后的临床疗效及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存质量评分。结果 A组患者治疗后生存质量评分(78.76±10.12)分,高于治疗前(71.46±14.55)分;B组患者治疗后生存质量评分(77.19±11.85)分,高于治疗前(74.38±9.79)分;2组各自治疗前后评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A组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可行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中医药;糖尿病;辨证论治
糖尿病是一系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双重作用引起的临床糖代谢紊乱综合征,慢性高血糖为患者的主要常见临床特征,多尿、多食、多饮、体质量明显降低等为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1]。近30 a我国已经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2008年报道显示,我国20岁以上成年人的糖尿病患病率达到了9.7%,我国或已成为全球第一大糖尿病国。糖尿病号称是继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后的第三位健康杀手,严重威胁到了国民的身体健康。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中医在我国乃至全球的医学界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此概念在《古今录验方》得到了明确,并且近代医家张锡纯明确提出“消渴即西医所谓糖尿病”的观点,这也是本次研究的出发角度[2]。现代中医学对糖尿病的基本病理机制总结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糖尿病的中医治疗主要基于古代的辨证论治,包括现代的辨证论治、中医特色用药及单味中药的现代降糖法。本研究主要对我院2010年3月—2011年3月收治的120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总结,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120例患者均确诊为糖尿病,患者及患者家属知情同意。排除存在酮症酸中毒、昏迷不醒等危重病情患者。男58例,女62例;年龄12~58(40.5±5.6)岁;病程1~17 a。将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和B组,每组60例。A组男28例,女32例;年龄12~56(40.4±5.7)岁。B组30例,女30例;年龄14~58(40.65±5.5)岁。2组性别、年龄、经济水平、文化水平、病程、病情等具有可比性。
1.2 中西医辨证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WHO(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①空腹血糖≥7.0 mmol/L;②血浆葡萄糖水平任意时间超过11.1 mmol/L;③OGTT试验中,2 h血浆葡萄糖水平≥11.1 mmol/L;④临床出现明显消瘦、多饮、多食、多尿等症状。
1.2.2 中医辨证标准[3]主要根据在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三次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大会上通过的“消渴病中医分期辨证与疗效评定标准——消渴病辨证诊断参考标准”,以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标准。
1.3 治疗方法
1.3.1 A组 予古代辨证论治。在病情允许,征得患者同意的条件下,主要采用滋阴清热法治疗。①肝肾气阴两虚型选用生地30 g、山萸肉10 g、枸杞子20 g滋补肝肾,太子参15 g、天花粉30 g、葛根15 g、玄参30 g益气养阴,辅以丹参30 g活血。②脾肾气阳两虚型选用黄芪30 g、党参20 g、茯苓30 g补气健脾,生地20 g、仙灵脾15 g补肾,猪苓30 g、泽泻15 g、泽兰15 g、木瓜30 g利水消肿,丹参30 g活血化瘀。③心肾气阳两虚型选用生脉饮合五苓散加减,人参10 g、五味子10 g、麦冬20 g益气养阴,猪苓30 g、茯苓30 g、泽泻15 g、桂枝6 g温阳利水,葶苈子30 g加强利水,丹参30 g活血。
1.3.2 B组 予现代辨证论治。现今的辨证论治以古代辨证论治为基础,主要为五脏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病因辨证、八纲辨证、六经津液辨证、三焦辨证6大类。本次参考文献[5]采用病因辨证,主要从瘀毒、热毒、湿毒、痰毒四方面分析糖尿病的病因病机,解决热、瘀、痰、湿四者造成消渴的主要原因,当从瘀论治解决消渴病。消渴临床治疗优先选择活血化瘀,临证同时注意气虚者补气,气滞者理气,夹痰则化痰。常用的临床药物为消渴丸(广州中一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44020045,饭前温开水口服,每次5~19丸,每天2~3次,或遵医嘱服用),其主要成分为地黄、黄芪、葛根、天花粉、南五味子、山药、玉米须、格列苯脲,主要功能为滋肾养阴、益气生津,本药主要适用于气阴两虚型消渴病(2型糖尿病)。参芪消渴胶囊(天津中新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乐仁堂制药厂,国药准字Z19990033,根据医嘱口服),其主要成分为人参、黄芪、天花粉、麦冬、五味子、瓜蒌、粉葛、檀香、乌梅肉、枇杷叶,其主要功效为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消渴灵片(长春银诺克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2020422,每片0.35 g,每次口服8片,每天3次),主要成分为黄芪、石膏、地黄、五味子、麦冬、牡丹皮等,主要功效为益气养阴,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适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
1.4 评价标准
1.4.1 疗效评价标准[4]患者经治疗后空腹血糖连续5次<7.0 mmol/L,尿糖(-),或者餐后2 h血糖<8.3 mmol/L,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者为显效;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8.3 mmol/L,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者为有效;患者为下降或者血糖下降仍未达到标准,临床症状加重或无明显改善者为无效。
1.4.2 生存质量评分[5]根据美国医学研究所研究指定的生存质量量表(SF-36QOL)来评定患者的生存质量,共包括身体疼痛(BP)、社会功能(SF)、躯体角色(RP)、躯体功能(PF)、躯体疼痛、心理健康(MH)、情绪角色功能(RE)、生命力(VT)、总体健康(GH)共计8个维度,总共36个条目。评分范围为0~100分,患者的评定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的功能损害越低,生存质量越高。
2.1 临床治疗结果 A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略低于B组,但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2组临床治疗结果 例(%)
注:①与A组比较,P>0.05。
2.2 质量评分及不良反应 2组治疗后评分均明显提高(P均<0.01),A组差值低于B组(P<0.05);A组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B组(P<0.05)。见表2。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性疾病,是由于患者体内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其生物作用受损导致的血糖异常升高。糖尿病在中医学上被归为“消渴”病的一种,此概念经过了历朝历代的发展和深化,“消”、“渴”在《说文解字》中被释为:涸,尽也,为消瘦、消耗、消散的意思;干而欲饮的意思,消渴即选用“消”、“渴”两个主证共同命名,在患者身呈现出多饮、多食、多尿、形体逐渐消瘦乏力的病证[6]。另还有《景岳全书》载:“盖消者,消烁也,亦消耗也,凡阴阳血气之属日见消败者,皆谓之消,故不可尽以火证为言。”阐明了糖尿病的病理机制为内热伤阴,这也常是治疗糖尿病的着手点[7]。同时糖尿病患者因自身生理系统紊乱,也常并发肝脏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多种内分泌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巨大伤害,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理健康和生活水平。因此,糖尿病因为其高发病率、高增长率、重大危害性获得了医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如何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合理有效的治疗便显得格外重要。
表2 2组生存质量评分及不良反应比较
注:①与B组比较,P<0.05。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糖尿病主要受到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双重调控作用。糖尿病存在显著的家族群发倾向,25%~50%的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1型、2型糖尿病存在着遗传异质性。另外,进食过度、缺乏常规体育锻炼也是造成2型糖尿病的主要因素之一;1型糖尿病患者常因为自身免疫系统异常或免疫系统薄弱,在柯萨奇病毒、风疹病毒、腮腺病毒等病毒感染后,引发自身免疫反应,造成胰岛素β细胞的损伤。中医学认为糖尿病的病因主要为禀赋虚弱、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过服温燥之品、外感六淫几方面。现代中医学将糖尿病的基本病机总结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即始动因素为热,热则伤阴耗气;基本病理是阴虚,两者共同贯穿整个消渴病的发展[8]。中医对于消渴病因、病机的认识多种多样,但也不外乎:阴虚包括胃(脾)、肺、肾3种,上、中、下消分别为肺燥、胃热、肾虚。
中药降糖疗效持久,药性较为温和,相对不良反应较少,改善诸多糖尿病的并发症,有效避免了西药中患者长期注射降糖药(膜岛素、胰岛素类似物)及口服类降糖药引发的毒副作用和因长期使用造成的胰岛素抵抗,造成病情的控制困难。多糖、生物碱、皂苷、黄酮类、蒽醌类、多肽类香豆素等药物均具有有效降糖作用的中药活性成分。黄连、川首乌、桑叶、汉防己、苦参、紫云英等中药的主要降糖成分均为生物碱。付晓等[8]研究证明黄连素具有降低血清抵抗素,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的功能,进而发挥其降血糖作用。皂荚在单子叶、双子叶植物,菌类,蕨类,动物及海洋生物中均有分布,其主要集中在紫苏、玉竹、山茱萸、人参、苦瓜、罗汉果等药物中。罗汉果皂荚提取物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合成肝脏脂质过氧化物(MDA),增加机体抗氧化酶系统的活性,或降低四氧嘧啶对胰岛细胞的损伤,从而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和改善胰岛细胞的功能,进而发挥其降血糖作用[9-10]。
本研究A组的临床总有效率略低于B组,但无显著性差异,表明2种治疗方法均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今后可扩大样本容量,进一步细化研究。同时,A组现代辨证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血糖反弹病例也更少,有利于实现长期平稳降糖的临床目标,避免因血糖反复变动造成的血管损伤,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患者生存质量评价疗效具有多维性的优点,从正、负面两方面下手,关注患者的主观感受,清晰、客观地对患者生存质量进行了评价,是众多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生存质量评价中的必要内容。2组治疗后生存质量评分均明显改善,提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少,可行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徐桂琴,林燕林,李雪苓.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中医证治研究近况[J]. 中国中医急症,2013,22(3):416-418
[2] 王丽,饶向荣. 对糖尿病肾脏病的认识及中医药临床研究现状的思考[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1):102-106
[3] 王德军,寿旗扬,陈方明,等. 土茯苓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组织形态学及相关因子ET、NO、TGF-β1的影响[J]. 中国中医药科技,2010,17(4):320-322
[4] 沈安鲁,彭代银,方朝晖. 中医药干预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J]. 安徽医药,2012,16(4):433,435
[5] 王洪武,倪青. 林兰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辨治思路[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3):334-337
[6] Tervaert TW,Mooyaart AL,Amann K,et al. Pathology Society.Pathologic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ic nephropathy[J]. J Am Soc Nephrol,2010,21(4):556-563
[7] 陈艳军. 六味地黄丸治疗2型糖尿病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7):148-149
[8] 付晓,李敬林. 中医药综合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临床疗效观察类文献质量初步分析[J]. 中国中医药基础医学杂志,2011,17(4):409-410
[9] 龙轩,王锋,黄昶荃. 通心络胶囊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系统评价[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l0,10(1):73-80
[10] 葛金文,邓奕辉,徐美灵.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性脑梗死系统评价研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11):1852-1857
10.3969/j.issn.1008-8849.2014.13.033
R587.1
B
1008-8849(2014)13-1442-03
2013-09-10